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也是最喜歡用文字記錄歷史的偉大民族,眾多的文史書刊、遺址、圖案成為了研究世界歷史的重要文物。而同屬文明古國的印度,在古代對印度的歷史就好像沒有認真過,基本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習慣,而是用口傳來敘說歷史,最後導致了眾多的歷史盲點。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當世界進入工業文明的時代裡,全球對考古學的興起,人類社會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視,引起了各國對本國曆史的梳理和考古。而作為古代印度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前進下,很多古典文化、重要遺址、佛教精髓等都缺少了相應的憑據。當代有智慧的印度人,他們選擇了中國高僧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尋找到了眾多歷史傳言中的真相、文化遺址、重要的經典等,他成了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國人。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回想當年,唐玄奘為了尋求大乘佛學,來推進中國佛教文化的進入高深的境界。他悄悄偷渡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經過河西走廊到敦煌、新疆、高昌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唐玄奘在天竺的十多年間,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的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曲女城佛法講座中,十八天內無人能難倒他,名揚全天竺。公元643年, 唐玄奘載譽啟程回國,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太宗勸玄奘棄佛還俗的要求與他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唐太宗對唐玄奘執著非常感動,在皇帝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太宗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後,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對玄奘評價極高。

《大唐西域記》尋找印度歷史線索

印度人推崇玄奘的,還在於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使者,記錄員。作為遠道而來的外國留學生、訪問學者,他原本是來學習的,卻拜在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學者戒賢門下,不僅登堂入室,繼承衣缽,甚至可以說青出於藍,登峰造極,在學術和社會影響上達到了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印度靠唐僧《西域記》尋找歷史線索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姆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發現了那爛陀遺址,使其在沉睡600多年後重見天日。這座鼎盛時期擁有一萬多師生的古代大學,在13世紀因為宗教問題被焚燬。2007年,時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就在東亞峰會上倡議亞洲各國攜手重建那爛陀大學。

考古學家根據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讓印度的那爛陀寺的廢墟、王舍城的舊址、鹿野苑古剎、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現其光輝,也讓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迴避的事實是,中國一直處於“入超”狀態。

印度人認為,是玄奘開啟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先河,印度人推崇玄奘,並非是近代才有的事。據義淨記載,他在玄奘之後幾十年再到印度時,當地佛教界已經是把玄奘當作神來供奉了。在寺廟的壁畫裡,已經有玄奘的形象。他從中國到天竺的萬里行旅所穿著的草鞋,已經被作為聖物的象徵,也出現在壁畫的雲端。

今天的印度,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只要提起中國,提起兩國關係,那是言必稱玄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中兩國合作,在那爛陀寺附近,在玄奘學習生活過的地方,修建起一座中國風格的玄奘紀念堂,用來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旅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