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歷史從不遙遠,往事並不如煙。

80年前的6月,對武漢人來說是除了炎熱的天氣,還有戰火下的英勇與熱血。

從1938年6月初侵華日軍進攻安徽安慶開始,到10月底武漢失守,中日雙方在安徽、河南、湖北、浙江等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展開了一場大會戰。這場以武漢為中心的會戰,成為了抗日戰爭期間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戰役之一。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保衛大武漢不僅僅是武漢會戰,它其實包括了從南京到武漢、從武漢到重慶的戰略大搶運,全國人民聲援“保衛大武漢”的大動員,海空軍從年初就開始的長江航道佈防、城市防空作戰。雖然武漢最終淪陷,但1938年的武漢戰場,從陸地到長江、天空,在戰略上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抗日戰爭從此轉入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美國生活雜誌、日本媒體報道武漢陷落 圖片由許一兵提供

今年是武漢保衛戰80週年,人們一直沒有停下研究這段歷史的腳步,挖掘出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進行紀念。但仍然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80年前以武漢為中心的戰役,對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意味著什麼。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武漢的老百姓訴求很簡單:不死!就是不想再重蹈南京大屠殺的悲劇重演 圖片由許一兵提供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美國生活雜誌中武漢市民觀看空戰情景

最近,武漢的抗戰專題收藏家許一兵就籌劃拍攝一部以武漢保衛戰為主題的物證電影,喚醒人們對於武漢保衛戰的認知。

許一兵是西安人,2001年來到武漢後,發現武漢有很多抗戰印記,開始有意收集抗戰藏品。截至目前,他從各種渠道收集藏品近萬件,包括中日軍頭盔、軍服、軍刀、軍旗及手稿等藏品。其中

僅日本軍刀就有一百多把,因為對日軍軍刀有著透徹的研究,讓他在收藏圈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刀郎”。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許一兵收藏的抗戰藏品 部分圖片由許一兵提供

許一兵邊收藏邊研究,通過藏品來揭秘淹沒在歷史煙雲中的故事。

在他收藏的日本的報刊資料和作戰地圖中,可以

證實在武漢保衛戰的最後關頭,中國軍隊並不是棄守,而是進行了英勇的抵抗。

重病在身的旅長朱炎暉率領3000官兵在靈鄉、茗山之間的七頂山、雷打山、三角山一線奮勇阻擊日軍,戰鬥慘烈,幾乎全軍覆沒;曾經有500壯士血灑“江岸停車場”,他們大多是武漢子弟兵,為保衛武漢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日本進攻武漢中國軍隊使用的作戰地圖及相關報道 圖片由許一兵提供

“讓藏品說話,講中國故事”,這是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概念,也是許一兵堅持的信念。在藏品中挖掘的史料,都將是他籌備物證電影的來源。作為一種讓藏品說話言之有物的新題材抗戰電影,物證電影將和此前一些“抗戰神劇”形成鮮明對比。

這部物證電影,他取名為《哭泣的關公》,因為他在收藏過程中發現,除了主人公女英雄花木蘭敬重關公,在戰爭中嗜血瘋狂的日軍也有懼死心理,在一張由日軍畫的關公像後,日軍竟然也求來一張關公“免死籤”來屠殺關公的後人!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日本關帝堂敬奉的關帝畫像

日本人對關羽的崇拜,很早就開始了。據日本《大百科事典》載,在足利尊氏(1305-1358)時代,曾派使者前往元朝祈求“軍神”,並利用關羽的忠義精神訓練武士。中國人更是將關羽奉為忠君愛國的典型,神化他為武財神、武聖。兩個同樣信奉關羽的國家,卻因為侵略戰爭而廝殺,這或許就是關公哭泣的原因之一吧。

許一兵要打造的,不僅僅是《哭泣的關公》這一部反戰思維加物證影片,更是想將它塑造成今後抗戰電影的主流和風向標。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哭泣的關公》海報

抗日神劇中出現的篡改真實歷史和扭曲客觀事實的虛構場景,不僅是對浴血捍衛國家的先烈們的不敬,還會誤導人們的歷史價值觀與認同感。

“做一個言之有物的電影,不盲目宣傳和擴大仇恨”許一兵說,反戰電影不是為了美化侵略戰爭,是為了從更深層的揭露侵略戰爭,呼喚人性,拒絕盲目宣傳和擴大仇恨,讓世界遠離戰爭,和平相處。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也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殘酷的戰爭不止給中國人帶來苦難,也給日本民眾造成損失。

在籌備電影的過程中,許一兵還和保衛武漢的英烈後人對物語電影的形式進行交流。現在,許一兵正為中日合拍這部電影而努力著,他希望能夠通過中日雙方的視角去真實地還原武漢保衛戰的這段歷史,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對話許一兵

80年,我們少這段歷史的一部電影,可能要通過中日合拍來補上

Q:為什麼會想到拍一部以武漢保衛戰作為題材的物證電影?

A :今年是武漢保衛戰80週年,但武漢一直缺一部關於武漢保衛戰的影片,相比之下,比武漢保衛戰規模小的宜昌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都曾經拍攝過相關的影片。在這個時間節點拍攝籌劃拍這部電影,北京大麥映像影視公司廖斐文總經理既想給武漢人民以及湖北人民一個交代,也想給當時參加武漢會戰的周邊省市人民和流血犧牲的將士的一個交代。

Q:物證電影這種題材的特殊之處在哪裡?與我們之前看過的抗戰題材影片有什麼區別?

A :物證電影是一種新題材電影,它的特殊之處是區別於其它抗戰神劇,以物為證,有歷史依據可查,這也符合國家文物局所強調的“讓藏品說話,講中國故事”的概念。

Q:電影片名是《哭泣的關公》,為什麼會以關公作為這部影片的線索?

A :因為影片中中日雙方的兩個主角都信奉關公,身上都帶有關公護身符,殘酷的侵略戰爭讓雙方又不得不在戰場廝殺,關公為什麼會哭泣?相信隨著《哭泣的關公》謎底會慢慢地揭開。

Q: 您在電影中設計的人物主角是一個現代“花木蘭”的形象,為什麼會想到以她作為電影的主角?

A :武漢是花木蘭的故鄉,連好萊塢都要拍古代花木蘭的故事,而在近現代的武漢保衛戰中也確實有一位女扮男裝的英雄花木蘭,歷史原型叫唐桂林,當時許多刊物上都有過對她的報道。選取“花木蘭”這個形象,是為了祭奠像花木蘭一樣的武漢子弟兵,銘記像她一樣的民族英雄。

Q: 您想通過這部影片給觀眾傳達什麼呢?

A :通過還原歷史,讓觀眾看到侵略戰爭把人變成了魔鬼,看到武漢保衛戰中不為人知的英雄事蹟,在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懷念英雄,珍惜和平。

Q: 目前,您這部影片籌備的情況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A :目前日本方面對合作拍片,物證題材加反戰思維的抗戰電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Q: 如果中日合拍這部影片,會不會在傳播上存在一些難點?日本的觀眾會不會買賬?

A :中日合拍我們會在日本主流媒體做先期報道和調研,還原歷史,瞭解市場對於這部影片的真實反應,幫助我們更好地決策下一步工作。

撰文丨蔡婉婷、江翠玉

拍攝丨石吉源

製圖丨肖田

排版丨江翠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