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刻讓你終於意識到了和對方階層(階級)不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69483/answer/391834219

我和我室友。

我室友父親是局級幹部,母親是醫生月入1w+。這點家底在一線城市不算什麼,也就是個中產階級,但是他是內蒙的,在內蒙的話我認為這個水平大概要比中產階級還要高一些。

我的話 十八線小縣城普通家庭。

其實我從見到他第一眼就知道他家家庭條件應該不錯,因為他身上的氣質就那種被慣出來的少爺的樣子。

我一直都不太在意這些東西,也從來沒覺得自己和她有什麼區別。以前的同學裡,家庭條件好的大小姐也有,性格會驕傲一點,但人都不壞,也很有同情心。

直到有一年寒假,我學校放假日期完美趕上春運。他說他上次坐飛機有點暈機,準備坐火車回家。結果過了兩天,他說,他媽媽說春運火車上都是農民工,他不坐火車了。眼神裡就是根本沒法和農民工一起坐車的意思。

我沒反駁他,就“哦”了一聲。但是這件事我想了很久。

我從來都沒在現實裡碰到過嫌棄農民工的人。

對我來說,農民工就是老實本分賺辛苦錢的人,我聯想到的新聞,大多是農民工被拖欠工資;農民工見義勇為救落水兒童;農民工怕自己被嫌棄不坐地鐵只站著,一些嫌棄農民工的視頻被曝光,當事人也是被網友痛罵。所以我以為,平等對待農民工是社會主流思想。但是實際上呢?在人們以為的“高素質”的 大學生群體裡,我都不敢說平等對待農民工是主流思想。

小縣城裡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我看著外出打工的人會覺得辛苦,可能我以前的同學的家長、我的什麼什麼親戚,也是這樣的生活。所以我從來沒覺得農民工就怎麼了,我不能跟農民工一起坐火車。

但對於我室友來說,農民工=窮=素質差=不能一起坐火車。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富人眼裡都是這樣的世界?

從這件事開始我知道我跟我室友不是一個階級,不是一個世界不是一路人。但這卻與金錢無關。

我發現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春運和交通工具的選擇上。

……我在火車上遇到過985畢業的70後,遇到過大三的舞蹈生已經開始北京 香港做演出和節目,我不至於認為交通工具說明了階級。

我回答說的這件事,重點不是選擇交通工具,而是一開始決定坐火車,後來考慮到可能有民工,於是不坐了。就相當於本來準備去一家餐廳吃飯,後來發現餐廳裡有很多民工,立刻決定不能在這吃飯。高階級的人會有自動遠離低階級人的潛意識,就像白人不會跑到黑人聚集地閒逛。

我說這件事讓我意識到階級差距,是因為,金錢差距並不會使我聯想到“階級”這麼沉重的詞。但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卻不得不用階級解釋。不同階級的人,對待社會不同層次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對自己所屬環境的劃分和要求更是完全不同。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但卻不在一個世界裡。印度有個電影,裡面一個暴發戶即便極其有錢,依然融入不了頂級社會階層,子女也難以享受到真正頂級社會的教育資源。

階級是什麼。是看到更高階級會望而生畏,看到更低階級會敬而遠之。有進取心的人看到高階級會想要打破階級壁壘,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低階級會心生憐憫。

人只有在自己所在的階級環境裡生存,才會感到舒服和理所當然。反過來說,人是自然而然地以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同屬於一個社會階級的。但其實社會階級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階級的人,思想和人生軌跡總是相似的。有的時候你和別人思想不同,歸根結底無非就是階級不同。

我始終給反對的聲音挖了一個坑:真正坐臥鋪車廂的人知道,長途旅行硬臥和硬座價格差別很大,真民工其實會去買硬座,硬臥車廂往往都沒有真·民工。所以評論區說的那些現象,我根本就沒有碰到過。

真正的臥鋪車廂,更多的是拖家帶口回老家的,以及一些回家的大學生。臥鋪車廂上真正讓人困擾的是哭鬧的小孩而不是民工。

我想強調的始終不是交通工具,而是對一個社會群體的潛意識印象。

哪一刻讓你終於意識到了和對方階層(階級)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