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津|以匠心爲「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對於京津兩地老一輩的人來說,遛鳥可是有年頭的傳統了,“長袍馬褂,提籠架鳥”這八大字,便是人們對老一輩遛鳥人士的最初印象。

如今,遛鳥這種休閒生活方式,也非常流行。走在這兩地的街頭小巷之中,您會看見這樣一幅景象:清晨中,老大爺們提著鳥籠走在路上,哼著小曲、遛著鳥,偶爾甚至還能看見年輕人在遛鳥,甭提多愜意了。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提籠架鳥”在天津已有百年的文化歷史,舊時在天津,一些文人雅士、梨園名伶、富貴人家將養鳥作為一項雅事,這就促成了各式鳥籠的出現。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一門手藝,就是手工鳥籠的製作。而提到鳥籠製作,就不得不提“傳統工藝鳥籠製作技藝”大師劉月明。那麼,究竟他在鳥籠的製作上到底有何獨到之處呢?今日,就讓他來給我們講講,這鳥籠裡面的故事吧。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請看視頻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月明和他的鳥籠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鳥籠主要分為:北籠、南籠、川籠、廣籠四大款,北籠多以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為代表,而天津的鳥籠製作技藝,在北方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受到養鳥人的青睞。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說起劉月明,天津鳥籠這個圈子裡沒有不認識的,“東西好,活兒細緻,人也隨和”這是圈內好友對劉月明最多的評價。但其實在最初,家裡人並不支持他做這個。

祖上傳下來的手藝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月明家制作鳥籠的手藝,可是流傳了近百年了。到他這已經是第五代了。可最早家裡並不想讓他幹這個,至少,不能只幹這個。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我本身就喜歡這個東西,也喜歡養鳥,最早家裡只是給我點兒廢竹條,竹片兒的讓我瞎鼓搗,但後來看我弄得不錯,一看也是這塊兒料。所以就開始教我這些技藝了。”

“後來家裡覺得大小夥子不能沒個工作,於是就安排我去製藥廠上班,後來有一次我遛鳥市兒發現介鳥籠子賣的不錯,價也不便宜,我心想我也有這手藝,要不我試試?”

誰知,這一試便一發不可收拾,把愛好變成事業,在製作鳥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將這門祖傳的手藝變成了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月明最拿手的技巧就是雕刻和鑲嵌,而這兩項技巧並不單純繼承於老一輩人的手藝,而是在此基礎上自行研發的,並憑藉這門絕活兒,成了新一代鳥籠製作大家。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當時,劉月明就想:“表面不夠光滑,那我雕刻一下,或者在上面鑲嵌點兒東西不就行了!”於是他藉此機會,慢慢地摸索出獨特的鳥籠子技巧——鑲嵌和雕刻,這也成了他的獨門絕技。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月明部分獲獎證書

為人隨和的“非遺大師”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月明的工作臺和他自制的工具

現場演示製作技巧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一根標準的竹籤完成

看著這充滿老繭的雙手,不由得讓人發出感慨:“原來這就是非遺大師的手,劉師傅的每一個作品都由這雙飽經滄桑的手製作出來的,製作精良、選材考究,簡直堪稱鳥籠中的“愛馬仕”,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通過採訪對話,我們可以感覺到,劉月明為人隨和,不擺架子,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隨和,使得他這麼多年來,通過鳥籠認識了不少好朋友,甚至不少名人都是他的“粉絲”。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劉老師與郭德綱、于謙、孫越的合影

傳承與發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如今,劉月明的鳥籠可謂是真正的“非遺藝術品”,面對這麼搶手的鳥籠市場,市面上甚至出現了不少仿製品。但對此,劉月明表示完全不擔心。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我製作的鳥籠每個都有我的燙印而且還有一處暗記防偽標誌,別人根本學不來!最重要的是,我的鳥籠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壞不了,他們那個,沒幾年就壞了。這份技術,是誰也學不來的。”

如今,劉月明的兒子在他的影響下,也繼承了家裡的手藝,開始學習鳥籠製作。“這手藝不能到我這兒就斷了,我得把它繼續發揚下去。我兒子現在也開始做鳥籠子了,雖然沒幹幾年,但也有點兒模樣了,要學的還太多,慢慢兒來吧!還有我的孫子,對這個也感興趣,要是他願意,我也願意教他。”

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這些老手藝才能得以保存與發展,這或許也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吧。

匠心天津|以匠心為“竹”,築夢鳥籠,造就鳥籠中的愛馬仕!

這便是劉老師和他的鳥籠帶給我們的故事。其實,鳥籠本來就是一種文化,它是一種製造藝術與人文結合的東西,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格,品味千般,各見專長,是中國傳統人文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天津是一個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個低調而閒適的城市,天津人愛鳥,賞鳥,也就形成了天津衛濃郁的鳥籠文化。

文|聶鑫彤

編|龐荔馨

審核|趙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