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奪權時,跟隨曹操起家的舊部爲什麼不幫助曹氏維權?

咚咚拇指

魏國建立不久,其政權就開始腐敗。齊王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之間的激烈權鬥。

曹爽重用名士何晏、李勝、鄧颺、丁謐、畢軌等人,把持朝政,改易朝典,極力打擊、排斥司馬懿。司馬懿為躲避不測之禍,只好稱病回家休養。

司馬氏是東漢末潁川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狡黠多智,善於韜晦,極富謀略,且立過很多赫赫戰功。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他率軍剿滅獨霸遼東的大軍閥公孫淵,使遼東(今東三省大部)被納入曹魏的版圖。他還率軍數次抵禦諸葛亮發起的北伐曹魏之戰,一舉平定孟達反叛圖謀,並好幾次挫敗蜀軍......

正始十年(也稱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裝病不朝好幾年的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奉齊王曹芳出洛陽城拜謁魏明帝曹睿之高平陵的機會,悍然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逼迫無謀無勇的曹爽屈服,並將曹爽及其親信黨羽屠戮一空,遂開始架空曹芳,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後,曹魏舊將王凌、母丘儉、諸葛誕等先後發起軍事行動(司馬家稱為軍事叛亂)攻擊司馬氏,想幫助魏國挽回失去的江山。

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平定了王凌(251年)、母丘儉(255年)、諸葛誕(257)發起的軍事叛亂以及其他曹魏舊臣的反抗,基本穩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的篡逆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反抗最堅決、最不願意合作的嵇康遭嫉賢妒能的鐘會陷害,被司馬昭以非毀名教、暗助母丘儉叛亂的罪名誅殺。後來,這些精研玄學、崇尚清談的魏晉名士大部分都陸續歸附了司馬氏。

當此起彼伏的反抗力量被相繼消滅後,司馬氏不再遮掩,乘時立功,於公元263年發兵滅蜀。鍾會、鄧艾率軍大舉入川,鄧艾率偏師偷渡陰平,逼降劉禪,享42年國祚的蜀漢名實俱亡。

兩年後,司馬炎(司馬懿之孫)以接受魏元帝曹奐禪讓為名 ,代魏為晉,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魏國曆五帝,共存在了46年。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司馬懿奪權,主要自高平陵事變起,之後司馬家族就掌握了朝政大權,司馬懿也開始像當年的曹操那樣建立自己的班底,謀圖代魏。當年跟隨曹操打天下的那幫英才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他們不制止司馬懿?其實原因不外乎兩點:

1. 曹爽神助攻,當權期間倒行逆施,讓司馬懿白白的收了人心;

2. 司馬懿演技高超,在奪權時刻之前,沒有人知道他存了顛覆曹魏的心思;

事實上,有一句話叫做“一代魏臣入晉書”,說的就是魏國的元勳子孫們,有很多在三國志裡面沒有自己的傳記,反而在記載晉朝歷史的晉書裡面有傳記。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其實很多是幫助司馬家奪取曹家天下的功臣。而這一切都從曹爽的“神助攻”說起。

曹爽和司馬懿並受魏明帝曹睿的託孤,其中曹爽佔主導,司馬懿一度被剝奪了實權,當了一個虛名的太尉在家養老。但是曹爽和他手下的一群小夥伴比如何晏、鄧颺等人把持朝政,賣官鬻爵,排斥曹魏的元老和元老的子孫舊臣,把朝政搞的烏煙瘴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何晏,他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孫子,號稱“敷粉何郎”,生的風流俊俏,膚白如脂,又是曹操的駙馬,和曹爽私交甚好,當了吏部尚書,專管官員升遷。可惜皮囊雖好,但是政治水平一般,當時的人們將丁謐、何晏和鄧颺三個曹爽的親信稱為”尚書檯中有三狗“,可見他們有多麼不得人心。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被曹魏元老們寄予厚望出來主持公道的,反而就是和曹爽同受託孤的司馬懿了。所以高平陵事變,並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是司馬懿的陰謀,而是曹魏元老默許和暗中支持,司馬懿在前臺執行的一次反曹爽的行動。

高平陵事變的過程也非常精彩,司馬懿先是韜光養晦裝糊塗,趁曹爽兄弟放鬆警惕,陪皇帝一起祭拜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的時候,突然發難,利用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在禁軍中的一部分軍權和在民間募集的三千死士,控制住了京都洛陽的局勢,緊接著就討到了郭太后的旨意,要免除曹爽的一切職務。

在這個過程中,跟著曹操和曹丕打天下還活著的元老比如蔣濟、陳泰這些人,都是對曹爽當權以來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的,而把司馬懿看作和他們一路的人。所以他們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反對司馬懿呢?其實在高平陵事變的時候,他們都顛顛的跟著司馬懿一起上表給郭太后,求郭太后旨意罷免曹爽呢。

而功臣的子孫,司馬懿平日裡也刻意拉攏。比如他看到荀彧的兒子荀顗,馬上就熱情的說:“這是荀令君的兒子啊!”然後迅速的舉薦其當官出仕;再比如胡遵的兒子胡奮,司馬懿也任命他做了校尉。也正是平日裡對曹魏元勳和元勳子孫的照看,讓司馬懿積攢了深厚的人脈,最終在高平陵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短短一天不到的時間,司馬懿就完成了一切的佈置,並且司馬懿也算準了曹爽胸無大志,肯定不會孤注一擲的帶著小皇帝到許昌和司馬懿開打內戰,於是不斷的派人去勸降曹爽,自己還指著洛水發誓保證曹爽的人身安全。於是曹爽相信了司馬懿,回到了都城,把兵權和政權都交給了司馬懿,自己甘願做富家翁。

曹爽投降之後,滿心滿意的指望司馬懿遵守諾言,給他一個富貴終身的待遇。曹爽這麼想也是有根據的,因為司馬懿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看,是心懷異志的,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司馬懿可是“疾風知勁草”的大忠臣。曹植就稱讚過:

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說的就是司馬懿在朝堂上能進諫忠言;在外能夠果決平亂,是不可多得的社稷之臣。

但是,歷史證明,所有人都看錯了司馬懿。曹爽進了洛陽不久,司馬懿就展現出了猙獰的面孔,大出曹魏元老的意料。 沒過幾天,司馬懿就以謀反為藉口,大肆搜捕曹爽親族,連帶著曹爽的好朋友鄧颺、李勝等人都統統下獄查辦。

誰來查辦的呢?司馬懿這個安排特別的腹黑,他用的是何晏。何晏害怕自己也被牽連進去,於是拼命的給司馬懿賣命,四處追查,查來查去,除了曹爽之外,還有另外六個姓的家族都遭到了株連,但是司馬懿一直都不滿意,說需要八個姓。何晏是又害怕又著急,說:“難道一定要把我也算進去嗎?” 司馬懿說:“你說對了。”然後把何晏和其家族也逮進了監獄。

這個時候蔣濟和陳泰他們都已經後悔了,勸司馬懿遵守諾言,不傷害曹爽的性命。但是晚了,司馬懿已經掌握了實權,怎麼會留下這樣的隱患呢?後來八個家族,三千多人,無論男女老少,同一天被司馬懿所殺。而當初為曹爽做保的蔣濟覺得受到了欺騙,不久之後也就鬱鬱而終了。

所以司馬懿這個人,藏的深,平日裡又注意收買人心,加上曹爽又倒行逆施,所以讓曹魏元老在司馬懿政變的時候,不但沒有為曹氏張目,反而站在了司馬懿的一方,等到元老們後悔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經史通義

在曹叡當皇帝的時候,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個功勞非常強大,為人處事十分低調的人。但是不管司馬懿怎樣低調、怎樣謙和,他畢竟不姓曹,也不姓夏侯,曹叡並不是不信任司馬懿,他只是更加信任宗室。尤其是曹芳年幼的情況下,即便出現君權旁落的情況,曹叡也寧願它旁落到宗室大臣手中,而不是姓司馬的人手中。



更何況,曹叡還記得曹植的上疏和高堂隆臨死前的遺書以及祖父曹操那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所以曹叡死前,立曹芳為太子,並列出了顧命大臣的人選: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 這五個人,大將軍曹宇是曹叡的皇叔,而且和曹叡關係極好,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夏侯獻是夏侯淵的孫子,而秦朗雖然不是宗室,卻是曹操的養子,也跟宗室差不多。 很明顯,這份名單沒有司馬懿的份兒。全是他們家親戚。


曹宇擔任大將軍的第一天便奏請曹叡下詔不許司馬懿進入洛陽城。這一想法跟曹叡不謀而合,洛陽城裡有五個權力即將超過司馬懿的人,卻沒有一個人比司馬懿能力更強,功勞更大。這種時候放司馬懿進城,簡直是引狼入室。 於是曹叡一道詔書,就把司馬懿趕回了長安。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跟鹹魚真的沒有什麼區別了。但是,鹹魚也會有翻身的時候。不管是曹叡還是五大輔政大臣都沒有想到,他們忽略了一個細節,一個致命的細節——確切地說是兩個人:劉放和孫資。 這兩人是曹魏老牌秘書。早在魏國建國初期,兩人就同時擔任了曹丕的秘書郎,後來這兩人同時轉為左右丞。黃初初年,秘書被改成了中書,於是劉放被任命為中書監,而孫資被任命為中書令,各加給事中。曹叡即位後,這兩人的地位愈加尊崇。


這兩人跟司馬懿的關係很不錯,司馬懿從不拉幫結派,但他知道什麼人該接近什麼人不該接近,而身為領導秘書的劉放、孫資二人正是他結交名單上的第一名。 相反,宗室大佬們就不怎麼待見劉放、孫資二人,尤其是夏侯獻、曹肇和秦朗根本看不起劉、孫二人,相互關係鬧得特別僵。 所以劉放、孫資也一直把司馬懿當作自己人,而宗室親族則是外人中的外人。在他們心底,是最希望司馬懿能夠成為輔政大臣的。


必須把這些膏粱子弟搞下去,把“自己人”司馬懿搞上來! 劉放、孫資作為機要秘書大部分時候都陪伴在曹叡身邊,但是大將軍曹宇等人也死守著曹叡,一步都不肯離開。 最後,曹叡病重,兩人讓曹宇趕緊去叫人,然後放一邊抹眼淚一邊啟奏道:“陛下百年之後,打算把天下託付給誰?” 曹叡雖然快死了,但腦子還很靈光,立刻知道二人想說什麼,不耐煩地一口堵回去:“不是說了,讓燕王輔政嗎?” 劉放沒有在意曹叡的語氣,他早就打好了腹稿,乘此機會開始慷慨陳詞:“陛下難道忘了先帝‘藩王不得輔政’的遺詔了嗎?” 這句話對曹叡毫無殺傷力,在曹叡看來“藩王不得輔政”這道遺詔本身就沒什麼道理。 當然,劉放還沒說完:“陛下您知道嗎,您剛得病那會兒,曹肇、秦朗就調笑、戲弄您的愛妃們。而燕王在城南屯兵,不讓大臣覲見陛下,這根本是豎刁、趙高這類權奸才會乾的事情啊!”


這句話殺傷力就大了。自己還沒死,曹肇、秦朗就調戲自己的老婆們,曹宇就打算獨攬朝綱,這簡直與謀反無異! 曹叡聽得心頭火起,劉放正好上綱上線添油加醋:“如今皇太子年幼,國家卻面臨內憂外患的境地,陛下不做長遠打算,卻因為一己私恩把祖宗基業託付給這麼幾個平庸之人,臣下恐怕社稷危險啊!” 劉放這番話又說到曹叡心裡了,還揭開了曹叡最大的疙瘩。

曹叡何嘗不知道五位輔政大臣才能平庸,根本不是安邦定國的賢才。他只是希望這五人能看在宗親的分上竭力保存曹家社稷。



但是從劉放的描述來看,這五人非但才能不足以安定社稷,就算是品行也極度不佳,一旦自己晏駕,這些人難保不成為權奸。 既然如此,何不換成才能卓越、品性也說得過去的異姓大臣呢?

想到這裡,曹叡心裡已經隱隱有了人選,但他還是問劉放、孫資:“那你們覺得誰比較合適呢?”

劉放想都不想就提出了一個人選,出乎意料的是,那個人居然是曹爽。 曹爽瞬間嚇了一大跳,從劉放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就一直在觀察曹叡的臉色,沒多久他已經得出了結論:曹宇、曹肇、夏侯獻和秦朗的輔政大臣地位恐怕要保不住了。可是自己呢?自己和劉放、孫資關係還不錯,這兩人或許不會跟自己為難吧? 曹爽在猶豫,到底投向哪一邊?沒想到劉放卻主動來拉攏自己了。


曹爽腦子亂成一團麻,頓時汗流浹背,一句話都說不上來。劉放急了,狠狠踩了曹爽一腳,曹爽突然像被紮了一針一樣躥起來,順勢一把跪倒:“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確定一個人選後,劉放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輔政大臣的第二個人選——司馬懿。 這一招,劉放在肚子已經推演了無數次,他相信不會有任何問題。首先推出曹爽是為了讓曹叡放心,然後推出司馬懿是為了輔助曹爽,環環相扣,嚴絲合縫。

曹爽才幹太差,正好需要司馬懿這個能人輔佐,而司馬懿這個外姓大臣受曹爽制約,也掀不起多大風浪。 最重要的是,曹叡相信以司馬懿的性格,他對權力的威脅恐怕並不會比曹宇、曹肇這些人更大。 果然,曹叡當場就同意了。


鹹魚翻生了。魏明帝曹叡晏駕變成了鹹魚,時年三十五歲。 同一天,齊王曹芳即位,司馬懿被提升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並且與曹爽各自統領禁軍三千人,共執朝政,而且還被授予可以乘坐小車直接入殿的特權。 這是司馬懿第二次擔任輔政大臣。這時候,離司馬懿被調離中央前往地方軍區任職已經過去十年了。

十年之後,司馬懿再次回到權力中樞,這時候,他已經是四朝老臣,兩任託孤輔政大臣,曹魏軍界頭號人物,手下嫡系將領遍佈魏國各大軍區。 曹魏軍政兩界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和司馬懿相抗衡。除了曹爽。

史載曹爽此人,在曹氏宗親中以低調謙和而著稱,從來沒有太大的野心。而且曹爽在曹魏政壇的根基十分薄弱,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嫡系黨羽,名義上他地位比司馬懿高,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意願、也沒有信心跟司馬懿分庭抗禮。所以剛剛當上輔政大臣的那段歲月,曹爽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敬重德高望重的司馬懿,大小政務都要拿去跟司馬懿商量,聽取一下這位老前輩的意見,然後才小心翼翼地去施行。


人一旦掌權,是會變的。曹爽也不例外。曹爽剛剛當權,一個政治團體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主動依附在曹爽周圍,後來大權獨攬的“曹爽集團”被迅速建立起來。集團的核心是六個人:何晏、鄧颺、丁謐、李勝、畢軌、桓範。此時此刻的司馬懿,對於曹氏王朝大體上還是忠誠的。但以司馬懿的性格,不可能不考慮自身和家族的命運。

曹爽又不失時機地下來一劑猛藥。 先奪人事權,再奪軍權,曹爽集團咄咄逼人。司馬懿冷眼旁觀,稱病不出。解除了司馬懿的行政權後,曹爽開始在行政機構中安排自己的人馬。 曹爽把自己的頭號謀主何晏安排到了吏部尚書的職位上,然後,鄧颺、丁謐也分別被安進了尚書檯,再加上曹爽自己擔任錄尚書事,整個曹魏中央行政體系成了曹爽的一言堂。 至於畢軌和李勝二人,在丁謐的謀劃中將出任手握實權的地方長官與曹爽內外呼應:畢軌擔任司隸校尉,李勝擔任河南尹。

奪走司馬懿錄尚書事的實權後沒幾天,曹爽再次借天子之手下詔:命曹羲出任中領軍,統領禁軍;族弟夏侯玄出任中護軍,牢牢控制了禁軍人事任免權,而四大營中最精銳的武衛營則交給了另一個弟弟曹訓。同時曹爽還把自己的其他弟弟全部以侍從的身份打發進宮廷,一時間,宮廷簡直成了曹爽家的後院。

何晏等人懷著各種目的大張旗鼓地依附在曹爽周圍,曹爽卻忘了一個最基本的政治原則:當你把小部分人劃入圈子之內,你就等於把大部分人踢出圈子之外了。 那些圈子之外的人會變成另一個圈子,而那個圈子的核心便是司馬懿。

曹爽機關算盡,卻幫司馬懿作了嫁衣。當曹爽集團佔據了魏國政壇大部分機要位置,一個蘿蔔一個坑,有新人上馬就有舊人下馬,那些被擠對下來的舊人便成了司馬懿集團最堅實的骨幹力量。 在這幫人中,司馬懿最為倚重的是曹魏的頂級謀臣蔣濟。 比起另一位頂級謀臣劉曄,蔣濟在知人料事方面稍微欠缺了一點,但在奇謀詭策上又超越了劉曄。但他和劉曄有個共同點:高智商、低情商。 所以他跟曹爽集團幾位核心人物的關係都處得不怎麼樣,尤其是畢軌,因為北伐軻比能的事情被蔣濟彈劾得很慘,如今畢軌鹹魚翻身,很不給蔣濟好臉色看。 相反,司馬懿卻一直刻意地保持著跟蔣濟的良好關係。

司馬懿知道,當務之急不是在朝堂上和曹爽奪權,而是在曹爽最薄弱的環節鞏固自己的權力。 這個環節就是軍權。這才是司馬懿的命脈,絕不容曹爽染指!

拜老朋友孫權所賜,司馬懿很快就找到了鞏固軍權的機會。 趁魏國大喪之際出兵打秋風一直是東吳的保留節目,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一優良傳統一直沒丟。曹叡剛死,孫權就蠢蠢欲動,各項戰爭準備工作輕車熟路地開動起來。 確實,曹爽集團的軟肋就是軍權,他手裡沒有能帶兵的嫡系人馬,連個懂兵的人都沒幾個! 沒辦法,那就讓司馬懿帶兵吧。曹爽無奈地簽署了調兵的詔令

戰爭過程比司馬懿預料得更加簡單,幾個回合東吳就被打跑了。

此時此刻,曹爽已經極度焦躁不安了,他不打算忍下去了,決定跟司馬懿來個硬碰硬。他要把手直接伸進各大戰區和中央軍,直接伸進司馬懿的勢力範圍。 “司馬懿打東吳,我們就打西蜀……不過首先,我需要先接過雍涼戰區的指揮權。”

幾天後,曹爽上疏,推舉中護軍夏侯玄督雍、涼二州軍事,接過了雍涼兵團的指揮權。 不過指揮權是一回事,控制權又是另一回事。

正始五年年初,曹爽上疏曹芳,請求親自率兵討伐蜀國——說是上疏,其實是自說自話,不過在批准自己之前,他偷眼打量著司馬懿,等待這個老傢伙的反應。 司馬懿認定曹爽伐蜀必敗。

諸葛亮死後蜀國進攻能力嚴重退化,但是諸葛亮遺留下的防禦體系還在,蔣琬、費禕、姜維、王平這些老將還在,更重要的是,秦嶺天險還在。沙場老將曹真尚且鎩羽而歸,更不用說對用兵一無所知的曹爽、夏侯玄以及什麼鄧颺、李勝了。

諸葛亮之後,蜀國確實無可挽回地衰弱了,當時的漢中守軍只有區區三萬人。在曹爽的六萬大軍(號稱十萬)面前似乎不堪一擊。

但是結果卻如司馬懿所料,經歷一番血戰,曹爽扔下無數牛馬、軍械和糧草後,大軍撤回了關中。 曹爽一敗塗地,比他老爹曹真還丟人敗興。 這件事情讓曹爽明白一個道理:玩軍事,他真的不是那塊料。

玩軍事不行,曹爽決定玩政治,正始八年四月,丁謐找到曹爽,又獻上了一條詭計:把郭太后遷回永寧宮。 這個消息讓修養功夫極好的司馬懿都忍不住跳腳罵娘。

如果說之前司馬懿的所有忍讓都有息事寧人的因素,那麼從這一天起,司馬懿已經做好了反擊的準備。 如果說之前司馬懿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保護手中的權力,那麼從這一天起,司馬懿已經做好了奪權的準備。 積蓄了整整八年的憤怒即將噴薄而出,曹爽和他的謀士們即將體驗到,什麼才是真正頂級水平的政治鬥爭:果決、殘酷而血腥。

正始九年除夕,司馬師帶回一個消息:少帝曹芳將於次年正月初六祭拜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訓三人同行! 機會就這樣來了,在司馬懿的授意之下,司馬師已經偷偷募集了死士三千人,平時藏身在洛陽城的民居內,只要一聲號令就能迅速集結。這就是司馬懿奪權的主力。

可惜的是,從正始八年開始,曹氏三兄弟很少集體活動,曹爽每次外出都會在洛陽留下至少一個兄弟,這讓司馬懿根本找不到出手的機會。所以,司馬懿只能耐心地等待著。 而如今,曹爽不知道哪根神經沒轉過彎,居然和兩個弟弟同時前往高平陵,還帶走了曹爽集團的大部分骨幹,洛陽城一瞬間就空虛了。 這就是司馬懿等待已久的機遇!

司馬懿跳下床,叫來了次子司馬昭,把自己的全部謀劃告訴了他,讓他準備準備,正月初六就動手。

一切按計劃展開。 司馬師首先衝出府邸,他要去皇城大校場集合全部死士。半個時辰後,死士集合完畢,司馬懿帶上司馬昭直奔皇城,接過了這支部隊的指揮權。 司馬懿立刻下達了第一道命令:分出一部分死士前去攻佔皇城武庫——萬一要跟曹爽幹仗,精良的武器裝備必不可少。 然後,司馬懿命令司馬師駐守宮城大門,防止洛陽禁軍反撲,司馬昭前往永寧宮“保護”太后,而他自己帶著剩餘的死士一路衝進皇宮,召集群臣。 當人到得差不多的時候,司馬懿宣佈“曹爽兄弟無禮犯上,廢除一切職務”。

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魏國群臣一時無法接受,雖然曹爽很不得人心,但司馬懿這一手也太突然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中,默默權衡著自己的選擇。 無論在什麼時候,站隊伍都是個要命的問題。 這時候,司馬懿這些年來籠絡人心的成果終於展現出來。 首先跳出來表示支持的是太尉蔣濟。緊接著,尚書令司馬孚也明確表示了和司馬懿穿一條褲子的決心。 那些早早趕來的大臣中有很多都被司馬懿暗中籠絡過,既然蔣濟都帶頭了,於是,大家紛紛表示擁戴司馬太傅的英明決定。

司馬懿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在一上午的時間裡,司馬懿先聚兵,再奪門,取得大臣支持,獲得太后懿旨,每一步都走得有條不紊、嚴絲合縫。 政治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赤裸裸的軍事問題。


曹氏兄弟在洛陽城中還留有許多中下級軍官和數量可觀的軍隊。但這些大兵群龍無首,只需要一個有足夠權威的人領導,就能立刻轉化為司馬懿的武裝力量。 司馬懿想到了兩個人選:高柔代理大將軍一職,接管曹爽所部軍馬;桓範代理中領軍一職,接替曹訓所部兵馬。

司馬懿也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就是相信了偽裝得很好的兩面派恆範,司馬懿靜靜等待曹爽的反應,可就在這時候,一個司馬懿始料未及的突發情況幾乎打亂了司馬懿所有的部署: 桓範離開洛陽城,直奔曹爽而去!

理素質極強的司馬懿立刻恢復了果決,命令老臣王觀取代桓範前去收編中領軍直屬營,同時下令全軍戒備,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見到曹爽,桓範也顧不得客套,立刻呈上醞釀多時的計策:“天子車杖在此,大將軍打算如何利用?” 曹爽想了片刻,壓低聲音道:“天子年幼權弱,能有何用?” 桓範一跺腳:“大將軍糊塗!天子才是唯一的求生之道!” “司馬公所倚仗的乃是太后懿旨。但太后懿旨和天子聖旨,哪個分量重?” 曹爽心說“分量都不重”,但話沒出口又咽了回去:“然則先生何以教我?” “護送天子車駕至許昌,號召天下勤王,與司馬太傅武力決戰!”(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桓範斬釘截鐵地說。 說完,桓範滿懷期待地望著曹爽,曹爽卻陷入了沉默, 廢材就是廢材。

曹爽的沉默讓桓範的心沉入谷底,他又轉向了邊上的曹羲:“事情都這麼明顯了,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你平日裡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你們曹家的門戶就要倒了!”。曹羲也不說話,裝死。 曹羲的心思跟他老哥一樣,都捨不得豁出命來跟司馬懿魚死網破,在他們的幻想中,最壞的情況不過是認栽,把大權還給司馬懿。留一條命在,曹家的人還愁沒有一口飯吃嗎? 可憐曹氏兄弟跟司馬懿鬥了這麼多年,卻一點都不瞭解司馬懿。

桓範看到一臉死相的曹氏兄弟,心頭的絕望越來越濃,聲音幾乎都撕心裂肺了:“從這裡到許昌不過半天的路程,到了許昌就能招募一支像樣的軍隊,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軍糧,不過我已經把大司農的印綬帶來了,調集糧食完全不成問題啊!”

說完,桓範死死拉住了曹爽的衣袖,要曹爽立刻表態。 曹爽覺得再裝死下去也不是個事兒,於是提了個折中方案:“要不先派人探探太傅的口風?如果太傅決心趕盡殺絕,我等再從長計議不遲。” 桓範聽了摘下佩劍一把扔到地上:“自尋死路,大勢去矣!”

司馬懿摸準了曹爽的心思,接二連三送來招降書,桓範急得火燒火燎,磨破了嘴皮子勸說曹爽。曹爽卻一直搖著頭,說:“司馬公只不過是想奪權罷了,我交出權柄,保留爵位,至少還能做個富家翁。”

桓範聽到這句話,癱倒在地上,號啕大哭:“你父親曹真是個英雄,怎麼生下你們這些蠢牛一樣的兒子!因為你們,害我橫遭滅族之禍啊!”(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可惜桓範聰明瞭一輩子,卻在最後關頭押錯了籌碼,他又能怪誰? 正始十年正月初七清晨,曹爽終於扔下佩劍,舉手投降。

投降的結果是曹爽和他的兄弟們,身為曹氏宗族,世代蒙受皇恩,還親手接過先帝的遺詔,卻包藏禍心,跟何晏、鄧颺、張當等人圖謀造反。和同謀桓範等一起判處大逆不道罪。這樣的判決,意味著曹爽集團骨幹被全部誅三族,數百顆人頭轉眼之間就將滾滾落地。

正始十年正月下旬,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李勝、畢軌、桓範…以及他們的全家三族被盡數斬首。 三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涉及範圍最廣、最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以最血腥的方式落下帷幕。

隨著曹爽覆滅,司馬家族權傾朝野,司馬懿下一個目標是夏侯家族,此時夏侯家族最大的當權派是徵西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的夏侯玄。 夏侯玄也是曹爽一手提拔起來的,但身為夏侯家族的頂樑柱,夏侯玄只能算曹爽的盟友而不是黨羽,而且手握重兵,因此逃過了年初的大清算。 當然,逃得了初一逃不過十五,司馬懿大權在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夏侯玄的兵權擼掉。 這事兒並不難辦,夏侯玄在雍涼軍區本來就沒有根基,伐蜀大敗之後更加灰頭土臉。司馬懿一紙調令,夏侯玄就乖乖滾回洛陽,轉任大鴻臚,成了一名外交官,然後又改任負責宗廟祭祀的太常,名義上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但說白了就是職業神棍。接下來,司馬懿讓郭淮收拾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夏侯霸無奈之下叛逃蜀國,對於這個消息,司馬懿一點都不在乎。夏侯霸是死是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族在軍界的勢力已經被肅清了。

司馬懿幹掉最後一個曹家的人是當時曹魏軍界的頭號人物大司空、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凌。 王凌是美人計的設計者王允的侄子,和所有職業軍人一樣,王凌性格粗魯,但是愛憎分明,對於曹氏家族忠心耿耿。

可惜的是,王凌剛搭上楚王曹彪這面大旗,還沒拉起造反大旗來,就被一個叫楊康心腹出賣了。嘉平三年五月初二,司馬懿親自率領大軍走水路南下征討王凌。 出兵之前,司馬懿先是以天子名義發了一封詔書,把王凌罵了一頓,無非是以下犯上,不聽號令,實在無禮一類的話,並沒有涉及謀反大罪。赦令的最後話鋒一轉,又宣佈赦免這一系列罪名。然後又以私人身份給王凌寫了一封信,告訴王凌說天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師已經開到你家門口了,但是我呢打算網開一面,你自己看著辦吧。

結果王凌又鑽到了司馬懿的套子裡面去。活活被逼自殺而死。王凌死後,一場大清洗立刻橫掃揚、豫二州。


司馬懿要的並不只是殺戮,而是殺戮所帶來的震懾。 他的震懾立竿見影,曹魏政壇再次陷入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的大臣們急不可待地向司馬家族表忠。然後,司馬懿又開始料理皇室宗親。楚王曹彪立刻被揪出來,人證物證俱全,無話可說。一個月後,楚王曹彪被賜死,他的家族子女全部貶為庶民,遷徙到平原郡軟禁起來。 有了這個契機,司馬懿上奏朝廷:將所有宗室親王全部遷到鄴城嚴加監管,嚴禁這些親王與外界人士擅自聯繫,連親王之間都不能相互來往。

曹芳准奏。司馬懿又任命自己的第五子司馬伷為寧朔將軍,專門負責監管這些親王。 這些血統高貴的皇室貴胄,一夜間淪為階下囚。曹氏家族的力量已經被徹底剪除了。


譚少39


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他回到老家,組織軍隊,參與了東漢朝廷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他的陣營中的骨幹力量,比如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在這個時期,加入了曹操的陣營,成為創業骨幹。

但正言黃巾起義結束之後,東漢政權並沒有崩潰,皇權依然強大,曹操自己建立的武裝並沒有能完整保留下來,他自己也回到朝廷擔任官員。

公元188年,漢靈帝駕崩,先是發生了十常侍之亂,誅殺了受靈帝遺命輔政的外戚大臣何進,幷州刺史,董卓率兵進入洛陽,控制了東漢朝廷,廢黜漢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這就是所謂的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分別逃出洛陽,以討伐董卓為名,開始建立自己的軍隊和骨幹力量,攻殺朝廷命官,搶佔地盤,成為雄霸一方的軍閥。曹操也是從這個時候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過程。


曹操先回到自己的家鄉,招募了一支軍隊,並開始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先從東郡太守成為兗州刺史,後面又先後消滅了一些地方諸侯,建立起了以兗州,豫州為主要基地的根據地,勢力開始逐步壯大起來。

從公元189年曹操回到家鄉招募軍隊,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這是他創業的第二個重要階段。在此期間,曹操消滅了北方的主要異己勢力,確立了他在北方的統治地位。荀彧,荀攸,郭嘉,劉曄,程昱,陳群,賈逵等著名人士也就在這個時期加入了曹操的創業團隊,併成為核心骨幹。

赤壁之戰後,到曹操去世之前,這是曹操人生中的第三個階段,主要是消滅馬超勢力,平定關中和河西走廊地區,甚至一度佔領了漢中,形成了對益州的主動進攻態勢,又搶下併成功保住了荊州的一部分。隨後對孫權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反而讓劉備奪取了益州和漢中。

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發生時,曹操已經53歲了。在這之後,曹操開始有意的培養自己陣營中的年輕力量,作為接班梯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先後發掘了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成為他留給曹丕的主要軍事人才。


而在文臣方面,在加入了公元180年左右出生的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司馬懿,司馬孚,蔣濟,高柔,王凌等人。

參與曹操的創業過程,為奠定曹魏政權後來的地盤和軍事基礎做出了比較重要的貢獻的人,主要是在公元189年到公元208年這個階段,也就是前面說的第二個階段,就已經加入曹操陣營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跟隨曹操起家的舊部所包括的範圍。

在曹操創業的第一個階段,就加入曹操陣營的人,比如夏侯敦,夏侯淵兄弟,年齡就和曹操差不多大。曹仁曹洪比曹操年齡略小,但他們也是在曹丕時期就已經去世了。

在曹操創業的第二個階段,加入曹操陣營的人當中,郭嘉算是年齡比較小的。曹操一度在郭嘉死後對別人表示,平定天下以後,要讓郭嘉接他的班。既然被曹操稱為他的接班人,那就意味著,郭嘉和他並不是同輩人,被他視為同輩人的,主要是荀彧,荀攸這些人。而荀彧出生於公元163年,和曹操同歲,郭嘉出生於公元170年,比司馬懿大九歲。


總體來說,所謂當年跟隨曹操起家創業的人,實際上最年輕的也是在公元170年就已經出生的人,否則是趕不上參加曹操的創業過程的。而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已經是公元248年,就算是郭嘉活著,也已經是78歲高齡的老人了。荀彧等跟隨曹操創業的第一代人早在曹丕時期就已經凋零殆盡了,第二批人中相對年輕的,也就剩下張郃了,而張郃也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伏殺死了。

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仍然在世的曹魏政權元老,實際上主要就是司馬懿,司馬孚,蔣濟,高柔,王凌這些人,也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才加入曹操陣營的人。而在這些人當中,司馬懿又是地位最高,威望也最高的人一個,被其他人視為他們的領袖。

曹爽專權時期,隨意變更曹魏祖宗之法,排擠元老們,引起了仍然在世的元老們的普遍不滿。也正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司馬懿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並取得了成功。司馬孚,蔣濟,高柔都參加了高平陵之變,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元老們看來,司馬懿的成功也就是他們的成功,以為他們的黃金時代要到來了,可以共享曹魏的軍政大權。結果是司馬懿比曹爽更狠,下手更毒辣,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尚且對司馬懿濫殺無辜的做法心懷不滿,蔣濟則是在事後不久就因為覺得是自己坑了曹爽而慚憤而死。

最後唯一的有實力也有意願反對司馬懿的曹魏元老,就只有王凌了。實際上,王凌也並沒有主動起兵反抗,而是因為司馬懿要召他入京擔任名義上地位很高實際上完全沒有實權的司空。知道司馬懿要對他動手了,才下決心起兵反抗,結果也是兵敗自殺,司馬懿也沒有給他活路。

從這個角度說,元老們不僅沒有阻止司馬懿篡奪曹魏軍政大權,反而在給他幫忙。只不過他們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司馬懿就是他們一起搬起來的那個大石頭,最後也正是這個大石頭,砸死了他們,也砸死了曹魏政權。


蕭武

曹操是一個傳奇人物,在和劉備,孫權的鬥爭中憑藉超強的人格魅力。招攬了大批量的人才,最終成為三國的贏家。並且,曹操教子有方生的孩子也都不負眾望,我們所熟知的有,曹植,曹丕,曹衝等人。但在曹操死後的二十多年後,他一手建立的魏國就落到了司馬懿的手中。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曹操一生,一共生了25個孩子,算得上人口興旺了。一般皇帝都沒有這麼多兒子,並且這25人能力出眾的不在少數。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衝是其中最優秀的五名,但天妒英才啊,曹操的孩子壽命都出奇的短,曹昂活了20多歲,曹丕39歲,曹彰約35歲,曹衝僅13歲,全部都死在了司馬懿前面。

除了曹操兒子以外,曹操還有很多能擔大任的親戚,比如,曹洪、曹仁、曹真、曹休,其中曹真、曹休都是曹操的侄子。這兩個人既有能力,又對曹操忠心耿耿,雖然不如司馬懿的鬼才計謀,但有他們在,司馬懿也不敢輕易動手,可惜這兩個人也死在了司馬懿的前面。

曹操在建立大業前期,表現的十分大度。嚴於利己寬以律人,對自己的部下也是愛護有加,所以才能吸引到那麼多頂級人才。到了後期,曹操已經大權在握的時候,他陰險狡詐的梟雄形象就顯露出來了,荀彧、崔琰這樣的忠臣,都死於曹操之手。

曹操臨走之前,特意囑咐過一定要小心司馬懿這個人,所以曹氏家族一直對司馬懿沒有放鬆警惕,直到後來曹爽中計大意失兵權,曹操死後,還是有不少人忠心輔佐曹操的後人

繼承曹操衣缽的曹丕,能力沒有曹操好,心狠手辣卻一點都不輸,像于禁這樣功勳卓著的老臣,歷經滄桑後回到了魏國,卻被曹丕羞辱至死,這讓很多大臣都對曹操心生反感。當年劉備是怎麼對待諸葛亮和關羽等人的,都是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看待,所以諸葛亮才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曹丕死後曹叡在洛陽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魏明帝統治後期,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大興土木,耽於享樂。曹睿雖是“一時明君”(裴松之語),可有個毛病,就是好色。年紀輕輕,就在風月場裡掏空了身體。

到了曹芳(232年-274年)在青龍三年(239年)繼位的時候,7歲的小皇帝,手下就剩下曹爽那二貨和司馬懿了,加上曹爽自己作,一切都水到渠成


將心向明月

高平陵之變前,身為曹魏宗室少壯派的曹爽,任用大批沒有多少政治經驗的年輕名士,以至於引起大量曹魏功臣的不滿,破壞曹睿身死之後的政治生態平衡,形成少壯派(宗室+名士)獨大的局面,嚴重威脅到了曹操舊部、曹魏元老的利益。再加上曹爽伐蜀的失敗,內政手腕不足,外戰毫無功勳的曹爽,在正始末年已然很不招曹魏元老待見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正是看準了曹爽所處的“內憂外患”政治局面而發動的,雖然在從軍事上看,確實很冒險,但在政治上看,卻很精明。精明在哪裡呢?司馬懿與曹爽均是曹睿臨危之際的託孤重臣,二者各自代表了曹魏元老家族利益與曹魏宗室少壯派利益,而司馬懿被曹爽明升暗降(太傅),則標誌著曹爽擅權的開始。質言之,司馬懿與曹魏元老家族的利益因為曹爽的宗室、少壯色彩,從曹芳時期開始便綁定在了一起。

若論資歷與功勳(司馬懿在曹睿時期屢立戰功),在正始末年,毫無任何一人可與司馬懿相彷彿,曹魏各大元老家族面對逐漸把自己推向對立面的曹爽兄弟,只能推舉司馬懿作為代表,來與曹爽抗衡

曹魏元老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尚未看出司馬懿篡代的野心,以為司馬懿不會不顧當年與曹丕的知遇之情,更不會不顧兩次託孤的名望,所以方才在高平陵之變的後續關鍵環節中站到司馬懿的一邊,幫著司馬懿做事。未曾想司馬懿野心遠超他們的預期,等到司馬懿掌握了洛陽的中軍、屯田軍乃至朝政、帝后、曹魏宗室之後,方才被司馬懿過河拆橋完畢,毫無在中央層面的還手之力。蔣濟在高平陵之變前後的表現便是曹魏元老的典型,正始年間蔣濟反對曹爽的施政,政變之中不僅為司馬懿參謀而且還寫信勸降,等到政變結束、曹爽被殺,方才後悔而死。

至於,司馬懿晚年的最後三年乃至於司馬師、司馬昭一步步奪權之時,為什麼曹魏元老顯得不幫助曹氏,原因有三:

其一,司馬氏掌握了中央軍政大權與關西軍區的支持,並且在淮南一叛後軟禁了曹魏宗室,使得反抗派的曹魏元老既沒有反抗的實力組織,又沒有反抗的名頭與旗幟;

其二,司馬氏通過更加老到的利益輸送、婚媾聯姻拉攏了溫和派曹魏元老,化敵為友地消解了曹魏的統治基礎;

其三,王凌、母丘倹、諸葛誕的淮南三叛,代表了野心派曹魏元老的逐鹿之心,唯一的一部分在東南軍區擁有地方勢力的封疆大吏也幾乎都是“借曹魏之名、行野心家之實”的人,哪裡還顧得上幫曹氏恢復實權?


寒鯤

司馬懿是曹操時代太子曹丕的人,也是曹丕臨死前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

曹叡做皇帝的時候,並沒有把司馬懿納入托孤大臣的班底,而考慮的是以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將軍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輔政。

曹叡的親信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與曹宇、曹肇因爭權產生嫌隙,向曹叡反映曹宇才幹平庸、曹肇乘曹叡昏迷期間與才人調情,激怒了病危中的曹叡,將曹宇、曹肇逐出。於是,手握曹魏軍事大權的司馬懿與操縱曹魏中樞機要的劉放、孫資聯手,讓曹叡臨終之際廢黜宗室顧命集團,並確立了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的格局,當時年幼的曹芳僅僅八歲。

曹爽,就能力來說是“庸才凡品”,社會聲望不高。而司馬懿自曹丕以來身歷要職,聲名卓著,成為士大夫階層公認的領袖,稱之為“朝廷之望”。

司馬懿的聲望的給曹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與軍政要員素無交結,要與之對抗,必須組織自己的政治集團。然而以曹爽的身份和名望,元老重臣當然不會依附他,可用者只有曹氏宗室及與之有關連的士人後進。所謂有“關連”,即指曹氏之姻親或老鄉宿舊。經過幾年的組織,形成了一個以曹爽為核心的政治集團。

曹爽政治集團的成員,政治資歷淺,出身寒門,多為文士,前面沒有什麼功業,因此上臺後急於表現。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曹爽集團進行“正始改制”。關於這次改制,舊史多評價是“亂政”,後來的學者也有認為它有積極務實的意義。不管怎麼說,隨著改制的進行,一大批受到打擊而心懷不滿的老資格官僚聚集在司馬懿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反對曹爽的集團,骨幹分子有王肅、孫禮、王觀、高柔、劉放、孫資等人,這些人都是資格較老的官員,威望較高,他們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曹魏政權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洛陽城外高平陵祭掃曹叡墓,司馬懿父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早先受排擠的王觀、高柔、蔣濟等軍政元老紛紛出動,配合司馬懿父子控制了禁軍,穩定了洛陽的局勢。曹爽等人放棄抵抗以求保全,但幾天後盡被誅滅。至此曹爽集團覆滅,司馬氏專權的局面基本形成。

因此,司馬懿奪權,跟隨曹操起家的舊部沒有替曹家維權,是因為他們在曹爽和司馬懿的比較中,從能力、聲望、勢力、利益和前景上選擇了司馬懿,這是形勢所趨。


麻辣一加一

司馬懿的老謀深算,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個案。他對曹氏舊勢力,採用的是“團結大多數,打擊小部分”的漸進策略,譬如張三、李四、王五都是曹的人,他就先聯合李四、王五打擊張三,之後再合謀王五搞李四,等到張三李四都完了,回頭他再對付王五,那就簡單了。

曹丕昇天那會,曹魏的四個權臣,是曹真、曹休、司馬懿與陳群。這四位輔臣之中,起初是大司馬曹休地位最高,而且曹休與司馬懿關係並不是很融洽,魏國和吳國在皖城開戰那一局,司馬懿便提出了異議,建議不要只取皖城一路,而應該分兩路兵,除皖城外,另出一軍向夏口(現漢口)——但後來曹休並沒有聽信此計,而是深入皖城,結果在石亭中了陸遜的埋伏,輸得慘不忍睹,曹休因此無顏,很快病死。

曹休死後,曹真便做了大司馬,他又主張攻蜀,當然不是一路,而是多路並進。這回司馬懿沒意見,結果陳群跳出來反對,曹真不聽,依舊進兵,遇上雨季,棧道讓雨水給沖刷斷絕,曹真花了很多軍隊很長時間,最後是一無所獲,他也無顏見人,很快氣死了。

當然曹休和曹真的死都與司馬懿無關,他們是自己被自己氣死。但這個時候,曹魏還有一員老將,叫做張郃。他的死卻與司馬懿有著直接關係。

《魏略》中說,當時諸葛亮撤退,司馬懿硬逼張郃去追,張郃就說了:“軍法,歸軍勿追。”但司馬懿不聽,張郃沒辦法,只能追趕。於是“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張郃這便死在了亂箭之下——從這個記載看,實際上殺張郃者,懿也。

曹睿死後,司馬懿又與曹爽一起輔佐曹芳。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他不聽司馬懿勸止,與夏侯玄率領數萬大軍伐蜀,但運輸跟不上行軍所需,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又先一步領兵據守險要,曹爽無法前進,無奈之下只好撤軍,結果遭費禕截擊,損失很大。

曹爽的不知兵加上權力的過分壟斷,給他自己樹立很多敵人,上到郭太后,下到眾臣。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司馬懿和太尉蔣濟等人組成了反對曹爽的統一戰線,當曹爽出城之際,他們便聯合郭太后以及司徒高柔等人,一舉控制了洛陽城——但實際上這是一次冒險,因為曹爽手裡有皇帝,他只需帶皇帝前往許昌,便可以用皇帝的名義號召全國軍隊討伐司馬懿。但曹爽居然決定放棄抵抗,拋棄官爵,只求司馬懿給一條活路——事實是司馬懿決不會給他,爽哥還是被害了。

而在曹爽死後,司馬懿實際上就啟動了篡奪曹魏的步驟,丞相、九錫,這時候都降臨在他面前。但他不要,因為還有對手沒有清除乾淨。

這便是司空王凌等人,他們打算另立中央,另立曹魏子孫做皇帝。司馬懿迅速出手,而花招依舊,就是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還寫信安慰他,等到王凌真的投降,司馬懿就把棺材上的釘子送給他。王凌於是服毒而死。

也就是借這個事件,司馬懿逼死了王凌推立的那位曹魏子孫,還乘機將曹操的所有後代都拘捕起來,軟禁在鄴城——所以你說司馬懿沒有滅魏的心思,俺是不信的。

當然司馬懿到這個時候年歲已經太大了,他的辦法,就是如當年曹操一樣,把權位留給自己的子孫。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更明確了,因為你看諸葛亮,他死之後蜀漢丞相的位子,不是留給諸葛瞻;再看陸遜,他死之後東吳丞相的位子,也不是留給陸抗。這個就是正常的路子,而像司馬懿這麼幹,擺明了就是要學曹操——所以你說司馬懿是曹魏的忠臣,就連司馬懿自己也不信。

當然,司馬師時代,曹氏還殘存一點微弱的勢力,如夏侯玄、毌丘儉、文欽,當這些人的抵抗也被司馬師清除。而到了司馬昭時代,就連路人也知道他們是個什麼心思了。只是諸葛誕的起兵,依舊失敗。

從這一路你也可以看到,從最初的曹休、曹真自我毀滅,到曹爽、王凌、夏侯玄、毌丘儉、文欽、諸葛誕的反抗失敗,不是沒有人幫曹操後代維權,只是有心無力而已。

當然也有站在司馬懿這邊甘做虎牙的人,譬如樂進的兒子樂綝(被諸葛誕所殺)。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就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變,奪的並不是皇帝的權,而是一直把持朝政的尚書檯曹爽的權。

但是為什麼沒人出來反對呢?原因有四個。

一、曹操起家的舊部已所剩無幾。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司馬懿那麼大歲數的。

曹丕接過父親曹操的接力棒,做了魏國的開國皇帝后,曹操的舊部,得到曹丕信任的大都成為了宗室,得不到信任的,不是死就是被放逐到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待著去了。

到司馬懿奪權的時候,能幹的舊部如夏侯尚、曹真、曹休早已相繼謝世,自然沒有所謂的舊部站出來說話了。

二、司馬懿身後有朝廷百官的支持

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他的身後站著的是文武百官。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文武百官會支持司馬懿。

這事的源頭是從曹丕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中正制”開始的。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它把人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各州郡設立“中正”一職,擔任中正的人需由各郡長官推薦產生,或由朝廷官員兼任,他們的任務就是品評出身、德行和才華,向上舉薦。

九品中正制是由陳群提議,司馬懿修改後實行的。

而陳群出身於四大門閥士族的潁川陳家,司馬懿出身於東漢時期純正的高門大族。他們兩位都是世家的代言人。

自然擔任“中正”一職的人,大部分都來自於士族。

依照這個邏輯,“中正”都是士族擔任,他們舉薦的人大部分自然也都是士族中人。

因此在魏晉時期,如果你出生在高門大族中,你只要德行不差,又兼具點小才華,那麼你就在家坐等被人舉薦好了,康莊大道已經在你的腳下了。


但如果你出身寒門,想要通過努力,走進廟堂,那真是難如登天。所以寒門子弟在曹家的朝廷裡,簡直是鳳毛麟角。

經過曹家幾位皇帝的更替,到了司馬懿奪權時,朝廷重臣清一色的出身高門大族。

而從東漢中期開始的士族觀念到曹魏時期已經深入人心了。

相對於曹家皇族寒微的出身,司馬家純正的出身更招大臣們的尊敬和喜愛。因為他們和司馬懿一樣都出身於士族。


而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朝中有許多大臣受過他的恩惠和提攜。簡單的說就是他們是利益共同體。

三、曹爽的惡貫滿盈

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的兒子,曹真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因此曹爽也是曹家皇族最信賴的宗室。

可惜權力往往讓人利慾薰心,身為輔政大臣的曹爽為了可以獨攬大權,將司馬懿排擠走後,開始提拔自己的親信、獨斷專行、出兵伐蜀造成國內空虛怨聲載道、自比皇帝致使百官敢怒不敢言。

這樣不得人心的曹爽,司馬懿奪權時,自然無一人出來反對。

四、治國理念

從曹操時期開始,治國理念是比較嚴苛的,重刑法,帶著濃重的法家思想。

而士族出身的大臣們,因為出身及生長環境的關係,更多的傾向於“無為而治”的道家觀念。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們是站在曹家皇族的對立面的。

基於以上四個原因,司馬懿奪權時,反對的人可謂寥寥無幾。


有書

司馬懿的權謀在奪權一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齊王曹芳為太子時,父親曹叡為曹芳開列了五位輔政大臣: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並沒有司馬懿。但司馬懿注意結交皇帝身邊重要的大臣,使這兩位大臣成為自己的心腹,這兩位大臣就是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而夏侯獻、曹肇和秦朗卻看不起二人,與二人關係搞得僵。但正是這二人,在曹叡臨終前,動用三寸不爛之舌,將曹宇、曹肇、夏侯獻和秦朗的輔政大臣搞了下去,而建議曹爽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結果曹叡臨死犯了糊塗,居然同意了劉放和孫資的建議。

齊王曹芳即位後,司馬懿被提升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與曹爽各自統領禁軍三千人,共執朝政。而曹爽在治國、治軍上顯然與司馬懿不是一個段位的,而且此人胸無大志,曹爽集團的何晏、鄧颺、丁謐、李勝、畢軌、桓範等人,除了桓範是個人才外,包括他自己都是庸才,哪裡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利用與孫吳開戰奪取了軍權,而曹爽嫡系與蜀國開戰卻打了敗仗。曹爽蠢就蠢了,但事就壞在曹爽雖是蠢材,卻想大權獨攬,與司馬懿爭權奪勢,結果逼得司馬懿動了殺機,釀成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將所有曹爽集團盡滅三族,夏侯霸無奈之下叛逃蜀國,忠於曹魏的王允侄子、大司空、都督揚州諸軍事王凌被逼自殺,楚王曹彪被賜死。不是曹操舊部不維權,而是都被司馬懿各個擊破,死於非命,只剩下小皇帝曹芳光桿司令一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