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諸葛亮要更勝一籌

下面要來和大家介紹的一位謀士,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漢初的名士張良。說起張良,不得不說的就是他和劉邦之間故事了。

早年的張良並不得志,在秦國滅掉了張良所在的韓國之後,張良不得不遠離故土。而張良對於秦王嬴政一直懷恨在心,於是他花費重金,打造了一柄重達百斤的鐵錘,並找來一名大力士,埋伏在嬴政東巡的道路上。當機會來臨之時,對著嬴政的馬車砸了出去,頓時車架內的人慘死當場。但是,狡猾的嬴政由於常年遭受刺殺,已經有了防範,並未坐在最華麗的馬車內,所以逃過一劫。張良刺秦失敗了,被全國通緝,只能東躲西藏。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諸葛亮要更勝一籌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張良得到了圮上老人授予的兵書,學習到了充分的智謀。之後全國的反秦起義盡數興起,陳勝揭竿而起後,各地紛紛響應。劉邦與項羽也紛紛拉起了自己的隊伍。張良一開始加入的是項羽的隊伍。

但是,在後來的接觸中,張良發現了劉邦能夠納諫如流,並對於自己的說法能夠迅速的領悟。於是,就轉投了劉邦的麾下,深得器重。要知道,在亂世中能保持這樣的眼見,尋找到一位明主也是智慧的表現。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諸葛亮要更勝一籌

在秦二世繼位後,項羽的勢力不斷壯大,在楚懷王的周旋下約定了,誰先入關中即可為王。劉邦滅秦心切,想要迅速出擊,但是被張良勸阻,張良認為一路上地勢蜿蜒,並且秦軍勢大,此時急著進入關中無疑會被兩面包夾。所以,他建議劉邦先取宛城,再入關西。於是,在張良的策劃下,宛城投降,徹底解決了劉邦的西進之憂。

然而在西進的路上,嶢關又成了他們繞不過去的一道關卡。由於易守難攻,劉邦毫無辦法,只得問計張良。張良認為守將的父親是個屠夫,必然能用重金打動。果不其然,守關的大將願意投降。但張良深知其反覆無常,於是建議劉邦奇襲嶢關,最終取得了大勝,秦軍潰敗。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諸葛亮要更勝一籌

最終,在張良的幫助下,劉邦先於項羽,入主關中,攻進了咸陽。只在位了數十日的子嬰被迫退位,秦朝滅亡。

在亡秦後的數年裡,劉邦與項羽繼續開始了明爭暗鬥。最終,當楚漢以鴻溝為界,約定互不侵犯後,張良再次建議撕毀條約,出軍奇襲項羽。果然,項羽軍疲憊不堪,被迅速擊潰,最終項羽也只能自刎在烏江邊上。至此,全國統一,劉邦創建了大漢。張良在這段歷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可謂是傑出的謀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