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扶貧 用行動濟困

用心扶貧用行動濟困

——記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第一書記黃亞祥

核心提示

這一年多時間以來,無論陰晴雨雪,總有一個年輕的身影行走在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鄉親們見了他會上前打聲招呼,熱情地嘮上幾句家常,這已經成為村裡大家最熟悉的場景。這位青年就是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第一書記黃亞祥。作為一名青年黨員,他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雷厲風行的作風、真情關懷的愛心投入駐村工作中,以“用心扶貧,用行濟困”的工作決心,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解難題、辦實事、謀發展,帶領全村群眾走向小康之路。

用心扶貧 用行動濟困

到村民家中走訪調查

自從來了黃書記,村支部有了主心骨

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位於營盤鄉北面,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全村共1078戶376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09戶1253人,貧困發生率為33.31%,25個村民組分佈在海拔800米到1800米的深山中,生產生活條件異常艱苦。2017年4月,黃亞祥由市委辦公室選派到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黃亞祥認為,建強基層組織、提升治理水平是駐村工作組重要的職責。於是他通過指導、幫帶、協調等做法,拓寬村幹部眼界、堅定發展信心、提振幹部精氣神;並與村每個班子成員交心談心,通過協調消除同事之間的隔閡,讓勁往一處使,形成合力;動員發展意願強、政治素質好的4名青年同志加入村班子,配齊配強脫貧攻堅主力軍;指導村裡完善辦文辦事程序,規範高效落實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多次受到市、縣、鄉的表揚。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把羅多村村支“兩委”打造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戰鬥力強、作風過硬的隊伍,工作人員精神狀態明顯改善,對於落實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打折扣,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古人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要想成功,關鍵是幹。如何幹?黃亞祥有自己的想法。一是抓基層組織建設。抓住支部書記這個關鍵,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解決黨員隊伍老化、組織生活不規範、“三會一課”形式化和黨員模範作用不明顯等問題,制定整改目標和措施,逐一整改、逐一完善,在各級黨建督查考核中成績顯著;二是抓制度完善。在認真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基礎上,借鑑學習安順塘約村和盤州市高官村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及時修訂完善工作制度,實行村活動室24小時值班制度,推進村級工作規範化發展,受群眾一致好評;三是抓移風易俗。以“村規民約”為基礎,用務實管用的“硬槓槓”,激勵、約束、引導群眾自覺摒棄農村一些厚葬薄養、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民俗山歌、農民畫、衛生環境“大比武”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倡導良好家風、純樸民風、和諧寨風,全面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

為民辦實事,群眾才會把你當親人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黃亞祥在第一書記的崗位上,努力踐行“用心扶貧、用行濟困”的思想理念,切實幫助和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團結帶領新建溝村廣大黨員群眾,共同奮鬥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駐村以來,黃亞祥帶領駐村工作組緊緊圍繞“一宣六幫”工作職責,突出抓好脫貧攻堅任務責任,致力於瞭解村情、熟悉群眾、算清駐村“八本帳”,堅持吃在村、學在村、幹在村,每月在村工作時間均在25天以上。

黃亞祥和村支“兩委”成員拿著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表,白天挨家挨戶核實信息,晚上開群眾會、搞夜訪,跟他們講惠民政策、講發展思路、講未來的生活,把同步全面小康的美麗故事講給群眾聽,把黨的好聲音帶到田間地頭,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入腦入心,讓群眾聽黨話、感黨恩,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黃亞祥認為,立足工作職責,保障“四場硬仗”各項任務穩步推進,是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的本質問題。駐村以來,他全力做好矛盾協調化解工作,共化解項目建設引起的矛盾糾紛120餘起;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準產業;並加大盲區摸排力度,對政策沒有覆蓋到的盲區,多方爭取支持,不留死角、不讓一戶群眾掉隊。現在,羅多村的發展日新月異、大有可為,十日不同天。

 好口碑不是喊出來的,是拼命幹出來的

說起黃書記,大家都翹起大拇指,別看年齡不大,幹工作真有一套。羅多村山高谷深,立體氣候條件優越,黃亞祥便與村支“兩委”商定,依託“開門見山”的優勢,靠山吃山,按照“一村一品”總體規劃,堅持“種養結合、長短結合”,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政策,種植黃金梨1951畝、核桃1400畝、刺梨2728畝、獼猴桃215畝,並牽頭編制《羅多村產業修枝剪形實施方案》,加大產業管護力度,確保如期取得收益;同時利用春耕生產時機,整合政策資源優勢,配套土地流轉與退耕還林政策,紮實做好玉米調減工作;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動8戶貧困戶自願通過土地入股、勞務補助的方式養殖桃花雞7000羽,讓他們每戶穩定增收3000元以上;依託溫氏集團建立集中養豬場1個;依託產業扶貧基金,發展中蜂養殖1000箱。如今的羅多村,已經走上了一條“產業脫貧+自主脫貧”相結合的內源脫貧路子。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黃亞祥謀定而後動,編制羅多村路網規劃,推動形成以“二級路與旅遊路為主線,通組公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為產業發展、群眾出行奠定了良好基礎;分批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全部配套完成改廚、改廁、改圈,房屋靚化、庭院硬化、環境美化工作;積極協調水利、電力、移動公司、電信公司等部門對羅多村實施農村用水管網鋪設、農村用電低壓改造、通信網絡全域提質升級,大大提升了群眾生活品質和滿意度。

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按照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原則,整合村支“兩委”、輪戰工作隊,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用好用足易地扶貧搬遷致富這張王牌,一次次的進組入戶,一遍遍動員貧困群眾搬出新氣象、搬進新生活。天道酬勤,駐村以來,共動員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121戶473人,2018年搬遷31戶131人。

在教育醫療住房方面,黃亞祥用“三保障”抓緊落實。認真宣傳落實好水城縣教育精準扶貧和“四重醫療保障”政策,排查適齡兒童輟學情況和新增因病增負情況,啟動危房舊房摸底排查工作,紮實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和危房、舊房拆除工作。2017年實施危房改造14戶,2018年實施危房改造13戶,拆除危房27棟。

黃亞祥說:“生當如夏花般絢爛,我作為一名‘第一書記’,要立足自身崗位,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揮灑出羅多村美好的未來!群眾富了笑了,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