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先說幾個別人的經歷

第一個故事

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聚會,有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參加,那頓飯,吃得我倒盡胃口。

人剛剛坐齊,那個孩子就大聲尖叫著:我要吃魚,為什麼不把魚擺到我的面前來?

他媽媽連忙安撫他說這個桌子會轉的,等下就轉到我們這邊來了,那孩子不依,一定要立刻把魚擺到他面前。

旁邊的大人自然不會和一個孩子計較,尤其是坐在魚面前的人,趕緊把那盤魚遞了過去,孩子的母親一邊說謝謝,一邊把魚接過去放在他面前:諾,給你魚,別吵了。

那孩子安靜了一分鐘,又看見旁邊一位女士的手機,那位女士的手機上套著一個非常漂亮的殼,他想也不想就伸手拿了過來,女士一愣,想拿回來,但又不好跟個孩子搶手機,雖然那是她自己的手機。

於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漂亮乾淨的手機被孩子油乎乎的手拿著,估計心裡有一萬隻羊駝奔騰而過。

她看了孩子的母親一眼,希望她能開口讓孩子把自己的手機送回來,但那位母親不知道是習慣了還是反應遲鈍,總之就是不作為。

於是,她只好自己跟孩子商量,她對那孩子說:你想吃什麼呀,阿姨夾給你吃好不好?

那孩子頭都沒抬一下,嘴裡說著:我想玩遊戲,怎麼打不開啊?

女士說:阿姨設了密碼,手機裡沒有遊戲。

但孩子還是在撥弄她的手機,她有點惱了,半搶半奪地拿了回來。

於是,那孩子震天地哭了起來,這時候,他媽媽終於有反應了,先是譴責地看了一眼弄哭她寶貝的“罪魁禍首”,然後把自己的手機遞了過去:

寶寶不哭,媽媽的手機更好,阿姨不讓我們玩,那我們就不玩了,玩媽媽的手機好嗎?

那位女士尷尬地笑笑,飯局沒有結束了藉口有事先走了,如果我不幸坐在那孩子身邊,我也會藉口先遁了。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第二個故事

有一次做公共汽車,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突然大聲衝自己的媽媽喊:“我很累,我乘公共汽車為什麼沒人給我讓座”,然後一直哭喊給周圍坐著的人聽,大意就是為什麼沒人給我讓座。

由於公車上非常擁擠,在加上這個孩子的苦惱,外加這孩子的母親並沒有阻止。任由孩子在那裡表演。

終於有位站著的大爺看煩了。對帶孩子的女性說:管管你家孩子。

這為女性的回答是:孩子還小漫漫教。

大爺見跟家長溝通不了,就對這孩子說:沒人欠你的非要給你讓座。

小男孩肯定沒有理睬著位大爺,反而變本加利的哭鬧並對自己的母親拳腳相加了。

大爺還一直的替這位母親教育孩子,整個車廂的人也都很無奈。這樣的孩子是家長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第三個

一個小男孩在樓下玩,把樓下小賣部的貨物仍的滿地,老闆不高興了問小男孩,你家大人呢?小男孩隨手一指,看到了他世上美貌的媽媽,正在一個牆角甜蜜的打電話。

老闆過去要求這位女性管管孩子,這為女性嬌羞的對電話那頭說:等下哈。 隨即轉身對小老闆說:小孩淘氣,又沒給你弄壞什麼!隨即轉身繼續她的甜蜜電話。

直到10分鐘後打完電話。伸手拉著孩子上樓了,孩子沒玩夠。這位美貌的媽媽說:等下讓你爸帶你下來玩。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這樣的家庭三觀不正。

沒錯,是整個家庭三觀不正,有人可能會說,也許只是其中一兩個人三觀不正呢?比如爺爺或奶奶太寵,可父母還是好的呢?

這種開脫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其實不然。

一個家庭裡的人不可能人人高度都一樣,有長有短是正常的,但如果當家作主的那個人是三觀正常拎得清的人,一般差不到哪裡去,因為正確的三觀是佔上風的。

但如果一個家庭裡,由三觀不正的人當家作主,那麼,這個家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而三觀正的人由著三觀歪的人做主,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能,也是另一種三觀不正。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這樣的家庭非常自私自我,鮮有感恩之心。

要知道,一個沒有教養的熊孩子,會給社會和他人增添很多麻煩,但凡有點公德的父母或長輩,一定不會把自己的後代養成那樣。

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添了麻煩,他們內心就會不安,就會不好意思,一個家風正的家庭,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的麻煩。

而養出那些沒教養的孩子的家庭,必定有這些特徵:

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得圍繞著自己轉,非常自我;

當自己家的行為影響到別人時,不但不會覺得羞愧,還會覺得別人不夠寬容,不夠遷就。

和這樣的家庭打交道,永遠別指望他們能客觀公正地對待你。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這樣的家庭見識短淺。

以前看見那些把孩子養得人見人厭的家庭,我一直都很奇怪,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人人都討厭的程度,難道不覺得這是害人害己嗎?

一個孩子被眾人討厭,首先對他的成長不利。

被人討厭,從某一方面而言,是情商低下的最直接表現,若一個人情商低下,人生道路上會多很多阻礙,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其次,養出這樣孩子的父母,也不可能受歡迎。

別人嘴上不說,不代表心裡不想,甚至很多人因為這個問題,失去生意,失去機會,因為別人會認為:

你教育孩子如此差勁,其他事能幹好?

但後來我漸漸明白了,這些人根本想不到這點,如果他們能考慮到這一點,那就根本不會產生這種結果了。

他們只會一味溺愛,永遠不會去想,這樣的愛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多少阻礙,會給自己的晚年增加多少風險。

判斷一個家庭的品行,就看他家的孩子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