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仲景全書,匯集四版古本傷寒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 綿延數千年的中醫歷史上,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古人曰:“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與醫書為友,與醫書為伴,在好醫書中行走,讓我們和“中醫家”一起感受千年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先賢醫案的精妙入微,聆聽當代明師的諄諄教誨,為萬千中醫人和中醫愛好者開啟一扇善讀之門,此謂之“每週一縷書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寄望百載,中醫中興。

• 沏上一壺清茶,在縷縷輕霧中捧起一本醫書,縱橫開闔,品味著理法方藥,品讀每一個醫案。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書香悠悠,茶香繚繞,這種溫馨的感覺,可好?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書友來信

眾所周知,《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現行的《傷寒論》版本是宋本趙開美刊印的,而現行的《金匱要略》版本是宋本林億校注的。

其實《傷寒雜病論》版本除了宋本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以外,還有唐本《傷寒論》,康平、康治本《傷寒論》等,近代發掘出來的《傷寒雜病論》版本當屬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此三種版本內容與排版方式與其他版本多有不同,如桂林古本增加了六氣病脈證並治,長沙古本改變了可與不可的排列方式。

另外,還有還有一種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該版本為民國名醫黃竹齋老先生手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而成,並且黃先生把長沙古本與桂林古本合二為一,並且博採眾多注家的註解,編著成《傷寒雜病論會通》。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我今天推薦的書就是黃竹齋先生所編寫《傷寒雜病論會通》的現代版——《傷寒雜病論會通精纂》。

黃竹齋,名維翰,字竹齋,晚年自號中南山人,為近現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他不但精於中醫學知識,治病經驗豐富,而且於經史、哲學、釋、道、兵法、地理、數學等人文社科領域和自然科學諸方面也具有相當深厚的造詣。除《傷寒雜病論會通》外,還著有《周易會通》、《武侯奇門遁甲》、《微積分提要》等等,可見黃先生不只是單純的摘要各個醫家的註解,而是以自己深厚的學術功底重新編寫了一次《傷寒雜病論》。

因為所處時代的限制,黃竹齋老先生把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中的六氣主客刪除了,不過黃氏在《傷寒雜病論會通》的“通論”的“三陰三陽提綱”中有巧妙的解釋了五運六氣的臨床應用和對相關問題的指導意義。正因為如此《傷寒雜病論會通精纂》補錄了“六氣主客”,既能準確反映醫聖張仲景的醫學宏旨,又能基本把握黃老先生的的學術思想。

清代醫家陳修園後代,近現代著名醫學家陳遜齋盛讚黃竹齋先生:“予酷嗜醫術,寢饋《傷寒》《金匱》凡30年,南北遨遊未嘗遇一知己,予識黃君,不敢謂秦無人也!予讀黃君之書,益愧從前所見之不廣矣!”

戊戌年乙卯月丙寅日

西洲子作於古城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書香君按:黃竹齋先生畢生潛心仲景之學,不辭勞瘁,研究會通“古本傷寒”,以期裨補宋本之闕疑,恢復仲景著作之原貌,素為學界所重。其編纂的《傷寒雜病論會通》正文以《白雲閣本》原文為主,參考宋本《傷寒》《金匱》以及長沙古本、涪陵古本,勘誤補脫,並搜輯歷代諸注之精華以彰經義,對“古本傷寒”進行了系統整理和詳細詮釋,煌煌鉅著,澤被醫林。今日得書友西洲子來信推薦,中醫家《每週一縷書香》欄目樂而薦之。

《傷寒雜病論會通》黃竹齋序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冬,餘三次修訂《傷寒雜病論集註》脫稿。乃詣南陽謁醫聖祠墓,獲馮應鰲於明崇禎元年訪仲景墓未見所鐫之靈應碑。清順治十年,馮氏訓葉,再至南陽,募疏庀工,表墓建祠,求前碑不得,以為已毀。今距崇禎癸酉仲景墓發現之歲適五週甲子,碑乃復出,殆有數存焉。

餘旋之南京,備員中央國醫館編審。甲戌冬至鄞,觀仲景佚書於天一閣未得,因周君岐隱得識桂林羅君哲初,示餘以其師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明年春,羅君來京與餘同事,乃克手抄一通。

謹案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原書遭兵燹佚不全,賴晉太醫令王叔和搜摭遺文,篇次為三十六卷。永嘉亂後,中原板蕩,亦復失傳,其要方為江南諸師所秘,以孫思邈之殷勤述古,撰《千金方》時只載仲景雜病方,晚年方獲《傷寒論》,收入《翼方》。天寶中,王燾撰《外臺秘要》,引仲景《傷寒論》,注出卷數至第十八,與梁《七錄》、隋唐志所列仲景書目卷數各殊。今世通行仲景《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方論》三卷、《金匱玉函經》八卷,乃宋治平中林億等奉敕校刻。而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堅”字文皆作“鞕”,前人斷為隋時定本。元趙以德《金匱玉函經衍義》,實《金匱要略》變名。明、清兩朝註解《傷寒》、《金匱》者數十家,大抵皆以林校及成、趙二書為藍本。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茲取十二稿本與今世通行之宋刊《傷寒》、《金匱》各書,及近年湖南劉昆湘得於江西張隱君之古本,涪陵劉熔經得於墊江某洞石櫃之古本相校,太陽篇

傷寒,脈浮滑節,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脈方乖違,義實難通。湘古本作表有熱,裡無寒,似較優勝。然猶未若十二稿作裡有熱,表無寒之確切不易也。其餘訂正諸本脫訛者,不遑枚舉。列黃疸、宿食、下利、吐逆、嘔噦、寒疝、消渴等證於陽明、少陰、厥陰諸篇,深契以六經鈐百病之微旨。若平脈法、雜病證治各篇,條理精密,有非後世所能及。

或疑醫聖撰論何至易稿十三次,殊不思醫學著述動關民命,仲景救濟之心求精固無已時。昔朱子注四書,稿經七易,病革時尚命門人改訂《大學》“誠意”章數句。凡諸學理愈研愈微,豈一成即不可再易乎!又疑張紹祖自稱為仲景四十六世孫之時代與人類之發育大率,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據羅君述,其師左修之民國十一年壬戌七十八歲始歸道山,隨父嶺南受書張紹祖,時年弱冠,當清同治三年,上距漢獻帝建安十年,一千六百六十年。考《通鑑》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詔封孔子後四十七世孫孔宗願,襲封文宣公為衍聖公,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一千五百三十四年。比例張氏,尚少孔氏一世,多一百二十六年。人類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數限哉!

洎國難作,南京陷,羅君返桂,途遭匪劫,十二稿副本倖存餘家。張公伯英駐節南陽時曾發願重修醫聖祠,設立國醫學校,未幾移防弗果。今見此十二稿本,嘆為奇緣,欣然捐資付梓,藏板南陽醫聖祠。由是久湮人間之秘籍得以流通,醫聖濟世之真傳賴其不墜,千餘年承訛襲謬之刊本有所訂正,裨益醫林實非淺鮮。爰序其顛末考辨如上。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孟春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傷寒雜病論會通》趙惕庵序

天人性命之學,後儒論之詳矣。顧其說多倚於理,而罕重視夫氣。抑豈知理氣之相需,無斯須可輕重者。理固所以宰氣,而氣實所以載理。氣之通塞,理之存亡系焉。疾病災患攖其軀,若無以調劑其血氣,氣之餒未有不因之墮落者。此神農黃帝以來,醫藥之事所由興。至漢張氏仲景實集其大成,後世尊之為醫聖。蓋深明理氣之相依為性命,而天人之道乃全也。

自漢迄今,斯道遞衍,其以著述名者無慮百數十家,然皆不越醫聖之軌範,而卒鮮得其真傳,其裨益於性命之故,有仁心者尤多貽憾,斯則吾友竹齋黃君之不能已於研窮也。

君陝西長安人,幼貧失學,其尊人素業炮工,君少習其業,暇輒從人問字,久之識天算地輿,旁求儒術,又以深窺洛閩,撰有《周易會通》、《五紀衍義》、《修歷當言》、《皇極經世考證》等書。然其精神專注,最有志趣者,厥惟醫道;其於醫道探討無厭者,厥惟仲景之書。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癸酉之冬,君已修訂仲景《傷寒雜病論集註》三度矣。此心終有未慊,乃詣南陽謁醫聖祠墓,竊冀纘承其遺業。次年甲戌冬,復往寧波訪求仲景遺書。因周君岐隱得識桂林羅哲初先生,示之以其師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驚歎無已,因得手抄一通。夫此書之流傳,自晉王叔和僅為第七次稿,歷代所宗,別無考見。不意越千百年忽發現寫本至十二稿,得非君之精誠貫注,上通醫聖之靈所感召乎。

顧此書在醫聖既精益求精,則君之虛懷求益,愈不能以前所修訂者為止境矣。由是取今世通行宋刊《傷寒》、《金匾》各書,及近湖南劉昆湘得於江西張隱君之古本、涪陵劉鎔經得於墊江某洞石櫃之古本相校,深見此稿修理精密,有非後世所能及。由是綜核前三度採集各注,參以中外醫書新發明者,撰注仲景十二稿《傷寒雜病論會通》計十八卷。而請序於餘,藉以諗前聖之至仁,而箴後人之躁妄也

因憶十年前,餘有幽鬱之疾,腹患癥結,臥床旬餘日,幾瀕於危。延君自省蒞興,為針“期門”、“巨厥”,砉然立解,腹內顯有聲鳴。乃遂即起床,同君步行原野省墓,往返十餘里,迄無倦容。君之術何其神,而餘之病永不作矣。今君獨不自足,研求彌篤,則此後活人之術當更有進,將使醫林中千萬人奉為圭臬,傳之後世,庶不至庸醫殺人之不悟矣。

昔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復撰十翼,而後易道大明。仲景之書君苦心求得晚本,三複箋註,必期至於會通,而後醫道無誤。天地之大德曰生,餘雖不文,奚容諉辭而不彰君之高誼哉。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歲在己丑正月下浣

興平趙玉璽惕庵敬識,時年七十有五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傷寒雜病論會通》書後

米伯讓

朱子曰:“談天下事易,做下天事難。”誠千古不易之至理。吾人今日致學,多能口言,鮮能實踐,輒為世俗所嗤詆,良由是耳。即或有能實踐者,未必能澈始至終。然

能澈始終者,非有困知勉行之精神,澹泊寧靜之功夫者,莫能為之

吾師長安黃竹齋夫子幼貧失學,至十四歲,太夫子永才公遠遊謀生始歸。乃從庭訓肄炮工,迫於生計,不能入塾就讀。乃發憤立志,於工餘自修。字有不識者,從塾童而問焉。雖鑄冶鑽錯之際,苦讀不倦。年逾弱冠,遂通經史理數。猶未敢自信,乃執贄於臨潼王敬如先生,則是所學益精。於經史子集,天算地輿,曆象兵農,醫藥理化等學,靡不窮究其極。年及不惑,所著已聞於世,為當時名宿所稱許。登其所著傷寒於《陝西通志》,近年約計所撰之書,出版與未印者,有五十餘種。可稱會天人之通,探造化之奧,博大精深,得未曾有。吾師嘗謂,以庶士而能行利人濟世之志者,惟醫為然。故尤殫心醫學,毅然以發揚中國醫學為己任。

夫吾國醫學,自農、黃、伊、扁,代有傳人。至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實集其大成。立醫家之圭臬,方書之正宗。惟漢文簡奧,義理宏深。承其緒者歷晉迄唐,僅有王叔和、孫思邈二人遙相祖述。然皆傳述其文,而少所發明,趙宋以後註釋漸眾,迄於清季蓋已無慮百十家矣。然多承訛襲謬,穿鑿附會,鮮能闡六經之真,綜合群注折衷一是者。吾師乃搜輯中西學理,撰解三陰三陽經提綱六篇,注成

《傷寒雜病論新釋》十六卷,可謂自闢蹊徑,務去陳言,發前人之所未發,為注《傷寒論》者開一新紀元。

吾師又謂歷代注家有不可沒滅者,複選集諸注之精華,發揮南陽之本旨。凡古今中外醫書,有關於仲景學說之發明者,無不詳稽博考,刪繁去蕪,折衷至當。稿經四易,時歷八載,於癸亥冬斯書告成,名曰《傷寒雜病論集註》。《中國醫學大辭典》主編謝利恆先生為之序雲:“西安黃竹齋先生重訂《傷寒雜病論集註》十八卷,都七十餘萬言,據生理之新說,釋六經之病源。貫穿中西,精純淵博,可謂集傷寒學說之大完,誠醫林之鴻寶也。”又於所著《中國醫學派流論》中稱為“近今之傑作。”

吾師又取經方所載之藥,逐條考證,於各藥之性質,諸方之制義,莫不推闡盡致,辨別精確。書成四卷,名曰《經方藥性辨》。又撰《傷寒雜病論類編》八卷,《類證錄》三卷,《經方類編》

一卷,又取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二書合為一帙,以各家不同版本、注本,為之校正,增訂《傷寒雜病論讀本》十六卷,分訂四冊,以供學者誦習之用。

吾師畢生致力仲景之學,誠不愧為集傷寒學說之大成,衍南陽之正宗者也。

於癸酉冬親詣南陽,瞻拜仲景祠墓,考索遺蹟,辭神出祠,獲見馮應鰲於明崇禎間所刊,佚三百年之靈應碑於道傍,親為移置祠內,並將祠墓全景,攝影製版。訪詢祠產被縣師範學校所奪,特函南陽縣長,繼呈請內政部,暨中央國醫館函諮河南省政府令飭南陽縣,使將該校所奪醫聖祠墓田查辦歸還。在中央國醫館第二屆全國國醫藥界代表大會提議,募捐重修南陽醫聖祠享殿。遂發願蒐羅仲景遺著,擬輯成全書,貢獻醫林。

是時任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偶於南京書肆購得國醫圖書專號一冊,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衛營論》一卷,均注存寧波天一閣抄本字樣。考此二書其目見於梁《七錄》及《宋史》藝文志,而《明志》及清《四庫全書總目》皆未著錄,知其佚失已久。遂即往鄞訪閱。過滬,謝利恆、盛心如邀集醫界名流十餘人設宴歡迎,並籌組重修南陽醫聖祠籌備會。首將自著《傷寒雜病論集註》並讀本各捐百部以資提倡,鄞名醫周岐隱先生與各師神交頗厚,吾師至鄞往訪,述及來意,周君極表歡迎。設宴款待陪席者有當地名士王宇高、吳涵秋,暨寧波廣濟施醫局主任桂林羅哲初先生,與吾師談頗歡洽。飯後同周君至圖書館,檢查天一閣藏書目錄,並無《五臟營衛論》、《療婦人方》之目。蓋為該閣主人早行出售也。

吾師為之悵然,遂欲告別往遊普陀,羅君摯意挽留,雲其家藏有古本《傷寒雜病論》抄本,較瀏陽劉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務邀臨伊廬一觀,吾師聞之感而且喜。默唸到此邂逅羅先生,得見古本《傷寒雜病論》,莫非仲師之靈冥冥中有以感召耶。翌午同周君至羅第。宴畢,羅君出示所藏古本《傷寒雜病論》首一冊。雲:全書十六卷,共計四冊,餘三冊存桂林。吾師披閱一過,其卷端序為清光緒二十年桂林左盛德撰,是書傳授淵源序之頗詳。雲:清道光時,左公隨父宦遊嶺南,同僚有張公學正字紹祖者,仲聖四十六世孫也。言仲景之書,當日稿本原有十三。王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伊家現有第十二稿,歷代珍藏,未嘗輕以示人。左公之父亟令左公師事之,乃克手抄一部。由是誦研,遂精於醫。後旋桂林,羅先生從之學,因得手抄其書。四十年來,從未出以示人。雖與周先生交誼最摯,亦未曾寓目。今感吾師遠訪之誠,特公開一覽。

按民國初年,瀏陽劉昆湘以母喪求葬地於江西山谷中,遇異人張隱君得古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後以授其宗人劉仲邁。壬申春,湘省何芸樵為之手寫付印,始公於世。今觀羅先生所藏之古本,首冊較劉仲邁之古本“傷寒例”後多“雜病例”一篇,“傷燥脈證並治”後有傷風、寒病二篇。其餘文字亦有小異。羅先生言:後三冊六經篇後無可與不可與各條,而有“金匱”諸篇。則此本是較劉本為勝。蓋舉雜病而名書,則“金匱”諸篇實不可缺也。

吾師感此書關係國醫學術,甚為重要,亟慫恿公世,並囑周君促成,俾仲師遺文物勿再沉晦。吾師至普陀,乃書“寧波訪求仲景遺書記。”返滬,並將左盛德序文及目錄,登於當時中醫各刊以公海內。翌歲,羅先生至南京,吾師遂薦任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羅君方將所藏全部見示,吾師得抄錄一通。遂即旋陝,張公伯英聞之,嘆為奇緣,乃欣然捐資付梓,由是久淹人間之秘籍,始克公世。逮至世界二次大戰告終,交通恢復後,周君在滬從郵,始克獲睹全書。來函稱讚,囑印百部運滬以廣其傳,時距吾師至鄞訪書之年,已經十四春秋矣。

此書由仲景四十六世裔孫張紹祖,於清道光間授與桂林左盛德。左公獲此書秘藏三十餘年,廣授生徒經史而外獨不及醫。雖有請益,俱不輕授,而竟授與羅哲初,足見左公受授之嚴謹,必知羅君為不負所授者方授之也。羅君受此書蘊櫝四十餘年,未嘗表彰一字,雖遇摯交知己,亦未以此出示。且與吾師非有平生之素,萍水相逢,竟以全書授之。想羅君必知吾師不為負所授,而能光大其學者也,否則必不授矣。

吾師獲此書,以為序而表彰公之夭下,並慫恿張公捐資刊印以傳不朽,可謂不負羅君授書得人之盛意者矣。國難作,南京陷,羅君返桂,不一年遽歸道山,誠可慨嘆,幸此書授與吾師得以發揚光大,則羅君不負左公授書之盛意。如羅君不遇吾師,則終藏笥篋,或付劫灰,豈不有負左公授書之盛意耶。

嗚乎!物之隱顯,殆有數存焉。昔朱子注四書,稿經七易,而聖道益彰。詎知仲聖撰著《傷寒雜病論》乃稿至十三篡,其慘淡經營終使學理顛撲不破,為百世奉為圭臬之醫典,厥功偉矣。夫叔和所抄行世者相傳系第七次稿,今吾師得羅君所珍藏者乃第十二次稿,不知江西張隱君所授劉昆湘者,涪陵劉鎔經得於墊江某洞石櫃者,是為第幾稿。千餘年來,零縑碎錦之十三稿究不知仍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否也夫仲聖《傷寒雜病論》成於炎漢建安紀年,迄今千有七百餘歲,經歷代之兵燹,宗室之遷徒,卒能為仲聖四十六世裔孫紹祖所保存,再經左、羅師生蘊櫝珍藏,俾長沙遺文終顯於世。非仲聖之靈默相之無以臻此,非吾師之誠感格之無以致此。

吾師謂此書發現經過有不可思議者,故於丁亥冬備文率錫禮再詣南陽謁告仲聖,欲致此書遠播海外,得以發揚光大。詎為時途梗阻,未能如願。乃復取此十二稿,採集古今諸注為之詳釋,參以湘古本、涪古本,相互考核,嚴加訂正,補其脫佚。字櫛句比,綱舉目張,務期無疑不釋,無義不晰。未幾一年,脫稿卒成,命名

《傷寒雜病論會通》,共計十有八卷,分訂八巨冊。

吾師今已六旬有四,尚能不辭勞瘁,自撰自書,成此鉅業,生平志學之誠,律身之敬,信道之篤,執德之弘,有非常人所能及,故能卒成羽翼仲景之功,刊佈其書而光大其學也。錫禮從師遊學有年,幸睹是書於危亂艱難之時而印成。爰述顛末,以冀讀者得悉其發現經歷之梗概,並明傳授之淵源云爾。

公元一九四九年己丑仲夏

門人涇陽米錫禮敬識於樊川止園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中醫悅讀會”會員招募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同攜共進增廣識聞。應中醫家平臺數萬中醫同道漸起之呼聲,於深圳濱海灣畔沙河之堤,聚千冊中醫經典書籍,"中醫悅讀會"遂立。

"中醫悅讀會"肩負傳承傳播中醫之使命,篤行“學習·分享·成就未來”之門徑。

其一,為中醫同道開一扇善讀之門,千冊中醫古籍,自由借閱;

其二,為中醫同道置一處交流之所,陋室常備香茗,暢所欲言;

其三,或迎或請,舉辦中醫書籍作者見面會若干場,從書本到現實,近距離靈魂交流;

其四,深圳臥虎藏龍之地,探尋明師或適逢明師泰斗,必牽手而至,親授"明師公開課",引讀經典之學。

其五,深圳處嶺南福地,依山傍海,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攜同道與老藥工登梧桐,攀羅浮,辨草藥,近自然,格物而致知;

其六,程門易立,明師難尋,深知醫路問道之苦,特准備若干寶貴跟診名額贈與勤學之同道……

諸多事項,未能盡述,一言蔽之,為中醫創造聯結,盡矣!

最全仲景全書,彙集四版古本傷寒

策 劃:蘇華龍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