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呢?

用戶64315238905

其實很多人被電視劇給誤導了,看著電視劇上演的隨便一個老百姓上街,身上都帶著銀子,買個饅頭、吃頓飯、或者買布匹,十幾兩銀子都算少的,搞得好像古代一兩銀子就跟現在我們花一塊錢一樣,分分鐘鍾就花完了。

可真的是這樣嗎?

完全不是,在民間,普通老百姓甚至一輩子都沒見過所謂的銀子,更別說去花了。那他們用什麼呢!銅錢,就是銅板,或者是鈔。在明清兩代,白銀和黃金可是朝廷明令禁止不能在民間流通的貨幣,因為少,所以民間只能流通銅錢和鈔了。這樣說來,一兩銀子是很貴的嘍,那麼到底貴多少?換句話說,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根據的,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貨價比,是沒有依據說它值多少人民幣。比如古代一斤16兩,也就是250克700克左右,這是不同朝代的。就拿清朝來說,那時候一兩為大約是15克到44克,那麼一兩銀子為37克,就可以買120斤大米了,也就是說,120斤米大約需要160塊錢,那麼每克銀大約相當於4元錢,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60到200塊錢。

如果換在明代,有人經過換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600到800塊左右;如果往前,那就更高了,宋代是600到1300塊,到唐代,那就是2000到4000塊。



不過這樣總結是不正確的。現代社會,不要說政策對貨幣有影響,什麼通貨膨脹、還有物資匱乏,都會影響物價。更別說古代經濟學並不發達,其戰爭頻繁,所以各個朝代銀子的購買力都會出現較大的浮動。


青史回聲

銀子自唐朝以來就作為大額生意的貨幣流通,從盛唐時期到現在一千多年以來,銀子一直以貨幣、首飾、物件等形式存在。那麼一千多年前的銀子價值幾何?換算成人民幣相當於多少錢呢?

唐開元盛世,唐朝鼎盛時期,物質豐富,百姓富足,一斗米只賣5文錢,而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錢),也就是說可以買200鬥米。

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朝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4130塊錢相當於我們四線小城市,一個普通公務員一個月的工資了,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拼死拼活上一個月班,到唐朝才賺一兩銀子工錢。而唐朝一個普通的七品芝麻官,每月的俸祿都要二兩銀子,相當於8000多塊錢人民幣,白領啊!真想分分鐘穿越時空去唐朝打工。

雖然到了唐朝末期也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狀況,米價從5文漲到10文錢一斗,那一兩銀子也等於今天的2065元人民幣。通過電視劇我們瞭解到唐朝人民生活富足,出手闊綽,放在今天,原來唐朝人很多都是百萬富翁啊。

到了北宋時期,隨著四川成都的“交子”紙幣的出現,白銀的存量減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子的價值又開始縮水。宋朝“錢法”混亂,一兩銀子等於多少貫錢不等,從480文到700文,根據地域不同算法不一。

同樣以米價來計算,一兩銀子可以買4~8石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蘇軾文集裡曾提到他被貶官黃州,一家數十口(按20人計算)一月開支只有4500錢還能有餘,按當時的銀價計算只有2—4千元人民幣,能養活那麼多口人,看來宋朝的物價和今天也沒法比。

明朝時期,國庫最充盈的時候就是萬曆年間了,那時候整個國庫也只有200萬兩銀子而已。民以食為天,史料記載,在明朝一兩銀子可買大米二石,一石約為九十五公斤,所以明朝的一兩銀子等於600元人民幣左右,購買力較宋朝又縮減很多。

清朝時期,在康乾盛世,在當時一兩銀子能買150斤優質大米,相當於現在450元人民幣。清朝末期,受國外貨幣的衝擊,白銀價格繼續貶值,一兩銀子只能摺合人民幣200元左右。

從唐朝至今已過去一千多年,很多東西已經成為歷史,銀子,從曾經的貨幣到如今的各類裝飾品,也已流傳千年,只是在這一千多年裡它的角色由重到輕,到退出歷史舞臺成為裝飾品,它自身的價值也縮減了一百多倍。

現在的一兩白銀價值大約在一百五六十元左右,已不能作為貨幣流通,根據國際行情可以作為貴金屬進行投資買賣。

白銀歷經千年,身價持續下跌,更不知道若干年後銀價又能幾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對比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我們有兩種換算方式,一種是以現在國際市場上的金銀價格來衡量,再一種是以米價折算一兩白銀的購買力。

按第一種算法,2017年12月13日國際市場的黃金報價是1242.40美元/盎司(摺合265.45元人民幣/克),白銀報價是15.68美元/盎司(摺合3.36元人民幣/克),古代標準一斤(500克)為16兩,那麼一兩就是31.25克。一兩白銀只相當於人民幣105元。由於現在很多國家的貨幣是金本位制,但美元已基本上與黃金脫鉤,所以近年黃金價格一直在跌;而白銀早已退出貨幣地位,加之實行工業化開採,成本很低,且主要用於工業和裝飾,價格更低,所以這個價格顯然不能代表白銀在當時的購買力。

第二種算法,是找一種通用的生活必需品來衡量,看看古今的購買力。我們以《金瓶梅》為例,它的寫作時代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為準,以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的記載,隆慶朝的米價是每公石價0.591兩銀子,萬曆朝是每公石價0.638兩銀子。不考慮豐收和歉收時米價漲跌的因素(二者相差很大),而取其米價的平均數,按一公石米用銀0.6兩計算。現在的米價按2017年12月份的行情,每公斤3.50~4.20元,取中間數每公斤3.8元。而一公石以156市斤計,一兩白銀能購買260市斤大米,則摺合人民幣494元。也就是說,在隆慶、萬曆年間,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500元人民幣左右。

因為大米從明代到現代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雖然時代不同、技術不同、產量不同,但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沒有改變,最能反映每一時代的物價指數,而米價的變動也最能影響其他產品的價格。

瞭解這個比率,我們就能瞭解當時的物價水平和銀子的購買力了。比如,西門慶的生藥鋪聘請的傅夥計,每月才二兩銀子,相當於1000塊錢;而聘請溫秀才當秘書,每月給的工資是三兩銀子,值1500塊錢。西門慶為王六兒買了使喚丫頭,只花了四兩銀子,摺合2000塊錢;平時他賞賜往來小廝都是二錢銀子,相當於100塊錢,手筆不小啊。

潘金蓮、武大郎的住宅:上下兩層四間,兩個小小院落,典金十數兩。典是典當,是在一定期限內有使用權,不具備產權,只相當於5000多元。

常峙節購買的住宅:兩間兩層,一間門面,一間客坐,一間床房,一間廚灶,要35兩銀子,摺合現在1.75萬元,說明那時的房價很便宜了。


迷樓

我是講堂空空——寶玉石文玩知識傳播者,在很多電視劇裡,咱們都是可以看到一些人到客棧裡就餐,都是付的是銀子,於是很多人都好奇,這些銀子到底價值幾何,這些銀子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多少錢呢?

在古代,一兩銀兩的錢銀價值正本是很高的,比方《紅樓夢》裡面,劉姥姥到賈府裡看見一餐螃蟹就要24兩,所以感慨這可是小戶人家過一年的錢,要知道劉姥姥是個中產階級,有房有地還可以僱僕人,20兩對她來說正真是小意思啦,根本不算什麼的,但是普通的百姓來說,就是一筆大錢了。

再如《明史》裡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合理俸祿是45兩,所以可見銀兩在古代的錢銀價值十分的高的,各朝的錢銀價值不一樣,關於中國人來說,千萬年不變的民生商品便是大米,空空下面就以大米的交易價格為標準,帶大家看一下不同年代的銀兩到底價值幾何。

最鼎盛的唐朝,當時的一兩銀子摺合為1000文銅錢,而當時的大米就只有5文錢一斗米,所以就可以買200鬥米,一石等於10鬥,所以一兩銀子可買20石大米,若是今天,相當於5000元的購買力,你大概能感覺的到了吧。

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二石,照當時的計算,一石便是94.4公斤,所以也便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而現在呢,以中心價計算,一斤大米是1.75元,所以那時候一兩銀子約合現在人民幣800多元,這是按照物質的交換量核算的。

所以,現在的影視劇正本太過於誇張了動不動幾百兩,那按照現在而言便是上萬的花費,這可不是普通人敷衍了事就可以吃得起的飯啊,在那時候可是王公貴族才能消費的起,所以空空建議在拍歷史劇的時候尊重一下史實好不,不要普通百姓吃個飯就付十幾兩銀子。


文玩講堂

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今人大多毫無概念,經常犯錯誤。很多電視劇尤其可笑,描寫古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現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顯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甚至包括金庸這樣的大師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錯誤荒唐嚴重到什麼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

之所以犯錯誤的原因,主要為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看過一些古籍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相當的高。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

《紅樓夢》裡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僱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裡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只是45兩白銀。而《射鵰》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難得的美味佳餚都似乎太過分了。 ­

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但唐宋之後卻也相差不大。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而郭靖則付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還是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窮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錢的價值,黃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這一宰吧。 ­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



愛吃漢堡包的楊航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的是古代銀子換算到現代的實際購買力問題。

1兩金=10兩銀

一兩銀=1貫錢=1000文。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接下來我們看幾個例子,看換算下來是否合理.

1)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沈四海破產之際,周瑩支持了200萬兩,摺合現在人民幣4億!!這個非常的扯!光緒年間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不過1000多萬兩!周瑩隨便出點錢就4個億,拿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1/5!還有,周瑩賺到第一桶金10000兩白銀,並對家人說:這些錢夠吳家一年的開支了。吳家中落,當時很多丫鬟僕人都散去了,一年開銷10000兩?合人民幣200多萬?還有集資的時候,吳家的丫鬟僕人可真有錢,隨便一湊10萬兩!2000多萬人民幣!真是離譜!


2)水滸傳:楊志賣刀的時候,牛二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宋朝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20幾塊錢元,很合乎常理吧?



3)紅樓夢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鳳姐對劉姥姥說:原該不待上門就照應的,太太年紀大了,照應不過來也是有的。二則,從外頭看我們府上,是烈烈轟轟的,殊不知大有大的難處。你張了口,我也不好讓你空著回去。可巧,太太給我們丫頭做衣服的二十兩銀子我沒動,先給了你。

20兩銀子在明朝(紅樓夢以明朝生活為藍本)大約是10000多塊錢。也符合當時情況。

所以,綜上所述,這個換算方式是合理的!


吳老師有話說

銀子從唐代開始出現以來,一直是作為大額交易貨幣存在的,但是在明末銀兩普及以前,銀子基本上是以稅收課稅厘金的功能居多,民間並不見白銀,影視劇裡明代以前尋常人用銀子付飯錢是不可能存在的。《水滸傳》裡動不動就用銀子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施耐庵在這方面多少有些誇張的成份在裡面。



&唐代課稅銀,不參與流通

宋代以前的官員俸祿都是用糧食來計算的,宋代用糧食和銅錢計算,甚至到了明代,當官也領不到白花花的銀子的。 明代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俸祿也分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所謂俸鈔,只不過是朱元璋時期就開始發行的大明寶鈔,也就是紙幣。正因為明朝的官員的薪水太低,紙幣的購買力十分不穩定,很多官員基本上不靠工資生活,靠的是對百姓的盤剝,明代官員的腐敗也是歷代最盛的。



&宋代官員工資發的是銅錢和糧食,福利相當不錯,開封府尹包青天月供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可謂是年薪千萬的大款。

到了清代,官員的俸祿才真正的用銀子來結算。當時官階從十八級減少到了十級,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外官員也是這個數,只是沒有皇上賞的糧食,而五官則在這個基礎上減半。由此可見,銀子在明代以前就是個稀罕物,不可能在民間隨便見到。



&明代十兩銀錠

銀子是古代的硬通貨,無論銅錢,寶鈔再怎麼貶值,銀子的購買力都是強勁的。銀子的大量使用是明萬曆年間的事了,當時西班牙人把大量的白銀通過好望角運到福建沿海一帶,這些白銀讓民間開始大量出現銀子了。

萬曆年間,七八百文銅錢能兌換一兩白銀,到了崇禎末期,一兩白銀能兌換三四千文銅錢,而大明寶鈔已成廢紙。


&購買信用極差的大明寶鈔

說到一兩白銀能兌換現在多少人民幣,從收藏角度來說,明代的一兩小銀錠目前市場價是一千左右,十兩銀錠目前市場價兩萬左右。那麼從當時的購買力來看,相當於現在多少購買力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明代萬曆年間的物價:一兩白銀分別能購買的東西如下:大米:2石(377.6斤),牛肉:76.9斤,豬肉:50斤,鯉魚500斤,活雞:25只。

&一兩白銀

從上面幾種明代物價我們可以大概推算出明代一兩白銀的人民幣購買力:大米以三元一斤計算,就是1132元,牛肉目前市場價為四十元一斤,就是3076元;豬肉現在每斤15元,就是750元;鯉魚現在八元一斤,就是4000元;活雞目前大概三十元一隻,就是750元。從上面的數據我們綜合一下,可以得出明代萬曆年間白銀比較多的時候一兩白銀大概的人民幣購買力在2000元左右。

那麼在明代以前,白銀更是稀缺,幾乎等同於黃金,那麼一兩白銀的購買力最起碼應該是明代的一倍。


風雲說收藏

在很多電視劇裡,咱們都是可以看到一些人到客棧裡就餐,都是付的是銀子,而且一看便是那種白銀似得銀兩,而且在一些電視劇裡,一碗湯幾兩,一個饅頭幾兩,那麼這些銀子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多少錢呢?

在古代,一兩銀兩的錢銀價值正本是很高的,比方《紅樓夢》裡面,劉姥姥到賈府裡看見一餐螃蟹就要24兩,所以感慨這可是小戶人家過一年的錢,要知道劉姥姥是個中產階級,有房有地還可以僱僕人,可是她去賈府打工,得了20兩銀兩就現已千恩萬謝的。

再如《明史》裡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合理俸祿是45兩,所以可見銀兩在古代的錢銀價值十分的高的,各朝的錢銀價值不一樣,關於中國人來說,千萬年不變的民生商品便是大米,下面便是選用大米來進行一個衡量。

最鼎盛的唐朝,當時的一兩銀子摺合為1000文銅錢,而當時的大米就只有5文錢一斗米,所以就可以買200鬥米,一石等於10鬥,所以一兩銀子可買20石大米,折組成現在的人民幣便是一兩等於4130元人民幣,你說多不多?現在貨幣貶值,還是以前的錢比較值錢,我覺得這個社會要學會怎麼利用手中的錢增值,我把80%的儲蓄放在兔子jin服中,現在一年有十幾萬收入也是等於升值了。

宋朝時分的一兩銀子經過大米摺合以後,大概是一兩銀子相當於924-1848元,也是十分多的。

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二石,照當時的計算,一石便是94.4公斤,所以也便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而現在呢,以中心價計算,一斤大米是1.75元,那便是明朝的一兩銀子比方現在的660.8元人民幣。

所以,現在的影視劇正本太過於誇張了,一頓飯就要幾十兩,那按照現在而言便是上萬的花費,這可不是普通人敷衍了事就可以吃得起的飯啊。

以上回答僅供大家參考哦!


用戶84475183130

古代的銀子,根據每個朝代都不太一樣,這與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發展程度有關。在唐朝以後,銀子開始被廣泛用於貨幣交易,所以,我們就從唐朝開始看一下每個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2018年的多少人民幣。

盛唐時期,也就是唐朝初年的時候,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三千元,所以說,相當於如今的基層工作者一個月工資,這個時代,銀子相對來說是比較值錢的,一個七品官員的俸祿大約每月二兩銀子。



北宋時期,銀子的價值便開始縮水了,一直縮了一半,北宋的銀子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一五百元到一千八百元之間。而明朝時期,銀子進一步貶值,一兩銀子已經到了六百到八百元之間了。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只相當於二百元左右人民幣,在一千多年時間裡,銀子的價值縮了一百多倍。現在的銀子,如果按照一兩50克來算,那麼一兩銀子大約值一百六十元。可見,銀子是一隻在貶值的。


歷史密探

我認為現代人用大米比價古代的銀子價值是不對的。古代一兩銀子絕不可能折現在的250元左右。我估計要起碼要高五倍左右的購買力,也就是一兩銀子要有1000塊左右才合理。

《紅樓夢》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銀子。賈母,王夫人等月錢二十兩,王熙鳳是五兩,寶玉黛玉等二兩,鴛鴦襲人等賈母的大丫頭一兩,晴雯等大丫頭就一吊錢,一吊錢約等於一兩銀子,購買力卻要少很多。

像賈家這樣的大家族,如果給貴夫人一個月了5000塊錢的零花是不夠的。以現在的消費計算,也許一套名牌衣服都不夠。但如果兩萬塊,就恰好。所以我在當時說王夫人給了劉姥姥一百兩銀子時王夫人囑託劉姥姥買幾畝好地或者做個小生意時就認為一百兩起碼有十萬塊左右才可能達到買地或者做小生意的意願,否則不夠。


當然,不同時期的計算絕對不同。羅貫中在《三遂平妖傳》中對於清河縣的炊餅有過記載,一個炊餅大的5文,小的3文。一兩銀子,買200/300個饅頭,確實和現在差不多。可古代通貨膨脹嚴重,糧食反倒是硬通貨。我也說了用糧食來比價根本不科學。

如果晴雯他們的工資只有一個月250不到的話,小丫頭更只有一半,吃穿用度都管,也有點太低了。反倒是再漲五倍左右才可能。畢竟伺候人的風險也是很大的。

賈璉包養尤二姐做二奶。尤二姐帶著妹妹和老母親,一家三口,每個月給銀子十五兩做日常供給。如果只有三千塊的話太不像話。一萬五才是正常的數字。

所以,我認為,至少《紅樓夢》那個時代一兩銀子起碼要摺合現在一千塊的樣子。用糧食來比價是不合適的。畢竟古代糧食貴,而現在糧食便宜好多。再有三千塊錢包養一家三口吃住也不合適。不說五萬,起碼一萬五才行!

君箋雅侃紅樓,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