中國晶片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芯片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文/丁廣勝

中興事件的爆發,讓在中國芯片從業者頭頂高懸已久的達摩利斯之劍狠狠劈下。

一位行業從業者曾毫不客氣的說:目前最好的芯片是美國,然後是日本和歐洲,再次是韓國,中國基本沒有份,如果哪一天,美國、日本和歐洲對中國芯片禁運,那中國的電子行業就徹底危險了。

當然,讓中國坐以待斃是不可能的,中興事件之後已經有很多公司宣佈加入造“芯”運動,不僅有BAT等巨頭公司,還有很多創業公司紛紛入局,好不熱鬧。

那麼,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們的科技巨頭和芯片公司早幹嘛去了?為什麼幾十年了中國還沒有成熟的芯片產業?我們是缺少人才還是環境所致?我們和“列強”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網易智能帶著疑問,試圖在《DeepTech 2018半導體產業大勢論壇》之中尋找答案,這裡聚集的半導體行業專家包括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董事長陳永正、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兼紫光展銳 CEO 曾學忠、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前理事長盧超群、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兼聯席 CEO 米磊、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富華科總經理 羅為、深鑑科技創始人兼CEO 姚頌、芯原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Arm 中國執行董事長兼 CEO 吳雄昂、臺積電華北業務負責人陳文俊等。

全球科技大浪潮之下的芯片行業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最近談到:“得芯片者得天下”完全正確。

“大家都說科學無國界,但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有國界的”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兼聯席 CEO 米磊在半導體產業大勢論壇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分析到:美國在1894年GDP就全球第一了,但是美國直到二戰之後才成為全球的科技中心,尤其是以集成電路革命為代表的信息革命,真正讓美國成為了全球世界科技強國,所以說,科學革命誕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才能成為產業變革的引爆點和中心,所以說美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整個硅谷的發展也是源自於集成電路產業。

米磊認為,從歷史上看,一定是硬科技的基礎設施帶動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創新,硬科技一定是基礎,從美國的四次創業浪潮來看,從集成電路到軟件,從光纖通信到互聯網,從智能手機到移動互聯網,而下一步就是以芯片和傳感器為主。

對於全球芯片格局,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兼紫光展銳 CEO 曾學忠談到,在過去10年、20年、30年、40年,全球都是以美、日、歐企業為主,高端市場幾乎都被大企業所壟斷,美國芯片是科技先導、產業基礎非常雄厚,人才基礎也非常雄厚,所以綜合實力全球領先。

他舉例到,2017中國的芯片進口達到了2600億美元,超過了石油,比較遺憾的是在全球半導體芯片巨頭裡面前十大公司目前無一例外全是歐美公司,沒有一家中國公司,而前十大芯片企業佔了全球58.8%的市場份額。

談到芯片行業的趨勢,深鑑科技創始人兼CEO 姚頌表示,對於中國科技產業,包括全球的芯片有關的產業,未來10年內垂直整合會越來越多,系統層面的整合會越來越多,未來10-20年底層的公司會盡可能往應用走,而從應用層服務的公司會越來越往下走。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富華科總經理 羅為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在圓桌討論時指出,芯片行業接下來會進行需求整合,主要會在垂直領域,從系統到芯片層。

“近期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即使你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大市場,有一些系統公司、方案公司為了把自己的護城河、技術優勢挖深、挖寬,他們也會自己做芯片,比如說蘋果、Google,它們做的芯片只在它們特定的產品裡,但這樣做可以讓它們具備競爭優勢。”羅為說。

人才和市場是擋在中國芯前面的兩座大山

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Q1中國芯片產業市場專題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已達1564.6億塊,較2016年增長18.7%,隨著國家對芯片行業重視加強,以及企業、院所等機構未來研發資源投入加大,中國集成電路產量未來仍將呈現較快增長狀態。

而我們從前段時間引發廣泛關注的《Compass Intelligence 全球AI芯片排行榜》也可以看到,在全球前24名的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以及恩智浦(NXP)分別位列前三名,中國公司佔據七個席位,華為海思(HiSilicon)位列榜單第12名;聯發科(MediaTek)排第14名;Imagination排第15名;瑞芯微(Rockchip)排第20名;芯原(Verisilcon)排第21名;寒武紀(Cambricon)排第23名;地平線(Horizon)排第24名;

不可否認,雖有差距,但中國芯已經在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看它還存在哪些問題。

一、在人才方面,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董事長陳永正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怎麼把這些想創業的人弄到企業來,讓他們願意和企業合作,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在大企業裡面工作,我們採取的方法是怎麼在內部提拔年輕人,不能讓年輕人都跑出去創業去了。

在姚頌看來,高端的人才、年輕人現在特別注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還比較看重自己周邊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同伴,比如深鑑科技招過來的至少是互聯網公司前15%的員工,大家會覺得在一起工作周邊的人技術水平都很高,這樣就很開心。

對此,芯原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認為,我們畢業生並不少,比如他提到去電子科大招收碩士,宣講有600人,筆試以後進入面試有100多人,問題其實是出在很多人有沒有在一個地方練好功,有的人看上去做了很多芯片,但每兩年換一個地方。

他還提到併購對行業人才的影響,戴偉民表示,現在中國有大概1300多家芯片公司,其實不需要這麼多,可能一半會情況更好,我們不要互相殘殺,這是人才浪費,應該要想辦法用好人才。

坦率的講,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哪個地方的環境更有機會,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就會流向哪裡。

所以,米磊以中美對比為例,“現在中國正在努力打造好的環境,中國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包括千人計劃,包括中國在科研經費上的投入遠遠大於美國,特朗普一上臺就砍了科研經費,現在美國很多科學家願意回國”。

二、在市場方面,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前理事長盧超群一針見血:做芯片不容易賺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不投芯片。

“其實剛才問到芯片容不容易賺錢,確實不容易賺錢,這個問題是很顯然的,如果容易賺錢,大家肯定都去投了”。姚頌表示了同樣的擔憂。

米磊分析到,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一方面很缺芯片,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投芯片,清科2018年一季度投資報告顯示,在互聯網金融和消費方面,我們將近投了1000個億,在半導體上我們只投了1.35億,如果這個模式再繼續下去,再過10年20年,美國還是要給中國禁運,我們會很危險。

他還呼籲創業界、投資界不能一年玩一個風口,今年玩O2O,明年玩P2P,後年玩比特幣,這樣中國永遠不能強大起來。

同樣,曾學忠在討論中提醒從業者,現在半導體行業非常火爆,很多人都想做芯片,過去賣賣電視、做做空調的人,現在都認為自己也可以做芯片,當然,行業非常歡迎各種資源過來,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難的行業,但芯片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長週期的產業,如果沒有冷板凳坐10年的心理準備,建議還是算了吧!

別隻想著彎道超車 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突然想起一句雞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我們談談中國芯片應該怎麼努力。

一,“產官學研”合作,陳永正談到的方法論是產官學研通力合作,“我們之前都談產學研,現在要加上政府,國家的主導和經費投入很重要,比如現在就有2000億元半導體產業基金”。

二、加大創新投入,堅持自主創新和加強國際合作是曾學忠給出的建議,他表示,我們要“創新有道”,還要國際合作,如果沒有自主創新,我們連國際合作的資格都沒有,不能靠國際合作,也解決不了咱們國家的技術成為核心典範的問題,所以,要靠雙輪驅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化不來的。曾學忠還談到他們的宗旨:一山放過一山攔,不破樓蘭終不還。

“未來的所有產品不能叫消費電子,因為消費電子主導產品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20、30年之後,集成光路會佔到主要成本,比如說CPU就快成為光CPU了,裡面所有的傳感器可能都和光學相關,未來一定是消費光子時代,這是一個新的IP”。米磊說,他認為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自主創新在新機會面前也大有可為。

三、利用“創新紅利”,米磊相信在集成光路高速發展的時代,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中國的經濟現在到了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時期,我們要從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未來不是釋放幾億人的體力生產力,而是要釋放幾千萬科研人的腦力生產力,這是中國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