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很多人說,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戀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父母總覺得不夠好,怎樣才能讓他們接納真實的我?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為什麼非要讓父母接納真實的你?這背後的訴求究竟是什麼?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它是兩位日本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解讀,因為文化相似,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東亞文化強調集體主義,鼓勵我們多為別人著想,但《被討厭的勇氣》裡指出,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煩惱。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問題不在於“父母不接納真實的你”,而在於,你為何那麼在意父母的對你的看法?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圖:《伯德小姐》

讓你煩惱的不是父母

而是你自己

先介紹一下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最初是弗洛伊德的同事,後來他反對精神分析學說,創辦了個體心理學,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理論依據。

阿德勒認為,情緒是有目的的。如果我們自己將自己生活中的痛苦都歸因為父母的問題,將自己困在“因為父母不好”,“因為父母不認可我”之中,那麼我們這些情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父母發生改變。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這恰好是我們一直在抱怨的事情:父母總是想要改變我,並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歸因在我的身上,比如非要我有份穩定的工作、在多少歲之前結婚,就好像他們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都是我造成的。

我們覺得父母這樣歸因是錯的,讓我們覺得窒息;但是,當我們試圖改變父母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對父母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夠聽我的,我的人生就幸福了。

你可以堅持做自己

父母也可以不高興

在前面提到的這種互動中,實際上雙方都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承擔責任。

阿德勒認為誰也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並提出了“課題分離”的主張,簡單來說,就是分清楚一件事到底是誰的責任。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舉個例子:

假設一對父母不喜歡女兒的男朋友,覺得女兒和他在一起不會幸福。但是,選擇和誰結婚是女兒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這段婚姻帶來的任何後果,不管是好是壞,也只能由女兒一個人承擔。所以,父母如果覺得女兒的男朋友不靠譜,他們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他們不能強迫女兒分手。

課題分離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但是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課題分離會更加困難。許多父母會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把孩子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他們可能會說:“看見你這樣,我不能不管你。”但是實際上,每一次他們的干涉起效了,他們就會更加相信“孩子需要我”。

而對於子女來說,如果覺得“因為有糟糕的父母,我才這麼不快樂”,這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情緒當成了父母的課題,希望父母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按照前面提到的目的論,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是“因為我對自己的現狀很不滿意,所以我要責怪我的父母”。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課題分離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既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放在親子關係中,就是:不要干涉父母的情緒,也不要讓他們干涉你的人生。

要想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人生,那就只能主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那是你自己的課題;但是,父母如何評價你的選擇,如何克服這種“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的痛苦,這是他們的課題。

渴望被肯定的孩子

其實還沒有真正長大

你是否有這個能力,允許父母對你不滿和失望?

這個問題背後真正的議題是:一個人是否完成了“分離個體化”,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從心理上是否真正成年、和父母分離、獨立了起來。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很多時候,我們妥協的原因是無法忍受父母對自己表達不滿、失望,就好像當他們對我們失望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一個值得被愛、被尊重的孩子了,感覺自己特別糟糕。因此,無論父母的要求或者期待是否合理,我們內心都湧起巨大的內疚感,推動著我們去犧牲自己,滿足父母的期望。

這種犧牲表面上看是我們忍讓包容了父母,但與此同時,我們其實有了一個巨大的藉口:就是當初都是你要我這麼做的,看我的人生多麼不如意,都是父母的錯。

所以,分離個體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發展出允許他人對我們失望、生氣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將這個責任推到父母或者他人身上。

建立“橫向關係”

找到被需要的感覺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課題分離就是為所欲為,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嗎?

不是的。

被人討厭是自由的代價,但你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尋找自己的價值。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關心別人,實際上這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也就是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覺得其他人都應該喜歡自己、肯定自己。

但是,表揚和肯定也可能意味著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比如孩子動手做了一件禮物送給媽媽,媽媽說“你真棒”,這裡面就隱含了一種強者對弱者的評價。

阿德勒將這種關係稱為“縱向關係”,他認為我們應該避免縱向關係,建立一種更加平等的“橫向關係”。在橫向關係裡,我們會更多地表達鼓勵和感謝,比如在前面的例子裡,如果媽媽回答說“我很高興,謝謝你”,這就是一種不帶評價色彩、飽含尊重的關係,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阿德勒建議我們跳出令自己感到困擾的關係,和更多的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通過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就能夠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位置。比如,你在父母眼裡也許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個受歡迎的朋友,一個優秀的職場人;也可能你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是伴侶和孩子依戀的人。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不取決於他人的評價,它只取決於你自己做了什麼,以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

總之,只要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經常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人需要的,那麼少數人的不滿意對你來說,就不那麼重要了。

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願你也能勇敢地

做個“被討厭的人”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現在的不幸是過去的創傷造成的,但阿德勒強調個體的力量,他認為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經歷,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越在意對方對我們的看法,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的確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但是,與父母纏鬥已久的你想必已經知道,就算委屈自己去迎合他們,你同樣會覺得很不甘心。

所以,不為他人的情緒所綁架,哪怕感到痛苦也要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這才是成長呀。

希望你也能找到“被討厭的勇氣”。


送你一個彩蛋:

家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你,但是它不能定義你。我們期待通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和實用的訓練,幫助你學會處理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改變家庭帶來的弱點,將“侷限”變成“資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這裡,你將瞭解:

  • 家庭關係是怎樣運作的;家庭對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如何使用家庭所帶給你的心理資源;如何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