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麵食:貓耳朵

山西面食:貓耳朵

“貓耳朵”山西人稱之為“圪垛兒”、“圪搓面”。據《中國曆代御膳大觀》記載,圪搓面本是為祭雁而制,元代騎馬射獵者卻奉為獲獵之吉食,稱為“馬乞”,進入了御宴當中。山西太原亦將圪搓面稱為“麻食”,蓋“馬乞”諧音世傳之故。可見,貓耳朵在元代就開始流行發展了。明清時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間普遍食用,並傳播到陝冀魯豫乃至江南一帶。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曾食之誇讚,因其形似貓耳,呼為“貓耳朵”(《名食掌故》)。解放後著名作家老舍在晉陽飯莊品嚐此面,寫詩讚曰:“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撥魚實且華。”

山西面食:貓耳朵

貓耳朵是山西住戶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調味的好壞,就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論,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說意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後仿製的,後來便由機器生產了。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後用拇指食指捏著一轉,便被捲成像貓耳朵一樣。在開水裡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裡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配料各隨其便,一般人家愛用韭菜肉絲和蝦米,就很夠味,講究的用蝦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隨心所欲,沒有止境的了。

山西面食:貓耳朵

它吃著筋滑利口,製作簡便,隨鄉就俗,適用多種麵粉和澆頭,又加製作簡便,倍受群眾歡迎。在晉中一帶,人們用白麵、高粱面製作;在雁北、忻縣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麵、蕎麵製作,取名“碾疙瘩”,還名“碾飥飥”。尤其因莜麵製作柔軟,還能碾推成花紋、觸鬚等式樣,更使這種麵食形象多彩多姿。山西貓耳朵製作手藝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三晉文化的共同財富,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顆明珠。

山西面食:貓耳朵

貓耳朵原是民間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一些賓館、飯店的廚師,把它推薦給外賓。許多貴賓食後讚不絕口。從此,這種麵食進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宮風味小窩窩頭一樣,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