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阿拉伯國家很難出現真正的軍事強國?

大東北的小豆包

阿拉伯國家從精神到物質上都沒有真正成為現代國家,所以不僅很難有足夠的凝聚力,而且在現實中也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去支持現代化戰爭。


阿拉伯國家在意識上首先是對於“民族”概念相對模糊的,這個跟歷史有關。在歷史上他們確實牛過,但是很快就因為內鬥成了一盤散沙最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偏偏奧斯曼土耳其起家之前已經跟阿拉伯人成了同教的教友,所以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裡,蘇丹就是哈里發,沒啥民族分別首先看你信啥教。後來雖然在一戰末期有了阿拉伯民族大起義,但是很快各個部族之間的各種矛盾又被英法利用了把阿拉伯國家分成了十幾片。


民族國家建構的缺失使得阿拉伯人首先在乎“你是啥教的,啥派的,哪個部落的?”最後才能想起來國家這個問題。那麼一場現代戰爭來臨的時候,每個國家都會面對壓力需要整體的動員起來去應對的時候,阿拉伯國家內部反而會因為這種外部壓力四分五裂了。統治者如果首先要考慮的就不是去對付外敵而是先保住位置,跟外敵戰鬥到底的後果就是自己丟了身家性命,妥協還能剩得最少半壁江山在吧?


然後,他們的宗教信仰決定了,首先必須忙著搶正統,(這個可是太重要了,看看他們的經典“偽信”比不信還該死,所以先自己掐個你死我活吧。)於是比賽看誰老老實實按照一本一千多年前的經書來。偏偏按照教義,經書裡沒說過的事情不可以做。這可真的麻煩大了,人類世界這一千多年多出來多少東西?雖然不能說人人都是死抱著這個教條不放手的二貨,但是想法子繞開這個限制也很要命啊。比如,按照經書不可以有銀行沙特曾經有個國王就是因為引入了電視而送命呢……


那麼現代國家的許多構建都沒戲了。在極端主義看起來,科學文化知識中不少部分簡直就是撒旦的伎倆啊,因為搶正統,他們這麼一鬧那些明知不對的統治者也不敢太過了,只能糊弄。別以為科學文化知識中學好理工科就得了,如果人文知識水平達不到,社會管理和運轉肯定是一團糟。想當年中國的洋務運動沒成功的道理就在這。


國家管理不順暢,那麼現代工業和必要的配套金融法律都建立不起來,整個社會也就沒有了實現整合的基礎機制,什麼人員素質就更不用提了。現代化的軍隊不管是從後勤需要,還是武器裝備彈藥的支持方面就需要這些啊!!


那麼阿拉伯國家怎麼辦?買唄,好在他們大多數有石油,靠著賣油去買槍炮飛機的,先進倒是先進了,可是前面剛說完沒有一個配套的現代國家來支持,那麼人員素質低,武器裝備完好率就完蛋了,就是開得動打得響的也跑不快打不準,經常出現有油沒彈,要不有彈沒油,再不就是都吊兒郎當的。目前在也門被痛扁的土豪軍就是例子。(多說一句,要是沒有伊朗的支持胡塞也不會這麼牛……)


如今你能看見敘利亞和伊拉克內戰,包括也門和敘利亞,飛機大炮坦克不是太好使,最牛的是各種皮卡的魔改,為啥?因為他們現在的工業水平就是小作坊檔次,也就能支持這種水平的戰爭了。


如此一個狀態,指望有啥軍事強國啊?他們不從根子上革除宗教觀念的束縛,等著油賣光了,準備繼續回去放駱駝啃沙子吧!



千里巖

軍事強國不好當

案例一:海灣戰爭

伊拉克在1991年經自詡為“世界第四”,當時擁有超過100萬的正規軍,近6000輛輛坦克、3700門火炮、7500輛裝甲車、700多架作戰飛機,實力不可謂不強勁,然而美國卻僅用了42天就將伊拉克打的潰不成軍。只靠數量決定勝負的時代過去了,尖端的高科技武器軍事理論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二:也門戰爭

沙特軍隊在也門的表現著實讓人無語——美國甚至都出面闢謠,不是武器不行,是人,人,人!沙特給美製武器打了一波好廣告。

案例三:馬島戰爭

阿根廷自視甚高,認為要奪取福克蘭群島易如反掌時,法國說要嚴守中立,突然不賣阿根廷導彈了。阿根廷自身沒有完善的軍工體系,生產不了軍火,最終落敗。

可見,軍事強國不好當,當年的“世界第三”已看破紅塵,可是戰爭一刻沒有停息,逐漸形成了當今的軍事強國的標準:

科技、戰爭意志、軍工體系。

科技:

阿拉伯人善於經商,如今的阿拉伯人也把石油生意做的風生水起,賺了非常多的美元,錦衣玉食。然而,在科技領域,阿拉伯國家卻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事物。大馬士革刀依然光亮,可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工藝。如今的高精尖科技,阿拉伯國家乏善可陳。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中能夠反敗為勝,與美國的偵查衛星情報系統有很大關係。

阿拉伯國家在諾獎領域幾乎全軍覆沒,擅長的文學也沒有太多造詣。阿拉伯國家在中世紀時的輝煌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一些阿拉伯國家也很擔憂現在的國家狀況,公費派出去很多留學生,可是一點用也沒有,回國後還是靠著當地人戶口,在政府裡謀個差事,一天工作3-5個小時,天天跑車、香檳、美女的奢靡生活。

努力奮鬥不就是為了這樣的生活嗎?既然現在已經過上了這樣的生活,幹嘛還要努力奮鬥?

戰爭意志:自古以來一盤散沙的國家

阿拉伯國家與其說是民族國家,不如說是宗教國家。

在歷史上,阿拉伯地區由於沒有一個強勢的地緣文明,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經常是西方、東方佔據一部分,拉鋸混戰。

阿拉伯人本來人數不多,都在沙漠裡放牧。從622年開始,他們一手持古蘭經,一手持刀,短時間內把伊斯蘭教擴張到很大的地區,在宗教的基礎上成立了煊赫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帝國境內保留有大量的酋長部落,非洲那裡還有很多的尼格羅人種。

以宗教強行歸攏到一起的人們,並沒有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共通性,因此在阿拉伯帝國內部因爭權奪利產生內訌後,很快就分崩離析,再也沒有統一過。直到如今,在介紹阿拉伯國家時,都不免要附上一句,以什麼派系為主(最大的兩個就是什葉派和遜尼派)。

在普通民眾眼中,派系是排在國家前面的先決條件。因為真主說過:偽信更為可惡。所以阿拉伯國家因為宗教派系的原因,一直處於四分五裂,互相爭鬥。在二戰後,雖然也趁著國際上殖民地獨立浪潮也獨立了一批國家,但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並沒有建立起來。民眾不知有國,多數地區部落酋長依然有著神權護體。這樣的社會現狀,除非外國侵略者,直接打到他們家門口,才會想起來反抗。

所以,很多阿拉伯國家看起來人數眾多,國力雄厚,但實際上動員力度很差,都是名副其實的弱國。伊拉克、伊朗兩個國家此前算是世俗化做的比較好的國家了,也因此一度軍力強大,綜合實力陡升引起了以色列的敵視和西方國家的關注,最終伊拉克被徹底廢去武功,伊朗也在制裁中不得不妥協求存。

在經濟上很多阿拉伯國家都是中東富油國,日子都還過得去,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更低了。

軍工體系:短腿的石油巨人

軍工是國民經濟中是技術集成度最高,也是利潤率最高的產業,所以五大社團都有著軍工出口部門。同樣,也只有五大社團能夠做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完整,用以維持和供應軍工體系的發展。美國雖然製造業空心化,但是軍工體系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從不假手於人。

一個國家建設軍工體系,首先需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從礦石開採、金屬冶煉、壓鑄成型、火藥研發、技術開發、系統集成等各個環節,需要參與的國民經濟部門非常多。一個項目攻關,都需要有成千上萬個科研單位、機構,數萬甚至數十萬人一起參與。

阿拉伯國家很富有,因為祖上積德,留下了一塊寶地,加上他們會做生意的傳統,石油美元賺到手軟,天天錦衣玉食,也造成了國民經濟單一,能看的就只有石油工業,其他產業基本全部依賴進口。

沙特家大業大,石油出口常年排名第一,在阿拉伯國家也號稱是盟主的存在,然而它幾乎沒有任何工業基礎,所有的武器都靠進口。沒有工業體系支撐,戰場上的武器裝備損壞了也就徹底報廢了,不管軍力再怎麼強大,都是一次性的花瓶。

軍事強國如蘇聯,都是建立在重工業的基礎上的,這是國家命脈,所以當年蘇聯不惜忍飢挨餓,出口了大量糧食換回了外匯,在短時間內建立了重工業基礎,並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強軍強國的目標。

阿拉伯國家到目前為止,要麼是農業窮國,要麼是石油富國,王子們花天酒地,建成了迪拜塔,就沒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石油輸出國組織一直在反對西方,而美歐等西方國家卻視而不見,反而對東歐和東亞表示嚴重關切——因為沒有重工業基礎的國家,無關緊要。

國際環境:

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因為耶路撒冷,在歷史上打了好幾百年,雙方死的人,車斗海量,稱之為血海深仇也不為過。直到1683年的近代了,土耳其的彎刀騎士還出現在維也納城下,要不是波蘭國王關鍵時刻率領翼騎兵救援,維也納也會陷落了。所以,西方國家對中東國家恨意難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作為同盟國的土耳其一切到底,只給留了一個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讓他們自生自滅。如果不是凱末爾當機立斷,帶領國民奮起反抗,土耳其這個國家就不會存在了。

由於地緣關係,西方國家對在中東地區保持軍事存在和影響是無比堅決的,西方國家完全壓制中東國家也不過是300多年的事情,一旦中東地區有軍事強國崛起,西方國家將重演歷史上的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慘劇。

所以,阿拉伯國家可以富有,但是不能強大。以色列作為西方國家安排在中東地區的眼線和打手,本身也具備外交上的離岸平衡手的智慧,對眾多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國家又拉又打,遠交近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及當前政治環境下,阿拉伯國家不能出現一個軍事強國,既是國際政治的需求,也是西方世界史觀傳承的必然。


而知而行

不管有多少條理由,只要有這麼一條理由,就註定了它們很難成為軍事強國。作為軍事強國,必須得是絕大多數的武器裝備可以國產化。只有武器裝備國產化了,你才有資格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如果絕大多數的武器只能依靠進口,武器裝備發生損耗了,連個零件都不能自己生產,那如何配得上做一個軍事強國,充其量是軍事大國。比如,印度最多就是一個軍事大國,而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世界上稱得上是軍事強國的,就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五強,而日本和德國受制於軍限條約,不能生產戰略級武器,也不算軍事強國。

而武器裝備的國產化,涉及很多基礎,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你這個國家的工業要強大,工業門類要配套,工業科技人才要充足,一句話,沒有工業基礎都等於是空氣。而阿拉伯國家,普遍工業基礎很差。


懷疑探索者

如今大家一提起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沙特的那些老爺兵,全副美械裝備的他們在也門被胡塞武裝的游擊隊打得屁滾尿流,儼然一副當年滿清帝國抽大煙的八旗兵形象。所以,當20多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的聯軍在四次中東戰爭次次被以色列擊敗的悲慘事件,大家也能想象出阿拉伯國家在軍事領域的悲慘境地。



為了更好得幫助大家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實力進行一個量化比較,我採用了 Global Firepower 的2018年世界軍事排名。


在這個排名表中,排名最高的阿拉伯國家是埃及,世界排名第12。北非的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排名第23,世界國防開支排名第3的沙特阿拉伯果然不負眾望得排名世界軍力的第28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軍事排名分別是世界第47和第49。


沙特的案例特別具有典型意義。2017年,沙特在國防預算上的投入是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但是為什麼巨大的資金投入後沙特的軍力卻只能排名世界第27?資金的投入當然能買來世界頂級的裝備,卻買不來戰鬥力。我想關鍵因素還是人。安逸的物質生活,再加上宗教思想的束縛,以沙特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軍隊普遍戰鬥力上不去。改革勢在必行,從哪裡改就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雖然今天的20多個阿拉伯國家確實沒有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但是歷史上阿拉伯國家出現過強大的世界級軍事強國。唐朝名將高仙芝在怛羅斯之戰慘敗,輸給的對手就是大食國,中國古書提到的大食國,就是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也正是在這個王朝統治下,阿拉伯帝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強大軍事帝國。


李明波論中東

小氣。自大。懶惰。

曾經橫跨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就不說了。就如同你不要老是和土耳其人聊奧斯曼帝國一樣,他們的自尊會受到傷害的。


好漢不提當年勇了吧。

阿拉伯人的小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人開始陸續前往巴勒斯坦地區。他們帶去了大量的財富,還有技術,管理經驗,等。他們購買了大量土地,建立猶太人定居點,當然還有工廠。憑著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出色的技術,猶太人的產品開始衝擊著阿拉伯人的原始作坊生意。阿拉伯人不幹了,強烈要求英國當局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地區。英國人也比較照顧巴勒斯坦人,就準了。從此,每年可以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不能超過75000人。

可這些阿拉伯人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作為原住民的他們競爭不過猶太人,也從來沒想過要和人家學習。只知道一味的拒絕。這叫鴕鳥心態,看不見猶太人了就能打敗猶太人嗎?

阿拉伯人的自大。在這個星球上,阿拉伯人算是最最頑固不化的一個民族。你看,大多數信仰宗教的人都可以輕易接受世俗的東西,但是阿拉伯人就非常難。任何東西都必須排在宗教的後面。宗教意味著一切。正因為他們盲目自大的認為自己的信仰高於一切其他東西,所以才導致他們難以放棄這套頑固不化的教義,無法融入現代世俗生活。

阿拉伯人的懶惰。雖然阿拉伯地區沒有像非洲中南部地區那樣物產豐富,但是二戰之後,他們的地下突然冒出來巨量的石油。這些黑金能夠讓他們衣食無憂,需要什麼就買什麼。所以你看,中東沒有一個工業化國家,幾乎是靠賣油生存。當然你也可以說是西方沒有輸出技術給他們。但是如果他們願意去發展技術,還怕造不出一個煉油廠嗎?還怕弄不出個兵工廠嗎?中國曾經也是工業小白一枚,但是我們能學習,願意不惜血本的發展工業和科技,所以我們今天幾乎能造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氣的阿拉伯人不會承認自己比別人差。自大的阿拉伯人不願意向別人學習。懶惰的阿拉伯國家不願意費力去自主研發。前兩者是天性使然,第三條則是成也石油敗也石油。有道是人生三怕:一怕少年太順,二怕中年太閒,三怕老年時候的逆境。擁有巨量能源的阿拉伯國家很順,所以很閒,現在被各種域外勢力干涉著,可謂三怕都趕上了。如何成就軍事強國?


獨釣寒江


歷史上,阿拉伯人最擅長的就是商業和貿易,不太注重生產和創造,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就是一個遊走各地的商人。在冷兵器時代,他們通過教旨統一和人力優勢,還是有過一些出彩的軍事行動。但是到了現代,就一直醉心於石油貿易,忽視工業建設。

我個人淺見,之所以阿拉伯人的軍事理論、謀略和軍事工業發展不起來,跟他們的宗教脫離不了關係,他們的宗教是屬於封閉型宗教,既不能包容別的宗教更是對教徒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進行了嚴格、統一的約束。



而且他的宗教是全民性質的,具有強制性,傳承時不允許像我國禪宗那樣允許創造,他是一絲不苟的完全遵守前輩的教義,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與思維。整體上,伊斯蘭教是比較保守的宗教。宗教其實就是文化的象徵和代表,這樣一個宗教模式,就必然限制了世俗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所以他們的民族原本是非常聰明的,作為四處走動的商人,見多識廣、反應靈敏,但是因為限制了創造性思維,所以在科技、工業、哲學的發展上很難有進展和突破。



其實土耳其現在在伊斯蘭國家中相對比較強大,那是因為土耳其是世俗政權,全面倒向西方,加入了北約,軍事裝備上得到了北約標準的支持,這才強大起來。即便如此,土耳其的軍事裝備自研能力還是很有限。


阿拉伯國家沒有軍事強國的另一個原因是表面看來,伊斯蘭教非常團結,但實際上因為商人的狡猾和聰明,精於眼前算計,他們內部其實非常分裂。比如五次中東戰爭,號稱多國聯盟,但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全力以赴,都是你出三千,我出五千這樣的兵力集結。由於是多國聯盟,很難做到絕對統一配置、指揮,這也就是一群國家打不贏一個小國的原因。因為一群國家的裝備、戰術能力本身就遠遜以色列,兵力配置上又比以色列高不了多少,幾乎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焉有不敗的道理?


最後,因為石油貿易給阿拉伯人帶來了鉅額財富,很多國家幾乎就是躺在那裡數錢,貌似有錢,啥都能買,誰也不願意辛苦工作。武器裝備上,主要靠買了,自然也沒有自研、自制的動力。這便是他們出不了軍事強國的系列原因。


謝金澎

阿拉伯國家將公元7世紀以前的歷史統稱為愚昧期,隨著穆罕默德領導的伊斯蘭教興起,聖戰士們一手拿《可蘭經》,一手拿劍,很快就征服了中東,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中國典籍裡所稱的

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曾稱霸世界,阿拉伯帝國甚至在怛羅斯擊敗過唐軍。

不過,這些都是以前的故事了。現在的阿拉伯世界一盤散沙,分別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長期內訌,爭鬥不休。整個阿拉伯聯軍接連敗給彈丸小國以色列,就足以說明他們的軍事實力。原來還算能打的伊拉克、利比亞,在美軍面前不堪一擊;而敘利亞更是焦頭爛額,顧頭不顧腚;土豪沙特阿拉伯軍隊連也門的游擊隊都打不過,還奢談什麼軍事?

實際上,有遠見的阿拉伯人知道伊斯蘭內部出了問題,也曾試圖改變,但都沒有建樹,甚至走上極端。比如埃及在兄弟會上臺後,原想改變原有的國家體系,試圖恢復中世紀哈里發制度,嚴格按照《可蘭經》原教旨治國,結果悲劇了,政府被軍隊推翻,民選總統被關進鐵籠子。再者,層出不窮的極端組織,也以《可蘭經》原教旨為宣揚口號,試圖恢復伊斯蘭曾經的輝煌,結果不是被消滅,就是淪為躲在地下的恐怖主義,很難抬頭。從這些情況來看,阿拉伯國家還活在《可蘭經》裡,並沒有找到變革的方案。

根據現在的局勢,阿拉伯世界恐怕在短期內很難崛起。姑且不論地緣政治和世界格局帶來的困擾,只說軍事建設,不僅需要經濟和人才支撐,而且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些阿拉伯國家都不具備,所有的軍事設施都通過進口。長此以往,如何強軍?除非世界重組,大家退回同一起跑線,阿拉伯人才有機會。


小重山

憑藉鉅額坐享其成石油財富向軍工強國“買買買”,阿拉伯國家不乏軍事裝備超級精良的土豪國家,其中沙特軍隊就堪稱世界最“土豪”的軍隊,一再大手筆橫掃全球軍購市場,從美國到英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從西方到中國,從“陣風”戰機、“颱風”戰機、豹式坦克等歐洲最佳裝備,到美國各式軍備,再到新崛起的中國製造武器,無不具備,連中國的彈道導彈這種“大殺器”都購買了。僅2010年沙特與奧巴馬政府簽訂的一筆軍購協議,總價值就高達

600億美元、為期20年,採購清單囊括84F-15戰鬥機、近200架直升機、升級70架舊型號F-15S戰鬥機,等等。2011年鄰國巴林發生動盪後,沙特又宣佈追加300億美元用於升級海軍艦隊,以防範伊朗可能的威脅。至於去年沙特先後與中國、美國簽署的數百億美元級別、千億美元級別超級訂單,更是一再刷新軍購紀錄。

但這支超級“土豪”軍隊的實際戰鬥力如何,從海灣戰爭到這回也門戰爭對陣趿拉著拖鞋打仗的胡塞武裝,全世界人都見識了。至於曾經的阿拉伯世界第一大軍隊——薩達姆的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的灰飛煙滅也說明了一切。再回顧那麼多阿拉伯國家圍毆小小以色列的歷次中東戰爭的“戰績”,阿拉伯軍隊的戰鬥力“糠”,已經是世界(精神阿拉伯人除外)共識。

在可預見的未來,阿拉伯國家沒有可能出現真正軍事強國。為什麼?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阿拉伯國家部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宗教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導致軍隊、政府、國家凝聚力渙散,軍隊內部與社會上、政府內部一樣派系林立,軍隊的對內鎮壓政治反對派、實現政治分肥的屬性遠遠高於對外作戰屬性,進而導致其軍隊指揮體系從來就難以統一。如沙特最精銳部隊——國民衛隊就具有強烈的部族屬性,獨立於沙特國防部,其軍事指揮從來不能統一。

其次,沙特等阿拉伯大國軍隊長期依託於大國卵翼庇護,在戰爭中只是擔任輔助角色,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不足,也沒有作戰意志。

第三,阿拉伯國家沒有軍事工業體系,無法有效整合軍事裝備。窮國自不待言,就是沙特這般富裕的阿拉伯國家,其軍事裝備採購時也無法獲得核心的軍事指揮系統,如先進的預警機、雷達系統等,精良的武器裝備無法有效整合。其軍隊猶如武器博覽會,各國武器系統難以有效配合,在實戰中大打折扣。在中東的氣候、地理環境中,那些武器的性能也出現了各種問題。


梅新育

從前面的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知道,現在4億人的阿拉伯世界分成22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人口不到2000萬,平均面積不到60萬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數地方是西亞北非沙漠地區。可想而知,這些國家很難成為地區軍事大國和強國。事實上,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是埃及,達到9000多萬人,面積最大的是沙特阿拉伯,面積225萬平方公里。在阿拉伯世界中,由於曾是列強殖民地,深受列強分而治之其害,同時阿拉伯國家的政體也各不相同:有王國、酋長國、聯合酋長國和總統制國家,教派林立,內部紛爭不斷,因此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體,自然也就難成當代世界的軍事強國了。


古風93814281

說句老實話,以目前的阿拉伯世界的現實狀況,想要孕育出真正的軍事強國的可能性幾近於無,為什麼要這樣講。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阿拉伯世界非常的保守、非常的富裕。

過度的信仰,讓整個阿拉伯民族停滯不前。

當今世界主要的阿拉伯國家,主要都集中在中東以及北非部分地區,這些國家都篤信伊斯蘭教。在這些國家裡,宗教就是一切,所有的生活作息、工業生產、知識學習都要在宗教的指導下實施,人們在經文稱頌中出生,又在經文的稱頌中死去,任何不同於教義的行為,都會被視為是褻瀆。

這不由的讓我們想起來基督教對中世紀歐洲的黑暗統治,在那段時間裡,歐洲也同樣極度的落後、愚昧,直到文藝復興讓歐洲打破宗教的束縛之後,整個歐洲才變得興盛起來。

所以說一個極度保守的世界,一個不願意改變的世界,是孕育不出進步和文明之花的。過度的保守和排外,使得這個阿拉伯民族無法吸收進步的文化和思想,也無法對現有的矛盾體系做出改變。幾千年過去了,雖然阿拉伯的城市裡也開滿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但是駕馭著他們的思想體系的,還是幾千年前的那輛馬車。

一戰前的阿拉伯部落

貧兒乍福的生活,讓阿拉伯民族失去了前行的動力。

一戰之前的阿拉伯世界其實由是非常的窮困的遊牧民族組成,等到二戰之後,由於石油產業的快速興起,讓阿拉伯世界從一個貧困的遊牧民族國家,一越成為超級富裕國家,在這些國家裡只靠賣石油就可以讓自己過的非常的舒適,人們從出生到死都不需要工作,要是覺得缺錢花,只需要減少石油產量就可以了。

生活在這樣的花花世界裡的阿拉伯民族,可以說每天都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每天人們起來之後都不知道要去幹什麼,結果做出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比如前些年,沙特有一個窮人生病之後,在住院期間發推特說自己很窮困,住院了也沒人來看他。結果這個推特發出去之後,很多沙特的富豪紛紛去看望他,而且還給他送錢。讓人啼笑皆非,覺得不可思議,而這種事情在沙特還真就發生了。

可是這樣一個一點生存壓力的國家有希望麼?很顯然是沒什麼希望的,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那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形容現在的沙特是一點都不假,在最近沙特軍隊與胡賽武裝分子之間發生的戰爭中,全套美式裝備的沙特軍隊被胡賽武裝游擊隊打的潰不成軍,一敗塗地,成為了“弱雞”的代名詞。沙特國民身上流淌著的血勇之氣在幾十年的安逸生活中已經磨滅的乾乾淨淨。

西方國家對阿拉伯世界的打壓,很大程度上讓阿拉伯國家無法成長為先進進步的國家。

由於現在的阿拉伯國家基本上都是石油的重要產區,所以西方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是絕對不會允許阿拉伯世界出現強有力的先進國家,因為文明進步的阿拉伯國家的出現,會嚴重損害歐美在中東的石油利益。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很多阿拉伯國家開始崛起,並向世俗化國家進行轉變,比如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埃及這些阿拉伯國家,其國家政權都無一例外的被西方國家聯合剿滅和顛覆。反而像保守的沙特、卡塔爾、約旦反而因為屈服於美國的“淫威”之下,生活的很好。

從歐美人的態度來說,一個富裕但孱弱的阿拉伯國家是符合西方國家利益的,因為這樣的國家可以任由他們魚肉,就像特朗普先生甫一上臺,就去沙特為美國的大財團們簽下了總值3000億美元的超級軍火訂單,沙特願意麼?肯定是不願意的啊,可以不籤不行,因為對於沙特來說要麼籤、要麼死,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今天的阿拉伯國家,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做出重大的變革,不能在其中產生阿拉伯世界的“文藝復興”的話,是沒有希望成長出進步之花的。因為他們太保守,太懶惰,已經失去了進步的希望和信心。這個民族如果不放下手中的美元,做出重大的改變的話,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是絕不肯能強大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