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79~381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379)

解析

本條論述陽虛裡寒證,不可攻表發汗。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79~381

“下利清谷”,本為脾腎陽虛,不能腐熟水谷所致,當急以四逆湯溫裡回陽,即使兼有表證不解者,亦不可發汗以攻其表。因為汗乃陽氣蒸化津液而成,發汗不僅傷津,而且也報陽氣,陽氣外洩,則在裡之陽更虛。陽虛則寒凝氣滯而發生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380)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病下利的幾種不同脈證及預後。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79~381

厥陰下利,有寒熱之分,從證見“下重”來看,是指痢疾而言。厥陰為肝之病,肝主疏洩、喜條達。肝氣鬱結,則氣鬱化熱;氣機不暢,則溼邪內蘊。溼熱交結,迫注大腸,熱性急迫而溼性緩滯,加之肝失疏洩,因此大便下重難通,肛門有重滯之感。溼熱互結於裡,故脈沉,利屬厥陰,故又脈弦。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大則病進”。所以下利而“脈大者”,為邪氣盛,病勢在繼續發展,故“為未止”。若下利脈微弱而數者,表明邪熱已衰,主下利慾自止,此時若見發熱,則是正氣不衰之象,故“雖發熱不死”。言外之意,當下利、脈大有力而又見發熱不止者,則為邪熱亢盛,病勢繼進,預後多不良。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381)

解析

本條論述鈸陽輕證有鬱冒作解之機。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79~381

下利清谷,脈沉而遲,是為虛寒病證陽虛陰盛,虛陽外越,可發生格陽、戴陽。“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說明陰寒勢減,格陽不甚。陰寒之邪由盛變衰,因而其證也相應地必見微厥。既然真陽未盡浮露而外脫,尚能潛藏於裡,陰寒邪勢又由盛轉衰,所以陽氣尚有抗邪之機。陽氣與陰寒抗爭,則其人出現鬱冒之證,陽氣來複,通達內外,祛邪外出,其人則汗出而病解。“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這是自注句,說明面少赤,身有微熱的戴陽證,是因於下虛而陽不潛斂;下利清谷,脈沉遲,手足厥逆,則是因於下焦陰寒之盛。下焦寒盛,格陽於上,則其面戴陽而發赤。

本條的“戴陽”,僅是微熱,面少赤,反映陽氣雖虛,但未盡浮露,尚有奮起與陰邪相爭的潛力,此與少陰病所論及的“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而色赤”的陰寒極盛、陽虛至極而陰陽即將離絕的危重病證則有很大的不同。本證為戴陽輕證,故有鬱冒汗出自解之機;前者則為戴陽的重證,如不借助藥力,則絕無自解的可能。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79~381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