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國任教

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

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

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時隔二十年

2018年7月1日

他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

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這位頂尖科學家的名字叫做謝曉亮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國任教

當之無愧的大牛

在很多人眼裡,謝曉亮是當之無愧的“大牛”,他研究領域廣泛,從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學,再到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他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貢獻卓著,還通過醫學技術的創新發明造福了眾多家庭,推動了我國精準醫學的發展進程。去年,謝曉亮還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謝曉亮教授有多牛,看看下面這份榮譽清單就可以知道了:

一個細胞誕生奇蹟

2012年,謝曉亮在單細胞全基因組學研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開發了MALBAC,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之一。

MALBAC技術,簡單來說,只需要一個細胞,就可以對細胞攜帶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人的基因組序列中有30億個鹼基對,一個鹼基對出現異常,都可以精準地檢測到。

這項技術的初衷是測量單個DNA分子中的基因序列。檢測一個腫瘤細胞的DNA,MALBAC技術的準確性高達93%,而傳統技術只能做到50%至70%。後來,科學家們使用這一技術完成迄今覆蓋度最高的單精子基因圖譜,首次對人類單個卵細胞完成測序。

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利用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技術MALBAC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誕生。這標誌著中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MALBAC技術既可以幫助攜帶遺傳性疾病基因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後代,也能精確測定出單個癌細胞的基因變異,成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範例。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幾百個家庭因MALBAC技術受益。

一直希望能為祖國和母校北京大學作出貢獻

儘管在國外頭頂諸多耀眼“光環”,謝曉亮卻一直關注著祖國的變化和科研的發展,希望能為祖國和母校北京大學作出貢獻。而在過去10年,中國的科研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對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領域的投入日益增加,從海外大力引入人才,併為回國人才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

謝曉亮在為北大120週年校慶撰寫的紀念文章《夢想的啟航與歸程——我和北大的故事》中曾寫到: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赴美后每次回國,我都為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震驚和感慨。感恩改革開放和我們所處的時代,讓幸運的我們得以邂逅中國近現代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2008年回國看奧運會,我為祖國健兒獲得最多金牌而振奮,但同時也感到奪取科學技術的金牌還任重道遠。

很多優秀同行回國後非凡的成就也鼓舞了謝曉亮。比如王曉東領導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通過設立一種新的體制和模式,吸引了大批年輕科學家回國。他們在短短几年內就發表了大批高水平論文,在國際生物界一舉成名;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建立了獨特的科研平臺,獲得了結構生物學領域非常領先的科研成果。這些了不起的成就,使他對祖國的科研環境充滿信心。

現在,謝曉亮團隊裡年輕的海歸學者們已經迅速成長起來,他們也發表了很多高質量的科學論文,從事著生命科學領域世界前沿的研究。更讓他欣慰的是,他們在北大的合作研究成果真正造福了國內百姓。

最看重學生身上的素質是執著

謝曉亮從沒停止探索的腳步。最近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高精度單細胞轉錄譜和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工作上。其最新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單細胞轉錄譜的精準度。

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都做得好的科學家並不多,而謝曉亮就是其中一位。

從基礎研究角度看,作為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他率先在單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動力學反應,開創了在活細胞中的單分子研究,定量描述細胞內基因表達和控制。在應用技術方面,除了開發了單細胞DNA測序新方法,他的團隊還發明瞭快速、靈敏的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有助於腦腫瘤手術過程中準確切除腫瘤,提高了手術的精確度。

在謝曉亮看來,學生身上最重要的素質是執著。科研成功可以帶來巨大的喜悅,但人們在科研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經歷失敗。謝曉亮經常鼓勵學生們,不要害怕困難,要敢於冒險、持之以恆。

此外,創造性也是優秀學生身上必備的素質。大學本科是積累專業知識的階段,而科研不是積累知識而是創造新知識,難就難在創新。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發展和保持創新能力。

如今,謝曉亮的學生已遍及世界各地,在40多所著名大學任教或從事科學研究,也有一些學生直接投身高科技產業,有望成為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讓他十分自豪。

有些事不做就永遠不知道難易,等真正邁出第一步,會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超乎想象。這是謝曉亮經常告訴學生的話。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國任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