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保護好手裡的錢

今年,保護好手裡的錢

1、

最近,在第三方財富管理圈子裡,接連出了幾檔子事。

一個是諾亞財富5億投資款項無法收回,另兩款新三板產品被深度套牢。

一個是宜信財富,一款5億定增基金虧損近1.8億。

諾亞這個,投資人鬧到紐交所了。(注:諾亞財富在紐交所上市)

今年,保護好手裡的錢

諾亞財富第一個雷,主要跟前年在港股暴跌90%的輝山乳業有關,它投資的是輝山乳業5.9億應收賬款,今年借款到期,輝山乳業無法兌付。第二個雷,主要由於新三板泡沫破裂,市值一落千丈,被深度套牢。

宜信財富這個雷,主要是違規操作。

今年信託私募資管等產品,日子都不算太好過。

跟大環境相關,宏觀層面上,國家在主動降槓桿,

以前依靠融資續命的企業,今年可能難借到錢了。

資金鍊一斷,就Game Over了,以前的錢也還不上了。

把邏輯說的簡單一點,

借錢的,借不到新錢來還舊錢了,

企業完了,原先把錢借出去的,錢也收不回來了。

尤其是在國家不支持的產業上,更難融資了。

大到信託,私募,小到A股散戶、P2P,

都會受到波及。

2008年引爆金融危機的是居民的住房貸款發生違約潮,

如今降槓桿,降的是比居民貸款還要龐大的企業債務,

企業的債務穿透到底,就是老百姓的錢。

早前通過層層嵌套的理財產品、資管計劃、信託計劃借給企業,

一旦根源上缺錢了,終歸收到影響的可能還是老百姓。

不過近期,除了本在計劃範圍內的債務違約,又是貿易戰,又是匯率下行壓力,加上CDR來吸血,

得看央媽是不是扛得住繼續降槓桿了,扛不住又得新一輪印錢放水了(其實已經開始暗暗放水了)。

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降槓桿,就像是斷臂求生,

一刀下去,把不健康的地方都切除,但可能得承受極大的痛苦。

而放水,就像是慢性毒藥,是會上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疼痛,

但毒性會蔓延至全身,然後,全劇終。

2、

再聊聊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第三方財富管理,

是獨立於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不代表和隸屬於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型企業。

不偏重任何一家產品供應商,而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公司通過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的投資產品,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但,在中國,其實沒有真正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為什麼這麼說。

所謂第三方,必須要獨立、中立,

或者說,必須從客戶的角度,為他們定製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方案。

但在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於二者盈利模式的差異。

歐美的第三方機構,向客戶收取諮詢費,因此,必須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

而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並不是這樣,

中國的財富管理公司的盈利,都來自於賣方給的佣金。

(包括我自己做自媒體,在盈利方式上,也來自於合作方給我的佣金和廣告費。)

也就說賣出了產品,才能獲得收入,這直接導致了,第三方財富管理,只能是以銷售為導向。

這種模式,註定了他不可能站在角度上幫不懂金融的投資人做可觀中立的判斷。

在中國,第三方財富管理實際的作用就是一箇中介,

對接有資金需求的機構和有資產增值需求的客戶。

對B端,佣金高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產品的質量可能還在其次,

一個產品,分銷給N個機構,

底層的員工哪有時間or能力來判斷產品質量。

另一方面,這些機構也不滿足於替供應商銷售產品,

而開始自己獲得牌照,自己開發資產端,自己開展業務,

這麼一來,就更難做到中立。

對C端,本來是以專業見長的機構,變成了以銷售見長,

這裡可能造成的問題,

一是虛假宣傳,銷售人員的措辭,以及一些宣傳資料,

讓投資者誤以為保本保息。

二是,沒有準確地提示風險,一些非合格投資者也參與了一些風險很大的項目。

比如,高風險的股權項目,也一樣賣給了“中國大媽”。

最早的時候,互聯網企業的估值還不像現在這麼高,雖然是閉著眼睛買,有些也賺翻了。

當時又恰好碰上中國4萬億大放水,直接間接造就了一大批高淨值客戶。

信託計劃作為直接融資的工具,也迅速崛起,

那個時候的信託產品都保證剛兌,一躍成為了銀行之後,總資產規模排名第二的金融機構。

第三方財富管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崛起的。

而在經歷了一輪“牛市”後,到後來,就是拼誰手上的客戶多,誰有強大的銷售和轉化能力。

所以,這個領域的門檻也不高。

尤其,手握大量客戶,甚至是線下理財做得很6的P2P們,

都開始朝著高淨值人群推銷各種形式的產品。

畢竟,賣什麼不是賣呢?

但打包成私募或者信託的底層資產,可能連銷售自己都不懂。

時過境遷,

這個國內降槓桿的階段,需要小心點了,

可能會有越來越多要暴雷的項目了,

是時候考慮“現金為王”這個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