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不是故宮掌門人卻五代住在故宮,比皇帝還了解寶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要對得起前人,

也要對得起後人。

“大內總管”梁金生

如果現在的故宮,

還有“大內總管”這個職位,

我想,

大概就是梁金生的樣子。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每天一大早,

在簡單的洗漱和早餐之後,

梁金生就出門了。

他騎著一輛自行車,

越過大街,穿過小巷,

最後進入故宮午門。

再騎上一會兒,

就到了故宮文物管理處。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跟午門前熱鬧的場景不同,

這裡很安靜,屋子也不大,

一桌,一椅,一櫃,

再容不得其他。

再看看牆上的時鐘,

剛剛好八點,

梁金生順手打開電腦,

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在他的辦公桌上,

堆滿了一疊疊的文物資料,

每天,他要把這些資料

一一對照,理順,

再逐個記入電腦,

不容許出絲毫的差錯。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如果說,

清朝的大內總管這麼做,

還有些懼怕皇威的成分,

幹不好可是要分分鐘掉腦袋的;

那麼,梁金生的認真,

則是發自於內心的敬畏,

他說:

“要對得起前人,

也要對得起後人。”

要說梁家跟故宮的緣分,還得從清朝時期說起,即梁金生的高祖父。

他是如意館裡的畫師,並把這份工作代代延續。而傳到梁金生爺爺梁廷煒這裡,時間已經到了清末。

隨著溥儀的離開,1925年,故宮博物館成立,梁廷煒也從宮廷畫師,轉身成了故宮的一名工作人員。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急速轉變的身份,

國家又正值風雨飄搖,

要說不惶恐是騙人的。

這座皇家宮殿裝了多少寶藏,

再沒人比梁廷煒更瞭解,

多少寶藏被偷,被搶,被燒,被毀,

也沒人比他痛心。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害怕的日子還是來了,

“九一八”事件爆發,戰火肆虐。

從地圖上看,

它就像一隻沾滿鮮血的魔爪,

緩緩伸向華北,

準備奪走民族的心臟。

為了保護國寶不被洗劫,

故宮組織寶物南遷西移,

那夜午門前,

趁著暗淡渾濁的月光,

梁廷煒帶著一萬三千多箱寶物,

逃離了北京,

而這一逃,便是16年。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先到上海,

再轉入南京,

後又兵分三路西遷入蜀,

文物到哪兒,

梁廷煒的家就在哪兒。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在這奔波的路途中,

梁家的五兄妹出生了。

由爺爺梁廷煒做主,

以所到之處取名,

所以,

先是梁峨生,梁嘉生,梁金生,梁寧生,

最後是梁燕生,

五兄妹的名字,

正好連成了文物的遷移路線圖。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神奇的是,

帶著文物逃離,一路顛簸,

遇戰火,匪盜,天災人禍不斷,

卻沒有一件遺失損壞。

人們都說,

這是“文物有靈”,

可真的只是這樣嗎?

若非梁家和所有工作人員以死守護,

就沒有文物完整迴歸北京的這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就在等待回京日期來臨的一天,梁廷煒突然收到命令,要他帶著一批文物1680箱離開大陸前往臺灣。

本以為這是文物遷移的一站,未曾想,這一去,竟是天人永隔。

幾十年後,梁金生借熟人打聽爺爺在臺灣的事。人們告訴他,梁廷煒一直穿著長衫、拿著書本望著北方,唸叨著回京的那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1972年,

梁廷煒和其夫人相繼在臺灣離世,

而遠在大陸的兒子梁匡忠卻無法得知消息,

同時期,年少的梁金生,

因這層“海外關係”,

被下放到內蒙古幹活兒,

直到1979年,

才終於回到日思夜想的北京城。

填報志願的那天,

梁金生想也不想就寫下“故宮”。

“只要能進故宮工作,

讓我做什麼都可以。”

結果卻因為超齡(31歲),

被分配到故宮工程隊,

成了一名瓦工。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在房梁邊爬上爬下,

梁金生髮現故宮的很多舊磚上,

都刻有窯燒和監工記錄,

他覺得很好,

便把它們留了下來,

而這些磚石後來

成為研究故宮建築史的一個重要資料。

被調到故宮文物保管部,

是5年後的事了,

或許是冥冥中的註定,

他重新做回父親、祖父的工作。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在這裡,

他看到祖上的幾幅字畫,

雖不屬於自己,

那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完整保存好,

一代代留下去也就行了。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最讓人心疼的,還是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

當年溥儀退位時,帶走了大批文物,有些散落全國,被當成舊貨壓在百姓家床底,

有些被賣至海外,成了別人博物館裡的寶貝······

故宮建館之後,編纂了好幾本《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為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快點找回這些文物。

梁金生每日都會看一看這些目錄,能找回一件,他就在目錄前畫個圈圈,然後再跟同事四處打聽,哪裡還有文物遺失的信息。不管付出多少金錢和汗水,都要把它們找回來。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記得出價最高的一次,

是隋朝一幅書法作品《出師頌》,

那時嘉德拍賣公司出價2200萬元。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出師頌》

2200萬可不是小數目,要不要買?梁金生覺得要買,故宮書法有西晉的《平復帖》,有東晉王珣的《伯遠帖》,唐宋的就更多了,唯獨缺了隋朝。

跟一批專業人員像畫家徐邦達、啟功先生等仔細討論、一再辨認真偽之後,2003年8月,故宮終於迎回遺失80年的《出師頌》。

那天走進辦公室,梁金生輕輕地翻開目錄,在《出師頌》那一行邊,畫上了一個圈。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能找回來的,

什麼都不算問題,

最揪人心的,

是眼看著文物在眼前,

卻不能把它放回故宮,

這感覺,

大概像是看著自己家的孩子,

卻要被別人帶走一樣心痛。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安思遠

1996年,

美國人安思遠帶著自己珍藏的

北宋字帖《淳化閣帖》的其中3卷,

來故宮辦展。

整整那段時間,

梁金生都在想著,

怎樣才能讓他把字帖留下來。

直到臨走那天,

安思遠提出一個條件:

“絕不出售《淳化閣帖》,

但可以考慮用故宮朝珠等珠寶來換。”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換不換?梁金生很快否定了,這也是文物,那也是文物,絕對不能顧此失彼,暫時只能看著它被帶走。

好在安思遠晚年,有感於中國的誠意,以4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把《淳化閣帖》3卷賣給上海博物館。

目錄上的文物1000來件,

至今找到的不到100件,

搜尋過程漫長,需要等待,

但故宮的文物清理,

則是刻不容緩。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由於時代侷限,故宮文物保護做得不到位,春冬風沙,夏季高溫,許多文物都遭到情況不一的損壞;

另外,以前記賬靠手寫,年代久遠下來,很多字體已經模糊,文物進出分賬不一致,帶來了各種麻煩。

就這樣,一個不太懂得上網打字的老人,一點一點學起了拼音,戴著一副眼鏡,看一眼書,再看一眼鍵盤,一字一頓地往電腦裡輸。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2004年,

故宮開始第五次文物大清點,

由梁金生主持完成。

前故宮副院長說他,

大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架勢,

不把文物編號弄清楚,

決不罷休。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直到2010年,

一個故宮有史以來最清晰的數字

1807558件(套)

10萬多字報告,

由梁金生上交,

文物清點才算圓滿結束。

近年來,

故宮文化熱度很高,

好多故宮的匠人,

從幕後走到臺前,

他們的故事,

也逐漸被人瞭解。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

從院長單霽翔,到文管部梁金生,

再到修表匠男神王津,

一大班前赴後繼的志願者······

每個人的故事是那麼平凡,

又是那麼不凡。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其實,以他們的資歷,

早能獲得一份薪水更優渥,

環境更舒適的工作,

但每個人都不願意離開,

為什麼?

為的就是那簡單卻沉重的兩個字:

傳承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如果我們不傳承,

將欠下萬代的債,

哪怕只剩一個人在堅守,

也是利在千秋、

國之大幸也!

- END -

騰訊圖片,《國家寶藏》以及網絡

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人物|不是故宫掌门人却五代住在故宫,比皇帝还了解宝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