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老闆好朋友的兒子小P留學回來之後,最近安排到小A部門中實習。剛好處於年中階段,大家的工作都很忙,帶實習生的任務丟給了部門資歷最淺的小A。

小A也是個職場小菜鳥,與其說“帶”,倒不如說是一起合作完成任務。

小A在部門裡算是個寬容大度的好人,很少聽到他吐槽別人、抱怨工作,但和小P搭檔完成工作時,經常唉聲嘆氣,偶爾還吐槽幾句。

不過小A有天跟我們說,小P像一面鏡子,讓他看到剛入職場的自己,警醒自己永遠不要再犯那些錯誤。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01、不要做伸手黨

不要做伸手黨!不要做伸手黨!不要做伸手黨!

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

小P學的專業與金融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其實不少人都是非金融專業出身,剛進入這行的迷茫大家都懂,不管是什麼原因和契機進入這行的,你想做下去就必須要克服這些困難。

讓小A最鬱悶的是,他太愛問問題了!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有問題先自己找答案,其實是很多人參加工作後最深的感觸。

參加了工作,就要迅速從學生狀態切換過來——你是來做事的,學習是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的搭檔、師父是帶著你完成工作的,而不是你的人肉搜索引擎。

某項工作具體的流程、細節不懂,的確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名詞概念不懂最好還是先自行解決。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02、你的不專業,不是別人包容你的理由

不經由自己思考總結的答案,永遠都是別人的東西。

小P在工作中出了差錯,總是習慣找藉口。我不是這個專業出身,你也沒有告訴我......有些問題是需要你的腦子獨立判斷完成的,誰都不能因為你不是本專業出身,而丟掉手頭的工作去手把手的教你,跟你解釋。大家都是出來混的,誰都不容易。

沒有人必須要幫你,更沒有人必須要包容你犯得錯,大家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本就互不相欠。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03、動動嘴皮子的“主動”不算主動

作為剛入行的小白,經常會面臨一個境遇——同事忙得雞飛狗跳,自己卻沒事幹。

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在工作中有自己的一個角色。

經常有前輩會教導新人:“工作中要主動一點、積極一點!”

小P每天都會問好多遍:“有什麼需要幫忙嗎?今天有什麼事嗎?”

但部門真正需要人手的時候,他又坐而不動,視若不見。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前輩們說的“主動”不是光靠嘴皮子問問,而是要眼觀、耳聽、動腦的主動。

如果你是個有心人,你會觀察身邊的情況,你就能發現許多你能幫上忙的地方,這就是眼觀。實際上小P的位置能夠一眼看到所有的情況,但他只等著別人給他派送任務,卻不會主動用自己的眼睛主動尋“事”。

“主動”有時候是需要捕捉談話間的信息的。

例如領導經常請團隊的人一起在他辦公室喝茶聊天,聊天過程中常常會談到接下來想要做的項目、團隊發展的構建等等。我觀察到我的一位前輩,領導提到未來想要拓展的領域或項目類型,沒過幾天這位前輩的辦公桌上就會出現相關領域或項目的書籍。他會主動去“預習”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好讓真正開始做的時候不那麼手忙腳亂。

還有一種主動是需要你總結反思動腦的。

因為工作的需要,經常被派去拜訪客戶,去之前一般我會準備材料、禮品等。經常有實習生跟我一起,但很少有人主動承擔去這些準備工作,或者提前叫個車。而且重複幾次之後,突然需要他不得不提前準備資料的時候,他們基本都不知道要準備什麼,其實這些只要你善於觀察,就會在多次同行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來。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04、別看不起小事

發郵件、整理資料、複印東西......這些小事別瞧不起。

“我努力這麼多年,就是為了端茶送水寄快遞改PPT字體?”

是的,很多人剛開始都是這樣過來的,你不可能一入職場就快速瞭解行業、瞭解公司,你只能從這些基礎的小事慢慢做起。

以前公司有個剛畢業的小女孩在我們部門上班,每次,有人讓小P按照XX文件再做一份類似的東西時,她總是要讓讓我們再發一次XX文件給他。委婉提醒之前有發送過時,她理所應當的回覆:“抱歉,沒存,再發一份唄!”。

“為什麼我不願意幫助職場新人”

想起我閨蜜曾經說過她的領導,永遠都不會把文件發送第二遍。她的觀點是:當別人將文件發送給你後,他的工作就已經完成了。如何保存、歸類是你的工作,讓別人再發一遍是你工作不到位而給別人添了麻煩。

還有很多時候文件重命名、郵件的標題、會議記錄等等,這些小事,是很多新人做不好的,不屑於去認真做的。

諸如此類的小事非常多,歸根結底就是:一旦涉及到與他人接洽,最好是從對方出發,思考如何做能讓與你演對手戲的人方便。久而久之,別人才願意與你合作。

每個人都是從小菜鳥成長而來的。初入職場時的緊張、惶恐、焦慮,以後你依舊每天與它們惡戰。但職場就是職場,你進入它的劇場就必須迅速切換角色,不斷練習演好“專業”。

伸手黨也好,不主動也罷,它們都屬於一種工作態度,歸納來說就是“不麻煩別人”和“多想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