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爲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因爲它們只配當靶標

由於信息的不透明,西方國家最初還是非常擔心蘇聯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比如,“花崗岩”在問世之後,西方國家也深深的相信,這種導彈只要一枚,自己的航母就會被打沉到海底,根本無法進行有效攔截。後來獲得這種導彈的數據之後,才逐漸放下心。冷戰結束時,美俄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這為美國獲得蘇式超音速反艦彈奠定了契機,這便是MA-31項目。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
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進行AQM-127超音速低空靶標(SLAT)的研製,有趣的是其最大速度和蘇聯“花崗岩”最大速度相同,均為2.5馬赫。但由於該項目發展不暢,在最終建造15枚之後,項目被迫取消。於是,用於替換掉老化的MQM-8靶標就成為當務之急,該型靶標的極速也是2.5馬赫,看看美國對“花崗岩”有多重視。

此刻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為了黃油和麵包同美國關係越發密切。於是美國海軍有個大膽的想法,要不我們直接採購俄羅斯的反艦導彈來當靶標吧。這個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想法讓美國和俄羅斯一拍即合,1995年麥道公司便和Zvezda-Strela公司簽訂合同,而合同的內容就是俄羅斯向美國提供Kh-31反艦導彈。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從1996年,俄羅斯陸陸續續向美國交付Kh-31導彈,第一批是在當年8月交付的,當然在美國的代號叫做MA-31。由於這些導彈沒有安裝電子設備,所以也被叫做“綠彈”。獲得MA-31之後,美國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了改造,然後將它同改進型的MQM-8靶標進行對比,證明它的確比自己的好。後來俄羅斯逐漸回過味來,開始拒絕向美國出口MA-31靶彈。但是,美國也獲得了一批數量可觀的MA-31靶彈,直到2007年才全部用完。

MA-31作為一種完全能夠模擬蘇式反艦導彈的靶彈,對於美國提升超音速反艦彈的認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靶彈的極速可以達到3.5馬赫,比“花崗岩”還要快1馬赫。然而,美國料敵從寬的神經質作風在這裡就完了嗎?然而並沒有。從2000年開始,美國開始研製一種專門的超音速靶彈,這便是GQM-163“草原狼”項目。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
​​同MA-31靶彈相比,GQM-163“草原狼”更加變態,其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4馬赫,巡航段的掠海飛行高度為10米,末端飛行高度為5米,已經可以非常好地模擬俄羅斯的“俱樂部”導彈家族。GQM-163“草原狼”靶彈從2007年開始服役,到現在仍然是美國海軍的主力靶彈之一。通過這些超音速靶彈,美國很好地掌握了蘇式反艦巡航導彈的性能。

不僅如此,美國還將自己對蘇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的認知擴散到其他國家。比如,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均採購過GQM-163“草原狼”靶彈。其中,法國採購GQM-163“草原狼”靶彈的意圖是對其“阿斯特”-15和“阿斯特”-30導彈進行測試,以便實施完善和改造。因此當那些延續蘇式反艦巡航導彈風格的國家正在大肆儲蓄其採購的“航母殺手”時,對方的反應並不是出來反駁,而是默默地進行著實際測試。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

除了潛心研究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之外,美國同時也對亞音速靶標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際測試,比如枝繁葉茂的BQM-74家族。通過長期的打靶測試,說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齊全的超音速和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數據庫應該一點兒也不誇張。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自信認為美國對於反艦導彈的認識很粗鄙,它的反艦導彈是垃圾,根本無法同蘇聯和俄羅斯產品相媲美呢?

“魚叉”反艦導彈衍生出3個批次、共計20個型,某種程度上也表明美國對自己在相關領域的自信。但另一方面,這種導彈現在也逐漸開始顯得過時,於是開始研製“拉斯姆”反艦導彈。最初,“拉斯姆”分為兩種方案,一種是已開始列裝的亞音速隱身版,另一種則是2012年廢棄掉的高空超音速版。高空超音速版的“拉斯姆”在設計上類似於俄印研製的“布拉莫斯”,之所以停止研發,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可能認為反艦巡航導彈再走提速強化突防的道路技術風險太大。

如果說美國完全放棄了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研製,那也未必,不過其技術路線則完全是另闢蹊徑,它正在研究標準-6導彈的可行性。標準-6艦空導彈很有特色,最大射程可達500千米,速度為3.5馬赫,採用高拋彈道設計。但另一方面,標準-6的彈頭威力太小,造價4000萬美元一枚,即便是像美國海軍這樣的土豪,也用不起。因此,標準-6導彈頂多是乾乾兼職,應急用的。


美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們只配當靶標綜上所述,專職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在美國海軍之中當靶標,而亞/高亞音速反艦導彈仍然是主流。行文至此,筆者難免產生一絲絲的隱憂。我們往往痴迷於強調自己反艦導彈性能有多麼優秀,卻往往疏忽於基礎性的研究。蘇聯在反艦導彈領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遺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遺產是否適用還得親自驗證,畢竟技術條件已經發生改變。

蘇聯/俄羅斯風格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繼續提升性能在成本上劃不划算,有沒有技術天花板?這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反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絕非一句空話,多做試驗,多做對比,更有利於自己抬頭看路,而不是埋著頭極速衝向懸崖。在這裡順帶說一句,我國鷹擊-91反艦導彈和美國MA-31靶彈是同一個祖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