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持續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意志力!

01

不要忽視孩子的內心狀態

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故事,有一位老師到一所學校去代課,他班上有四個孩子常常要到訓導處去立正站好。其中有一個學生,臉上總是擺出一副很臭的表情,好像別人欠他錢沒還。他的表情也很容易讓人誤會他看人不順眼。

於是老師就問他,“同學,老師有沒有得罪你?”這個學生說沒有啊。

接著,老師又問他,“那你的臉色怎麼那麼難看?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個學生回答說是從五年級上學期開始。

聽學生這麼一說,老師感到相當驚訝,因為這個學生連什麼時候臉部表情變成這樣了,他自己都清清楚楚。

然而,又讓老師感到一些難過的是,他的父母沒有發現孩子的內心狀態都在臉部表情反映出來,任由孩子一直這樣持續下去。

一些父母習慣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忽視孩子的內心狀態。其實,孩子的世界裡並非只有學習和成績。

他同樣作為一個社會人,需要在生活中學習其他的能力,當他離開父母和家庭的保護,到了學校也會感到社會的關係、地位受到影響,有時同伴之間會產生不好的評價,這些都會讓他面臨著壓力和煩惱。

偶爾看到一個網友留言說,“那年初三,心理抑鬱,成績下降,頭疼吃止痛藥……我媽看到了罵我神經病,她不知道我那時候都快崩潰了……內心世界只有痛苦。”

想一想,如果父母僅僅是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績,而沒有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和內心狀態,其實這孩子怪可憐的。有時候孩子也會需要家長給予一些幫助和支持,而家長對此卻一無所知的話,那麼孩子難以有勇氣和內心的力量去獨自面對一些事情。

當心持續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意志力!

02

避免譏諷不屑的言語強化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一個紀錄片視頻提到,一箇中學生曾跟他父母說過,學校很壓抑,已經壓得他受不了。而他媽媽對此的回應卻是,“學校那麼多人,好幾千人都受得了,為什麼你受不了。”

事實上,正如他所說的,“我感覺我不是受不了,但是我是把心裡已經壓了很久的情緒全放出來了。”

後來,這個中學生早戀了,走到了輟學這一步。不過他內心裡並不是不想讀書,他其實還想考大學的。問題暴露後,他與父母的關係僵化,也難以溝通,被父母強迫送進營地改造,但效果並不顯著。

最後,他走出營地,回去準備來年的高考。臨走時,他對營地老師說出的一番話很令人心酸:

"我對父母的改變抱著很渺茫的希望,要是連女朋友也沒了,那我什麼也沒了。我在尋找一種力量,也是在給自己找力量,最少能支撐我到高考的力量!"

由此看出,這個學生的內心意志力已是很薄弱,他在尋找支撐內心世界的力量,但他在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

回想起他曾向父母傾訴心中的壓抑時,家長卻以“別人能承受得了,為什麼你受不了”來拒絕孩子,打擊孩子。

觀照一下自己,當孩子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是否願意去傾聽他的心聲,給予他一些支持,還是用各種不屑、譏諷等這種言語拒絕孩子的傾訴、強化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一個人如果長期情緒不穩定、備受壓抑,壞情緒一直持續著,那麼當他用很多的意志力去抵抗這些時,意志力也會被消耗,越來越薄弱,他的問題也會隨之到來。例如文中的這個中學生,就出現了早戀、輟學問題。

實際上,很多孩子會在作文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他們口頭上也會出現諸如“煩死了”、“好煩呀”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

如果父母用心觀察,都可以從孩子的言談舉止表情中留意到孩子的內心狀態變化,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他一把,給他力量!

當心持續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意志力!

03

好人生從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10歲左右,也就是四、五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愛好,他們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他們表現為情緒不穩也主要是來自於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矛盾衝突的壓力。

這個時期,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容易生氣、發火,也容易感動,但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

當心持續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意志力!

好人生,好心態,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1)作為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狀態,平時和孩子溝通交流時,要善於聆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有什麼心事或是需要支持儘管跟父母說出來,沒關係,看看父母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和方法。

2)要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孩子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正面意圖。

在幫助孩子疏導心理時,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衝突矛盾,處理不當會促使孩子的情緒惡化。

衝突溝通的藝術在於引導,不是重在聆聽。

家長可以先以同理心去認同孩子的情緒現狀,讓彼此的溝通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中;聆聽事實,給孩子機會去陳述事實或是解釋。

再是引導,和孩子一起探索問題或內心狀態變化的正面意圖,幫助孩子去理解他自己的真正意圖。

比如厭學問題,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有的是因為和同學的人際關係,那麼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引導他探索厭學問題背後的意圖是什麼,認清問題的本質。

3)家長需要耐心教會孩子怎麼處理生氣、傷心、失望等負面情緒,千萬不要讓孩子採取“扯著嗓子大喊大叫,摔東西,打沙包等等”這種暴力誘導的方式去發洩情緒。本來孩子並不那麼生氣的,但這樣一發洩,更加憤怒了。

因為憤怒的行為也會導致憤怒的情緒。大腦會對這些大吼大喊、摔摔打打的行為判斷為你是在生氣,於是大腦就會產生更加憤怒的情緒來對應這種行為。

採取深呼吸這種傳統的處理方式會比較妥當,慢慢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吐出,再重複,多練習幾次。緩慢的呼吸節奏將會慢慢緩衝情緒,讓孩子冷靜下來。

當有了負面情緒時,轉移注意力也是不錯的處理方式,比如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到另一個房間裡去安靜一會兒等。

當心持續的壞情緒毀了孩子的意志力!

4)被壞情緒控制,一直持續著,人的體力和意志力也會被很快地消耗殆盡,所以不要在負面情緒上浪費太多時間。

關於意志力,我比較認可這兩條定律:一、每個人都擁有意志力,但意志力有限,使用了一次就損耗了一部分;二、人們做不同的事情所依賴的意志力是來自於同一個賬戶。

在生活中,的確需要耗費很多意志力去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控制思維,控制情緒,控制衝動,控制表現、績效和成績。一般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節奏和內心的平衡,不至於突然崩潰。

但是,如果我們長期被壞情緒折磨,我們的意志力會被浪費在這上面,長期忍受痛苦的人,他的意志力是比較薄弱,一些突發事情來臨,很可能就會導致他內心世界崩潰。

還有,在這個有著形形色色誘惑的社會,意志力薄弱很難抵擋得住誘惑,不知不覺走上歧途。

所以,教會孩子轉念也很重要,把壞情緒、壞念頭轉去,看淡一些,豁達一些!當然父母是這樣的人,那麼也會感染到孩子做一個樂觀的人。

5)如果發現孩子性格暴躁,容易衝動,個性輕浮,情緒不穩定等,家長應該正視起來,不要錯過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

家長在食療上也可以幫助到孩子,這可以參考英國人對犯罪記錄的不良少年的做法,無論男女,一旦被捕,他們用粗麵粉和新鮮水果蔬菜作為食物,將衝動性格改造為沉靜溫和,因為植物所含的豐富礦物質,有使容易興奮的神經緩和作用。這種做法確實解決英國社會上不少因不良少年所發生的種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