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作家三毛爲什麼自殺?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嗎?

用戶65262218

三毛去世前,抑鬱症已經非常嚴重了。最後和她聯繫的朋友眭澔平在訪談節目中介紹過她的這段經歷,她開始吃當時美國最新的針對抑鬱症的藥物,且藥量很大,她曾給另一個飽受失眠困擾的朋友吃半片她的藥物,結果那人連睡了好幾天。



本身抑鬱症患者就容易有自殺傾向,加上三毛敏感的性格和她的經歷,最後選擇自殺非常可以理解。據說,三毛從小到大,曾試圖自殺過7次,最後一次成功了。

三毛篤信宗教,無論是道教、佛教、基督教,甚至一些小的宗教,她也是相信的。她曾經在臺北“觀落陰”,這是道教的一項法術,可以帶人參觀地府,瞭解自己的命運,她還曾通靈,她和林青霞飯聚的時候,邊吃飯邊拿出一張紙寫寫畫畫,林青霞問她在做什麼,她說在和已故的荷西聊天。她還曾通靈找到已故的文化學者徐訏,徐訏告訴她自己在地府做類似文書的工作,荷西在另一個空間做官。看到這裡,朋友們應該可以理解了,三毛在當時已經有很嚴重的神經衰弱了。




光明大先生

報紙換的這個標題不錯,《三毛荷西纏綿於撒哈拉的日子,真的幸福嗎?》。是啊,三毛真的幸福嗎?她與荷西真的相愛嗎?若果真如此,她為什麼年僅48歲就要自殺?我的文中還提到,我上大學時,馬中欣曾到人大、北大等校巡迴講演,銷售他的《三毛真相》一書。他對三毛與荷西的“浪漫故事”是表示質疑甚至否定的,卻得到廣大“三毛迷”們的攻擊謾罵。


下面是我的這篇文章:

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上吊自殺身亡。今天,她離開我們整整27週年了……

三毛,本名陳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其筆名,原籍浙江定海,生於重慶。著名華人女作家。

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讀者。

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主要有《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等。

三毛在幼年時就表現出了對書本的特別愛好,五歲半就能看《紅樓夢》,初中時幾乎讀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休學,由父母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先後隨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3年中先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又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其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臺,受張其均之邀在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臺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她與荷西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當地法院公證結婚,並定居附近的迦納利島。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了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時任《聯合報》主編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以當地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且陸續結集出書。

1979年9月30日因荷西潛水意外事件喪生,黯然返臺。

1981年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臺島定居。同年《聯合報》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年首次回到大陸家鄉,專誠拜訪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臺警方認為她是“因病厭世”而自殺。卻也有許多人表示懷疑,認為有謀殺之嫌;因不久前她還與大陸作家賈平凹通信寫到“生命是美麗的”,似乎並沒有厭世自殺的跡象。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1991年初的這個清晨,她終於用自己決絕的方式,給無數熱愛她、熱愛她的文字的人們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背影。那朵頑強綻放在撒哈拉戈壁荒漠上的奇葩,至今還是多少人難忘的夢裡落花。

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離奇、纏綿激越。儘管兩人都已逝去多年,但他們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

荷西是一個西班牙小夥子,本名瑪利安葛羅,有一部可愛、特別、蓬蓬勃勃的大鬍子,所以三毛便親切、親熱、親暱地叫他“大鬍子”。

荷西比三毛小好幾歲,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倆的愛情是典型的“姐弟戀”。

他們風風火火、轟轟烈烈地愛了一場。三毛義無返顧地跟著“大鬍子”闖進了廣袤、荒蕪、驚險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的愛情卻在那裡熊熊地燃燒著,並催生了她不可遏抑的藝術天分。

那是1967年前後,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當時三毛念大學三年級,而荷西只不過是在她學校附近就讀的一名高中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也就是聖誕節晚上,頭上一頂法國帽的荷西,在她居住的公寓樓下等著她,準備送她節日禮物與祝福。

那時三毛根本就未對比自已小几歲的荷西懷任何想法(再說她在臺島還有門當戶對、年齡相仿的未婚夫),可心底裡仍有一絲虛榮:“哇,天下竟有如此帥氣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該是一種榮耀才對呢!”隨即,她只是以姐姐的身份教訓他:“不要逃課!再逃課就不理你了!”而荷西卻照樣常常逃課來看她,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彼此很是談得來。

直到有一天,荷西一臉認真地對三毛說:“ECHO,你等我6年。我有4年大學要讀,還有2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她說:“ECHO,再見!”後來他便真的再也不來找她;偶爾在路上遇見,他也只是禮節性地擁抱她一下,親親她的臉頰。而三毛身邊的男友似乎總在換來換去,有意或無意。

按照承諾,以後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繫。畢竟6年時間太長,什麼都會變的。這期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然後回臺。6年後,三毛未婚夫突然意外身亡,神奇的命運將她再度帶回西班牙,帶回馬德里。

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她:“快來,搭計程車過來。”三毛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她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正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鬍鬚、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

兩人興奮極了,熱烈地親吻、擁抱許久。之後,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她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在惦戀著她!

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她問荷西:“6年前你要我等你6年,如果我現在答應是不是晚了?”這下輪到荷西瘋狂了。三毛則任由這樣的快樂變成大漩渦,將她圍繞在裡面。

三毛對荷西說:“你那時為什麼不要我?如果你那時堅持要我的話,我還是一個好好的人,今天回來,我心已經碎了。”

荷西說:“碎的心,可以用膠水把它黏起來。”

三毛說:“黏過後,還是有縫的。”

荷西就把三毛的手拉向他的胸口,誠摯地說:“這邊還有一顆,是黃金做的,把你那顆拿過來,我們交換一下吧!”


最初是三毛要求去撒哈拉沙漠的,荷西便一聲不響先去了非洲,並在信中說:“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麼?”

7個月後,三毛與荷西在西屬撒哈拉舉行公證結婚,開始他們幸福而疼痛的愛情之旅。他們到處流浪了6年,但是在大沙漠裡甜蜜、恩愛的日子還是最讓她留戀的。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

他們都有點孩子氣,有點天籟的感覺,兩個人充滿了生活的激情。他們似乎註定不是人間的,這段愛情也似乎註定是隻屬於天堂的。

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幹一名潛水員。最初的日子裡,他上班的地方離住處比較遠。而三毛每天都會在下午兩點半開3個小時的車,冒著沙漠裡走沙與龍捲風的危險,去接五點半下班的荷西回家。後來荷西去了另一個島上,每週才可以回家一次。三毛便決定將車與行李託運過去,自已放棄精心收拾的家,去陪心愛的荷西。

三毛每天騎腳踏車去荷西工作的碼頭,都要帶上好吃的東西。而那裡的工作人員也都為他們彼此熱烈真摯的愛而感動。

每每到碼頭時,第一個見到三毛的,便會指引她去荷西工作的地方。然後,遠遠地,那個岸上的潛水員便提前拉拉信號,水下的荷西便一頭冒出水面,跑上來抱住三毛就笑了。三毛便不管那一身的水滴,緊緊靠著愛人,為他喂水果,或丟果核玩兒,引得旁邊的人羨慕之極。

三毛曾說過:“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

悲劇果然霹靂般降臨。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荷西過早地離開她去了。有一天他們在湖裡發現了他的屍體。三毛陷入半瘋的狀態,幾天沒吃沒喝,接連暈倒過去。當時,陳母端來一碗湯哀求女兒喝下去,三毛卻連看也不看一眼。

那些日子,三毛忙著替荷西訂做墓碑,又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為荷西守靈的那夜,她對他深情地傾訴了一通:

“你不要害怕,一直往前走,你會看到黑暗的隧道,走過去就是白光,那是神靈來接你了。我現在有父母在,不能跟你走,你先去等我。”

說完這些,三毛髮現荷西遺體的眼睛裡竟溢出了血。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執意陪荷西一起走,但終因親情難捨而止步。

但是,就在三毛去世5年後,華人旅行家、攝影家、遊記作家馬中欣寫了本書《三毛真相》,1996年在《羊城晚報》連載(但剛開了頭就不得不中止),以表達他對三毛的質疑。

選自丨李子遲《問世間情為何物》

下面是網友們的評論:

書友評價:

@印象

也或許,她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捍衛她和荷西的愛!既然死亡是生活最忠實的伴侶,她有權選擇自己死亡的方式。儘管我們為此遺憾,終究只能接受。

@王飛

我們永遠懷念三毛,因為她的率真、真誠;智慧、冷靜;超凡脫俗;讓貧瘠、單調的沙漠生活富有詩意……

但絕不會做三毛,因為我們沒有戰勝那些苦難的勇氣、意志;我們可能忍受不了那樣的清貧、孤寂……讓你去撒哈拉去旅遊,你呆的住,讓你去在那生活,你可能要抑鬱,甚至是崩潰,都不可說……

@wuyan

對於三毛的離去我不想做任何的評價,我只是覺得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他要做的理由。我們喜歡三毛的文字,通過文字喜歡上了三毛,那我們就尊重她的選擇吧。

@不悔

對三毛的愛讓我15年有幸踏上了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飆車看日落滑沙騎駱駝發呆整個旅行都被你的情懷影響著都在你的文字裡穿梭著都去你的愛裡感受著記得那個生活在異國他鄉和可愛開朗的大鬍子荷西相愛的Echo逃課去墳地讀書的少女大加納利島黃昏的海邊伊人一襲長裙無比落寞的臉映在夕陽裡你是我心中那個最瀟灑不羈的三毛。

@妙言圖書館


李子遲到了

三毛是為愛而自縊,但不是為了荷西。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證明三毛到底因什麼而離世的?總之,眾說紛紜,都沒有什麼定論,所以三毛的死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世人猜測不已。



在我看來,荷西對三毛來說固然重要,他們的愛情故事傳奇、纏綿、激越。至今令無數青年男女羨慕不已。但是,在三毛的生命裡,愛情從來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生漂泊不定,流浪在異國他鄉。


雖然荷西的死讓她失去了生命中最值得眷顧的一個理由。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的誘引,我想三毛的愛應該不是毀滅性的。


從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那段曠世生活來看,三毛幫助了沙漠裡生活的那麼多貧困的人,對那裡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充滿著同情和愛憐。她曾那麼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那麼灑脫、率真、陽光。


她不會那麼輕易的放棄自己,放棄這個多彩的世界。就算是因為思念荷西深重,她在12年來一直都在苦苦的支撐自己好好活著。時間也是最好的醫治傷痛的良藥,荷西離世12年了,足夠一個人療愈傷痛了。



自從荷西離世後,她一直恍然行走在蒼茫的人世間,心無所託,情無所依。


直到1989年她看到作家夏婕訪問王洛賓後寫的三篇關於王洛賓老人的三篇文章後,對她從小就喜歡的這位“西部歌王”產生了特殊的情感。雖未曾某面,但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引發了三毛熱愛流浪,向望遠方的無限神往。


當她聽了關於王洛賓那些坎坷的人生經歷之後,三毛就動了想去看望王洛賓的執念,她與王洛賓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都具備純粹的靈魂。


1990年4月,三毛飛越千山萬水到新疆王洛賓的家裡,他們果然一見鍾情,相互愛慕,象莫逆已久的故友。三毛為王洛賓唱了她的代表做《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毛一直遺世孤立,悲喜自娛。那一刻,她才真正遇到了知音。



王洛賓為三毛唱了《高高的白楊》,並介紹了歌中的故事,一位維吾爾族的小夥結婚前夜入獄,她未婚的妻子鬱郁而去。青年為了記念未婚的妻子,蓄起了鬍鬚。歌詞中有句“孤墳上鋪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了胸膛。”三毛哭了。只有經歷過愛斷情長,才能體會出這句歌詞中徹骨的孤獨。


這次初見後,又喚起了三毛沉睡的愛的能力。


後來,他們開始鴻雁傳書。互訴鍾情。


三毛又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打算長住在王洛賓的家裡。由於王洛賓種種因素的考慮。他們的愛最終未能有結果。


三毛給王洛賓的信中說過:“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柺杖。”


王洛賓並不是不愛三毛,他愛,但一位行將就木的老人,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再來一次赤誠之愛。


三毛在心灰意冷的返回臺北121天之後離世。


王洛賓聽到噩耗,悲痛的寫下了晚年最後一首情歌:


《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歌詞情深似海,網友可以搜一下)


當我又讀三毛的這段文字:“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突然明白了三毛為什麼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因為理想與現實無法調和,達不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她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她覺得很無助。


終於又遇世間奇戀,可又愛而不得。一顆熱情赤誠的心無法承受這樣的矛盾和苦痛。


三毛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女子,她的世界始終簡單,她洞悉世界的錯綜複雜,又無力或者不願改變自己去迎合這個世界。所以三毛的內心是痛苦的。再加上有情無愛,當一些消極的情緒毫無防備的襲來的時候,人是很容易輕生的。這是一種對世界的妥協。所以她選擇了逃避。


三毛自己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所以斯人已去,無論什麼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願她在天之靈是心安的。



有書共讀

看了很多人寫了長篇大論,我覺得沒有必要,事情很簡單,不用那麼複雜。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

我想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最能說明愛是什麼。

很多人說愛是甜甜蜜蜜的,只要兩個人能在一起,任何事情任何困難都可以經受。也有的人說愛是痛苦的,雖然有甜蜜,但更多的是痛苦,所有的甜蜜背後都是痛苦換來的。我們很難說這兩種說法哪種對,哪種錯。以為每個人經歷的愛情都不一樣,或刻骨明星,或溫柔甜蜜。但是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愛有時候是人們的希望,也是幸福的源泉。因為愛而幸福,因為幸福而更愛。


愛有時後也是枷鎖,因為深愛摯愛,所以無法輕易放下,一旦有所失去,累得滿盤皆輸。


愛就是愛,不要附加那麼多條件,愛的時候轟轟烈烈,不還的時候乾淨利落!



老王偵查記

三毛,一個風一樣的女子,追求完美至極。三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放不下過去,也是厭倦了生活,接受不了現實。

三毛在十三歲時自殺過一次。她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讀初二時由於代數成績很差。平時對三毛就十分冷談的那位代數老師,那天因三毛做不出習題,便把她叫到講臺上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再請她吃兩個。”說完,用蘸飽墨汁的毛筆在三毛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然後叫三毛“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三毛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便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鬨堂大笑起來,老師等同學們笑夠了,叫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課。等到下課,老師又罰她從有眾多同學的走廊和操場繞一圈再回到教室。全校同學看到三毛這副模樣,都尖叫起來。 這件事發生後,三毛沒有掉眼淚,也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受了這樣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淚。這件事有後遺症直到第三天才顯現出來:早晨去上學,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時,立刻就昏倒了。接著,她的心理出現了嚴重障礙,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以至一想到自己要去上學,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覺。 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內心焦慮逐日俱增所致而自殺。雖被及早發現,但三毛從此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自閉症。

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整整延續了七年,直到十九歲,她才又慢慢地重新接觸社會。那七年的囚禁就是那一瓶墨汁和一枝毛筆所造成的,那個代數老師是第一個造成三毛悲劇性格與改變三毛命運的人。 二十六歲的三毛又出現了第二次自殺。那是從美國回臺灣在文化大學教一年書後,因“今生心甘情願要嫁又可嫁的人”突發心臟病死去,感情受到挫折,便在朋友家吞服大量的安眠藥。三毛被搶救過來之後,到了西班牙,與暗戀者荷西重逢。

荷西曾在六年前與三毛相約:“你再等我六年,讓我念完大學,兩年服兵役,六年一過,我要娶你。”他們重逢時,恰好六年。 1973年夏天,三毛與她“生命的一切”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了。她成為沙漠裡最快樂的女人,過著神仙眷屬般的生活。

第一次讀【撒哈拉沙漠】,字裡行間無法消釋的孤獨感,與外界的疏離,功名利祿在心裡微不足道。她的作品歷久彌新,在大都市生活的人,看到了一股清流,找到了共鳴,填補了夢幻般的空白。後來,荷西死了,讀過三毛的作品的人都知道。

我個人十分欣賞三毛的為人和作品,但我懷疑她有精神類疾病,她的過去是決定因素。

不難看出,她把生活裡發生的事情作為基礎,添加了幻想,把生活中不滿意的東西剔除了。她的作品呈現出來的東西都是亦真亦幻的,真作假時假左真。她並非有意要騙人,只是她太追求完美的境界,要求現實和她的心靈契合。當她最後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夾雜現實,經年承受的空虛頓時垮了,再也支撐不了自己走向明天。所以,她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至於是怎樣的結束方式坊間多有流傳,願她在天堂安好、快樂,再無困苦。


清心一棧

輕輕的

你離開了我

讓我滿眼含淚

為什麼?

我膜拜的詩人

你要離去?

想著遠方的你

和你的橄欖樹……

夜色中

我站在哨所

警惕的握緊鋼槍

為了誰?

為了身上的橄欖綠

還有詩和遠方

你的離去

讓年少的我心碎

曾經想

完成使命那一刻

帶上我的日記

來個遠行

也許能遇到你

還有你的愛情故事

不管路有多遠

我都無悔!

沒有你

就沒有了詩

沒有了夢中的橄欖樹

和流浪遠方的故事

為什麼要選擇離去

好多人都愛著你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遠方的豪邁

可能對於三毛來說,死亡是比活著更快樂的一件事情。最近讀了三毛的很多書,很多故事,在我眼裡心裡的三毛是個聰敏而且有大智慧,善良而又悲天憫人的一個女子。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不巧,三毛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

也許三毛的童年看起來是孤僻的,但是誰又敢說那裡的故事自己一點也不熟悉呢?它是我們童年的一個個縮影,我不覺得三毛的孤僻有什麼錯,我們誰的童年裡沒有自卑過,沒有叛逆過,沒有煎熬過?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縮影。而二毛成長為三毛的時候,卻成了我所向往成為的人,她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深深的讓我迷戀。

當發生一件事情時,我們總是主觀的去臆斷原因?為什麼三毛的死就一定要與荷西掛鉤呢?我喜歡三毛,喜歡她的作品,喜歡她的性情,喜歡她的瀟灑,喜歡她的天馬行空,而這些,無關她是怎麼去世的,也無關她為什麼離開人間,在我看來,任何一種猜疑與討論,都是對三毛的一種侮辱。

我們對事對物對人,為什麼不能純粹一些呢?


巖木3

是絕望,對愛情絕望,對人性的弱點絕望。三毛以愛情安身立命,一個多情善感的女人心裡必須有一個男神作為活下去的動力和理由。荷西的離開讓她的生命之火一度奄奄一息,但她依然有信仰,信仰愛情。荷西的離開她悲痛生離死別,這是人生無常的無奈,她必須接受也慢慢的接受了。王洛賓的出現從新點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她充滿憧憬,她熱烈的燃燒。她為追隨自己的男神她孤注一擲,她千里迢迢的投奔自己愛的人,而她得到的確實一個冰冷的拒絕,這拒絕甚至沒有一個理由。是王洛賓真的對死去的妻子念念不忘?是王洛賓不愛三毛?是年齡差距太大?似乎都不是,是王洛賓在這份感情的懦弱,是王洛賓要維護自己對妻子所謂一往情深,是王洛賓怕年齡差距引來非議,是王洛賓要維護自己的形象。王洛賓的拒絕裡有著太多人性的自私,把三毛的尊嚴和愛踩踏得粉碎。三毛愛得義無反顧,愛得徹徹底底,換來了卻是王洛賓拿她來彰顯自己的道德和聖潔,簡直是用三毛來給所謂的道德仁義祭旗。三毛豈是僅僅是愛情失意,豈是僅僅夢想破滅,她被套進了悲劇中連犧牲都說不上,她連申訴都找不到理由。她的愛散了,心也碎了,信仰也沒有了,她連活下去的尊嚴都沒有,她只剩下了絕望,極致的絕望。


莫蠡隨筆

對於三毛的自殺,應該有許多原因吧。荷西的死亡給三毛打擊很大,但如果把她自殺的原因都歸結到荷西先她而去未免太過牽強。從三毛的成長髮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她本來就是好強自尊敏感的人,生活上一直是很獨特,後來經過她自身的努力也取得很大成就,所謂紅極一時的作家。但這些經歷對於有些人來說也許並不是活下來的理由,也許會因為這些也會推波助瀾她的自殺。

對於紅及一時,經歷過浪漫美好的愛情,可謂事業愛情都收穫過的女作家她要面臨的是現實的生活。所有的成績屬於昨天,連最美的愛情也是昨天,而今天的她要麼平靜如常人般的活下去,這對我們大眾普通人來說很正常,但對於三毛來說是個挑戰。她能放下她的浪漫瀟灑平平淡淡的活下去嗎,她想再次踏上她的瀟灑之旅,怎奈她人到中年,心裡揹負太多,身體也不如年輕。這樣她在這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過得會很累,時常的迷失自己。

這 樣的她又身患病痛,在慢慢長夜選擇解脫這如水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逝者已逝,我們沒有理由去苛責她對生命的不珍惜,只能願他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安寧,從此不再哭泣。


蓄流成河

在我認為這隻能是其中多個原因之一,因為三毛自身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女人,她不能沒有愛情,她自小的表現就是比較另類和缺乏安全感的。到了成年階段,愛情對於她來說更不可缺,沒有愛的日子就等於沒有了活下去的意義。是的,她和荷西多年的感情應該是很深也很真摯的,但荷西意外過世後,其實她也曾試圖走出來,所以她去拜訪了她心中的“男神”王洛賓,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份感情無疾而終,也只能說他們之間沒有那種真正情感上的緣分。一個情感豐富,有愛情才有創作源泉的女人,因為失去了愛情也就沒有了激情和創作的動力,再加上自身那份清高帶來的孤獨,不喜歡和外界交流,就很容易陷入自閉和抑鬱狀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情感寄託和疏通,就很可能想不開而走上絕路,特別曾經深愛的人已離世,這也是幫助她下決心離開這個世界的一個關鍵決定性因素之一。不管怎樣,三毛是真實和優秀的,她的離開是值得同情和遺憾的,逝者已去,只希望活著的人懂得珍惜,好好善待自己和身邊的有緣人,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