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固鎮劈山修路運焦馱炭

固鎮村距離紫金山僅五里之遙,山後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明代之前,山後方圓二十里之內個體小煤礦多達二十餘處。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山運焦馱炭自然而然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必然途徑。

要想富,先修路。自隋唐之後,歷代有識之士,賢達英傑,集資籌款,依山鑿道,經過數百年的艱辛努力,共創修盤山路六條,累計長達30餘里。這六條盤山路自西向東分別是洞山盤、孤嘴盤、煙囪盤、三盤、老西盤和八十盤等。

洞山盤位於固鎮村最西北方向,此路的坡度較為平緩,路面寬敞,彎度較大,行人及牲畜也較多。盤山路的頂端依山朝南建有三孔磚窯。 一孔為“山神廟”,其內供奉著山神的塑像。當時人們普遍信奉神佛,期望山神護佑上下山的人畜能安全往返。一孔是宿店,一孔為小吃店。宿店是為遠道而來運煤的人畜提供住宿、餵養的方便場所,小吃店則是賣花生、麻花及各種食物的,以供過往行人臨時充飢。山神廟對面隔路的懸崖邊建有一座石砌的門洞名日“南天門”,其意寓盤山路高聳人云,直通南天。

當時,上山運焦馱炭,成為村民的主要營生,也是大多數人家經濟來源的主要途徑。有騾馬驢馱的,有人背肩挑的,加之山內向山外馱運糧食的,跟集趕會的,還有進山做生意的小商小販,因此各條盤山路,堵塞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人畜被擠下山崖的意外事故發生。

據現存的碑文記載:“東石盤”又名“八十盤”,創修於清初,是由固鎮村賢達原璋與其舅董主敬,鄉老原光祥、王宗順等同化四方資財,慨然修葺。缺陷者補之,險阻者斬之,狹窄者擴之,始動於丙申順治十三年(1656年),完工於壬寅康熙元年( 1662年),七年之間遂成坦途。行人登其路,頌其功,彰其善。從此,大大減輕了其他各條山路的擁塞壓力,收效甚大。在新修“八十盤”的同時,又將其他各條盤山路予以重修改造。

明清之時,全村共有馱炭騾馬三百餘匹。每當夜半騾馬餵飽飲足之後,主人便給它配上鞍子,搭上布袋或架子上山馱炭。人們經常三三兩兩結伴同行。盤山道上年四季人喊聲、馬蹄聲、鈴鐺聲響成一片,好不熱鬧。

從山頂向下看猶如長龍,蜿蜒曲折,連綿不斷,難見首尾。賣各種小吃的在人畜中間來回穿梭,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歡笑聲、鳥叫聲、號子聲 鈴鐺聲交織在起,在山谷中迴盪。半山腰開有數家小店,專賣豆腐麻辣湯,趕牲口馱炭的肩挑人背的到此小憩片刻,喝碗熱騰騰的麻辣湯或豆腐湯分外清香可口,所有的疲勞立刻消除,倍感精神。

到了煤礦另有一番景象。礦口拉煤的苦力進進出出,離坑口不遠處焦炭窩烈火熊熊,將整個煤礦照耀得如同白晝。運焦馱炭的人畜來來往往。有的排成長隊等候裝煤裝焦,有的裝上煤焦趕著牲口急切地返程。煤場負責人吆五喝六,維持秩序,好不威風。

“三盤路”位於老西盤以西、“煙囪盤”以東。這條山路也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之一。由於半山腰以上做山路呈“之”字形,酷似“3”字,:故稱“三盤”。半山腰有塊平整光滑的石板,俗稱“帶石板”踩踏的牲口降印竟達三寸之深,迄今依然清晰,

山下不遠處有山莊叫“武家渠”,後稱“悶娃嶺”“創修東石盤記”的石碑就立於此山路邊沿。由此向下過了“紅石門”便分為東西兩道,東一條省通固鎮村,西一條通向西崖底、任家窯、原家溝等村。

爬上“三盤路”,又分成四條道。進山人口直通山後的南溝村與上化村周圍各煤宿:向西通向冰凌溝、能坡底直至下化煤窯;向東前山沿條與”“老西盤”“八十盤”二路接連,通向趙垛、老窯頭、譚坪等煤窯山後條向東通向天池 嶺西等煤窯,可謂四通八達

“煙囪盤 ”地處“劉家四”,又叫“長盤”。自古亦是條運煤主道。 接近山頂有一天然壕溝呈東北西南走向,深度寬度各約丈餘。每當南後或霧天,大霧沿山而上順著壕溝飄向山後,猶如煙囪排煙般,故稱其為“煙囪盤”。 其下有一段與其方向一致,且特別斜長,人們習慣地稱作“長盤”。

自山根下行一二里,有四孔土窯洞,俗稱“四面窯”。其下有清澈甘甜的山泉,常年徑流不息。至今嶺上人還飲用的是此泉水。“四面窯”既是小吃店,又是臨時休息場所。每當人們運焦馱炭到此,便可充飢解渴。每逢驟風暴雨或大雪天氣,可在此暫避一時。有的因牲口鐵掌脫落,也可在此釘掌,大大方便了過往行人。

由此下山到了“馬鞍橋”後,分為東西兩道:一條順路直通固鎮村,另一條朝西南順皂角樹溝經桑樹壕,直至任家窯。在馬鞍橋背後,有塊較平坦的山地,曾經有兩家飯店,迄今遺蹟尚存。

固鎮村東設有炭園,名日“東溝炭園”。全村大部分騾子馱運的煤焦賣於這裡。東溝炭園大門前的牛車、馬車進進出出,來往不絕。這些車輛多是來自異地他鄉的客戶,從這裡裝上煤焦又運往四面八方。因此,東溝炭園是當地十分重要的煤焦集散地和中轉站。

如今,那幾條早已棄之不用的盤山古道荊棘叢生,路跡難辨。但站在山下極目遠眺,山道的輪廓依然可見。它像幾條金色的項鍊懸掛在青山峻嶺之上,它是先祖們艱苦創業的歷史見證。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八十盤”自下而上僅僅三華里之長,竟然耗時七年修築而成。而其他的五條古道,長度更長,坡度更陡,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八十盤”。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累計時間難以估量。若築路人沒有遠大的目光,愚公移山般的頑強意志,不經過多年的實地勘察,不制定一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施工計劃與方案,是萬萬不可能的。可敬可頌的先祖們,他們敢於同自然災害鬥爭的膽識和智慧,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思想境界,勇於挑戰困難,為後人謀福祉的奉獻精神,實在值得後人敬仰和銘記。

這些年,曾有好奇之人組團攀爬於古道的險峰之上,竟能發現,那鑲嵌於路基石上深深的腳窩和牲口踏下的蹄痕隨處可見,之後又感慨萬分。盤山古道歷經多代,這裡灑下了先祖們無數的汗水,耗費了先祖們無數的心血,凝聚著先祖們無限的智慧和才幹。人們憑藉這幾條古道創家立業,發財致富,它為本村的經濟繁榮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河津固鎮劈山修路運焦馱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