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葡萄爲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日本的葡萄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精緻,所以售價往往很高,國內不少種植戶想法設法弄到日本的葡萄栽培手冊,想依葫蘆畫瓢,但成功者甚少。筆者根據王建平老師及其團隊赴日考察後的所見所聞,分析了日本葡萄產業興起秘訣,並總結了一些啟示,相信細讀之後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一、日本果樹產業的特點

日本葡萄為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種植園

日本自然條件與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相近,且均以鮮食葡萄為主,無論從適栽品種及選擇,還是栽培技術管理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於日本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完善,因此葡萄產業具有鮮明的特點。

家庭化、精細化程度高

日本葡萄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化、專業化和設施化的特點,且以小規模、精細化管理為主。因為只有高質量、標準化的果品才有市場,劣質果品基本無商品價值。所以,日本葡萄栽培上無論架型架式、還是果穗管理均非常規範,用工量很大,平均每平方千米需要300~400小時。

政府投資補貼率高,農協作用強大

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很大,果品補貼率高達50~65%,果園周圍設施、果品直銷市場大都是政府投資,保護設施、購置農機具等均享受政府補貼。

機械化操作程度高

較高的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精細管理高成本的不足。在日本土地管理、鋤草、噴藥、肥水管理、果園運輸、果品分級等環節達到了機械化水平,同時很多作業工具如修枝剪、授粉器、修穗剪、採摘平臺等都達到了先進水平。

注重果品質量和品牌管理

葡萄商品率可達90%以上。表現為著色好、可溶性固形物高、穗形和大小一致,果粒大而均勻,質量安全可追溯。

果農收益高

果農不僅重視產前的果品質量,也高度重視產後分級包裝、儲運和銷售,達到優質優價,因此在日本幾百元人民幣一穗的葡萄並不罕見。

果農環保意識高

在生產中非常重視培肥土壤和保護生態,先進的生產設施對土壤的保護和土質的優化以及樹體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實現了鄉村城市園林化,真正做到了青山秀水,都市觀光果業佔了很大的比重。

主栽品種情況及發展趨勢

日本葡萄為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品種

由於日本氣候條件的限制,歐美雜交種一直在生產中佔絕對優勢,儘管日本近年均有新品種問世,但這些新品種在生產上所佔的比例還較少。從近年來的苗木銷量來看,黑彼特、陽光玫瑰、先鋒、巨峰、玫瑰露、東方之星、浪漫紅寶石等都比較搶手。紅依豆錦、富士之輝、魏可、陽光乙女、七星女皇、紅國王等也較有潛力。

育種情況及發展方向

日本葡萄為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品種

口感好

鮮食品種除了要求大粒、高糖度和優質外,還要求無核、脆肉和皮薄(可連皮食用)。因此用赤黴素誘導無核結實成為日本鮮食葡萄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香味和熟期

具有玫瑰香味、早熟或者晚熟也是重要的育種目標。巨峰系品種巨峰、先鋒、藤稔等仍然是日本葡萄品種選育的最重要親本。

外形奇特

一些果穗、果粒顏色和形狀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如紅迦南火紅的果穗可長達70~80cm,極具觀賞價值,也是當前和今後的育種目標。

栽培管理技術與特點

日本葡萄為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土肥水管理

日本非常重視培肥土壤,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樹體葉、果營養成分的測定結果確定果園施肥量;同時掌握葡萄的營養週期,在葡萄發育過程中,進行不同營養管理,達到肥力充足,營養元素均衡,以提高產量和質量,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達6~8%。

標準化管理,控產提質

大力推行標準化模式栽培,在架式、株行距、整形修剪(嚴格控制葡萄園枝蔓、新梢、葉片、果實的保留數量)、施肥種類、數量、次數、葡萄園生草和除草、果實套袋、防護林、棚架設施、噴滴灌設備等方面都按預先確定的栽培模式開展實施。雖然成本高,但能夠切實達到病害發生率低、果粒大小均勻、糖度高等要求。

合理的栽培密度

露天栽培葡萄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需要,多為大株行距,有的也採用先密後疏的栽培方法。

整形修剪及花果管理

架勢:為了適應日本的海洋性氣候及其人文地理環境,日本葡萄露天栽培多為水平棚架式。

整形:過去修剪多采用X樹形,現在逐步改用H形或T形大樹形整形,日本栽培者認為,5年生及以上的葡萄樹才能達到最好品質。

修剪:根據不同品種架式和整形分為長、中、短梢混合修剪。

花穗、果穗處理:花穗整理大都採用整穗、套袋等栽培技術。通過整穗達到果穗完整,穗形、重量基本一致,每穗果粒數、果粒重、著色度基本一致,最終達到果實緊湊度、色澤、口感最佳的目標。

果粒無核化處理:運用赤黴素等誘導葡萄無核結實;利用細胞分裂促進劑CPPU促進果實膨大。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生長調節劑的生產、組合和包裝也達到了特別精細化的水平。

套袋處理:葡萄套袋有防病、防蟲、防鳥、防雨、防日灼、防裂果、防噴藥汙染等效果,套袋葡萄外觀漂亮,品質上乘,袋的大小和顏色因品種和控制成熟期而異。

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重視統防統治,以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農業防治:結合冬剪,腐熟掩埋各種病蟲枝、葉、乾枯果穗,消滅越冬蟲卵和病菌,降低病蟲基數。為提高果實外觀和確保安全,避免農藥直接噴到果面造成農藥殘留,進行果實套袋也是降低病蟲危害的有效方法。

物理機械防治:在害蟲成蟲盛發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蟲,減少果園卵量。小面積果園還可設置糖醋液誘殺。

控制農藥汙染:葡萄園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使用植物源殺蟲、殺菌劑、昆蟲外激素、植物油乳劑和礦物油、礦物源農藥等。

生草栽培:日本的果園基本都採用生草栽培模式,生草主要品種有三葉苜蓿、草木樨、白三葉、禾本科綠草等。起到保土、保墒、增肥、保護天敵、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

相關模式介紹

設施化、機械化、省力化栽培:果農基本都配有各類果園機械,果園內都有噴、滴灌設施。避雨大棚、溫室大棚、限根等設施齊全。

商品化處理:果實糖度和著色達不到要求絕不採收,所以葡萄成熟程度一致,質量優良穩定。據介紹,先鋒葡萄採後和裝箱處理的用工數佔全年勞動時間的24%。

按規程操作,產品可追溯日本小的農業企業大都有自己的品牌體系。農民們在按照特定規程操作的同時,都準確地記錄各項管理工作,建有完整的管理檔案,做到產品質量可追溯。農產品標準一般分為三類,包括有機栽培、綠色栽培、普通栽培,日本的農產品實行實名制銷售。

多種栽培模式並行;日本葡萄設施栽培模式主要有促早和延後栽培、避雨栽培、限根箱式省力化栽培,以達到現代化栽培中,葡萄高產、優質、安全、高效的要求。

日本相關農業政策和特點

日本葡萄為什麼這麼火?專家深度剖析日本葡萄產業!

相關規定

1961年,日本頒佈了《農業基本法》,把縮減工農之間收入差距作為基本法的目標之一。

1967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出了《結構政策的基本方針》。

1968~1970年,日本先後制定了《農振法》《農地法》《農協法》及《農業人養老金基金法》。這些制度在改善農業結構、增強農村活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政府又發起造村運動,以振興產業為手段,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振興逐漸衰敗的農村,1980年制定了《增進農用地利用法》。

農民專業化

日本的農戶都是專業化分工、工廠式生產。

農業與旅遊的高度融合

山梨縣的農業生產率在日本居首位,日照最長,葡萄、桃子和李子的產量居日本之首,且品質最優,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旅遊聖地,日本著名的富士山就在山梨縣。

農協的強大作用

家庭經營與農協的社會化服務相結合,是日本農業的顯著特徵。農協分為鎮、縣農協以及全國聯合會三級,同行政設置完全吻合。99%農民繳納投資款成為會員,平等民主。農協不僅負責組織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出售農產品,而且還起到政府和農戶的橋樑作用。

一些啟示

王老師《日本葡萄產業特點及啟示》文末中主要從政策、市場、產業佈局、發生方向等多個角度闡述了日本葡萄產業對於我國的啟示。這裡,筆者主要從栽培管理的角度,來試談一下日本葡萄栽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①重視地下部分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壤、根系及肥料施用。常有人疑惑吳小平的葡萄為什麼賣得那麼貴,還賣得那麼好?你可能不知道他光花在土壤改良的費用就高達400多萬,試問沒有良好的土壤環境哪來健壯的根系,根系不好,葡萄又怎麼會好呢?

②合理控產:

正所謂有舍才有得,日本葡萄畝產是嚴格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種出來的葡萄商品性極高,本身對樹體也是一種保護。當然,我們不需要過度的精細,這個還涉及到消費水平及市場需求,但至少不要讓說了多年的“控產增質”成為一句空話吧!

③加強採後管理:這裡包括採後對樹體的養護以及果實的商品化處理。樹體的養護主要包括保葉控梢、中耕鬆土、採果肥基肥的施用以及後期的清園。

④商品化處理:對於優質水果生產園來講,品質控制最後的結果必然在分級和包裝上得到體現,但這正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如果是自行銷售的果園一定要格外重視此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