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愛女藍齊兒爲什麼即便背離大清也要死心搭地跟隨仇人葛爾丹?

孫見福

清朝婦女的命運是坎坷多舛的,即便是貴為和碩公主也一樣。


(多麼其樂融融的一家三口啊)

藍齊兒以及她的事件是《康熙王朝》創造出來的角色,歷史無實考。但她的命運卻是由無數箇中原王朝外嫁番邦公主的悲慘命運做註解的。

藍齊兒美麗聰慧,敢愛敢恨。所以一直都是康熙的心頭肉。《康熙王朝》中康熙最喜歡的公主,沒有之一。

藍齊兒愛的是李光地,而卻只能嫁給噶爾丹。《康熙王朝》是要表達的皇室為國家命運的付出,其痛苦程度不亞於普通家庭。但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在那樣的年代裡的無法選擇。


(當藍齊兒知道自己要被嫁給噶爾丹)

藍齊兒也就無可避免地成為了特定歷史時期下政治犧牲品,從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悲劇人物。

愛情已然成為奢望,那就曲就婚姻。雖然在父兄的眼裡這就是犧牲。但對於藍齊兒而言,還是有一種奢望與幻想。畢竟噶爾丹是深愛著自己的。拿現代時髦的觀點,和自己愛的人談了場戀愛,與愛自己的人結婚生子。這或許還能成為一種不錯的歸宿。

然而命運之所以叫坎坷,那就是當你剛接受了現實,它就會突如其來地給你一個噩耗。


(噶爾丹終於征服了藍齊兒)

當藍齊兒終於被噶爾丹感動的時候。此刻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父親拉開陣勢,準備打個你死我活。這讓藍齊兒如何抉擇?一邊是自己孩子的親生父親,另一邊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康熙王朝》還給了一個大膽的場景,就是兩軍陣前,藍齊兒跑到中間,哭喊著”不要打了”。每看到此,令人揪心。然而一個弱女子如何阻止得了戰爭?


(噶爾丹戰死)

戰爭的最終結果,藍齊兒的丈夫噶爾丹被藍齊兒的哥哥胤褆砍了腦袋。無論如何藍齊兒如何哭求,都無法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

在這過程中,藍齊兒感受到的傷害來自於父兄。父親逼自己嫁給噶爾丹,兄長又殺了噶爾丹。而噶爾丹在此刻又顯得多麼無辜?他愛藍齊兒,敢於追求藍齊兒,並且非常愛藍齊兒,在草原上給藍齊兒按照自己大小住的地方的樣子生生造了一個宮殿,送給藍齊兒。

回到草原,那裡還有自己的兒子,還有自己曾經和噶爾丹共同生活的記憶。然而日子長久之後,對母親的思念時刻吞噬著藍齊兒的怨恨。她終於決定,放下對父兄的恨,回”孃家”去看一看。他坐著康熙當年留給自己的龍輦,終於到了北京。


(藍齊兒終於見到了多年思念的母親)

她見到了父親康熙,訴說著思念之苦,她甚至讓自己的兒子來年向自己的父親進供,以示臣服的時候,晴天又給她再來一次霹靂。藍齊兒遲遲不得見自己的母親容妃。然而見到的卻是蒼老而粗糙的容妃。她想和容妃多呆一會,卻也不被允許。


(藍齊兒追到辛者庫看到了容妃的真實情況)

當藍齊兒最終得知真相(容妃被廢在辛者庫洗馬桶)的時候,出離了憤怒。她要回到草原,要整軍備戰,這輩子他都不想再回到紫禁城,再也不願見到康熙。

而康熙此刻的心也是快碎了。兩個自己最親,最深愛的女人,卻因為江山社稷,傷害她們最深。這就是所謂的“做萬世聖君,嘗萬世之苦”。

文/炒米視角


炒米視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說明一點,歷史上並不存在藍齊兒這個人!因為《康熙王朝》這部劇,藍齊兒的藝術形象才為觀眾所熟知,所瞭解。下面我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藍齊兒的人生經歷,然後再來分析藍齊兒為什麼背棄大清,死心塌地的跟隨噶爾丹。


一、

藍齊兒是康熙皇帝和他最喜愛的妃子容妃所生,小時候的藍齊兒聰明伶俐,人見人愛。她的樂觀和善良,深深吸引著皇宮裡的每一個人,就連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也很受喜歡。可惜好景不長,就像一句話所說的那樣,"幸福的人兒都一樣,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從小在皇宮,爹疼娘愛,錦衣玉食,生活好不愜意。

可惜大清國根基此時尚不穩定,周遭戰亂頻繁。西北的噶爾丹部的首領葛爾丹在來到北京,一眼看中了藍齊兒,康熙帝也明白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無法抵擋噶爾丹部的進攻,於是投其所好,將藍齊兒嫁給了葛爾丹,以換取短暫的和平。

此時的藍齊兒早已心有所屬,那就是李光地。聽聞這個消息後,她哭著跑到孝莊太后面前,希望太后給自己做主。可孝莊的話,卻讓藍齊兒傷透了心。她勸誡藍齊兒要以大清的利益為重,自己的個人幸福又算得了什麼呢?藍齊兒聽到後心灰意冷,明白了身在皇宮,自己的幸福並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


二、

終於心地善良的藍齊兒儘管心裡一百個不情願,一千個不甘心,可還是在大阿哥胤褆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去蒙古的道路。到達蒙古之後,藍齊兒對大阿哥說:你回去告訴皇阿瑪,從此以後,我就是葛爾丹的女人了。也許此刻的藍齊兒,感覺到了被自己的父母拋棄,也被大清朝拋棄了。

時間飛逝,如白駒過隙。一晃十年過去了。十年間,噶爾丹部落不斷的強大起來,清朝也在慢慢的積蓄力量,終於有了和噶爾丹一較高下的實力了。此刻的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大戰即將展開。一邊是自己的國家,自己的骨肉親戚和同胞,另一邊是自己的丈夫。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藍齊兒的內心也是矛盾而痛苦的。

曾經藍齊兒問過孝莊太后,如果噶爾丹和大清打起來,自己究竟要站在哪一邊?孝莊回答道,這就要由你自己來決定了,但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恐怕你站在哪一邊都是錯的。


三、

在第一次交戰中,藍齊兒的大阿哥胤褆被噶爾丹俘獲。在藍齊兒的求情下,胤褆被葛爾丹放了。或許在此刻,藍齊兒的心中並不關心這場戰爭究竟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她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親人都不要受到傷害。可是這種不切實際的希冀最終還是破滅了。

在後面的交戰中,葛爾丹不幸被清朝俘虜了。藍齊兒苦苦哀求自己的哥哥,希望放過自己的丈夫,放過自己孩子的父親,可大阿哥最終還是砍了葛爾丹的頭。也許此時此刻,藍齊兒才真正醒悟過來:自己早已和清朝沒有任何的瓜葛了。倘若他們還記得自己這個妹妹,斷不會不顧自己的勸阻,將葛爾丹殺害。於是死心的藍齊兒對清朝失去了最後一絲希望,決定和兒子一起留在了草原之上。


相信看到這兒,答案早已經出來了。


奇點歷史

俗話說“愛之深,恨之切”,這句話用在《康熙王朝》中的藍齊兒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本劇中藍齊兒是康熙和容妃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十幾歲時隨母親到福建探親,愛上了當時的落魄學子李光地。康熙愛女心切,而且李光地確實是個人才,所以後來就把李光地調到朝廷,進入上書房行走。

正常情況下,李光地以後肯定會娶了藍齊兒,並且官越做越大,公主駙馬恩恩愛愛過一生。只是天不湊巧,青春年少的藍齊兒整日瘋丫頭一般四處亂跑,又被葛爾丹碰到且看中了。此時康熙正全力準備攻臺,為了安撫葛爾丹,他不得不忍痛割愛,把藍齊兒下嫁葛爾丹。此前,藍齊兒是百般反抗,可皇家女人哪有自由身,最終還是不情願地嫁給了葛爾丹。

不得不說說葛爾丹,雖然歷史上他是個阻礙國家統一的野心家,可電視劇裡他是個真男人,恩怨分明。他是從內心裡喜歡藍齊兒,所以一接到就迅速抱起來,腳不著地直至大帳。這樣一個雄偉真誠,挺天立地的男子漢,誰不喜歡?所以藍齊兒迅速愛上了原本極力反對的葛爾丹,也適應了草原生活。

只是戰爭打破了美好生活的幻想,葛爾丹第一次戰敗後,家人流離失所,他以為藍齊兒會跑回北京,但當藍齊兒出現在他的大帳時,他再一次感動了。藍齊兒說:“我是大汗的女人,到死也得跟著你”。

這裡不得不說那個無情無義的大阿哥,第一次出征被俘時,如果不是藍齊兒求情,他可能就沒命了,葛爾丹還真是重情義,看在老婆份上放了仇敵(雖然是他大舅)。可當葛爾丹戰敗只剩一人時,無論藍齊兒怎麼求情都不放過,最後還把他的頭割了。其實當時完全可以關起來終身軟禁,連康熙都不忍心殺了,還責怪大阿哥幾句。

葛爾丹之死讓藍齊兒看透了政治的殘酷,她再也不想面對她的親人卻又是殺夫仇人。只是過了很久,當時間抹去了所有仇恨時,她想回家看看父母,卻碰到了被貶入宗人府的母親,終於徹底絕望了。

藍齊兒是皇族公主,可她更是一個女人,對女人來說,還有什麼比親人更重要呢?只是可憐生在帝王家罷了。


華哥雜談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當時的背景很重要。藍齊兒是康熙與容妃的女兒,也是康熙最喜歡的女兒。她有綺霞之容,天資聰穎,性格開朗,被康熙封為和碩公主。

藍齊兒心裡被深深傷了四次,導致他對大清的絕望。

第一次受傷――當康熙處理完三藩問題,國內軍民已經疲憊不堪,康熙也一心鋪在臺灣事宜,解決鄭氏遺留的臺灣問題,已無心力而且大清也無能力去承擔與葛爾丹的戰爭



。然而就在這時,微服來京朝覲的葛爾丹無意中見到了藍齊兒,就愛上了藍齊兒。作為一部之主的葛爾丹怎能不明白此刻清朝的狀況,便以此暗為要挾,要迎娶藍齊兒。

康熙最愛的女兒無疑就是藍齊兒,藍齊兒自己也知道皇阿瑪對自己的寵愛,正因這樣,當康熙在大清與女兒之間毅然選擇了大清,答應葛爾丹的求親時,藍齊兒內心的所受到的傷害比不受寵更深。

朋友們想想,當一個愛你,疼你的父親突然選擇放棄你,讓你遠嫁於舉目無親,環境惡劣的北疆,那一刻藍齊兒是多麼失望。

第二次受傷――藍齊兒也曾去求過孝莊太后,孝莊也告訴藍齊兒讓她以大清為重,嫁給葛爾丹。在藍齊兒心裡,一直疼自己的奶奶也放棄了自己。心裡再次受傷。

第三次受傷――藍齊兒來到這陌生的地方,收到了葛爾丹悉心的照顧,在日後的相處中,藍齊兒逐漸接受了葛爾丹,對葛爾丹產生了感情,並未其誕下一子。



康熙收復臺灣之後,就全心全意的轉到對葛爾丹的戰爭中。大清在10年內已經恢復當初的強大,對葛爾丹一戰中,節節勝利。藍齊兒的親哥哥胤褆奉康熙皇令殺了自己深愛的丈夫葛爾丹。康熙讓藍齊兒嫁給當時她不愛的葛爾丹,她嫁了,當藍齊兒真正愛上葛爾丹時,康熙又把葛爾丹斬殺。那刻起,藍齊兒便不再叫康熙為皇阿瑪,而是康熙皇上。

第四次受傷――切不斷的是親情,藍齊兒後來還是回到大清看望母妃和康熙。

那時,容妃因為維護胤礽被貶去刷馬桶。被藍齊兒知道後,對康熙已然絕望。即使死都沒回大清。


長白651

葛爾丹既然接受了蘭齊兒就不應與大清為敵!蘭齊兒是康熙最寵愛的女兒,是康熙的心頭肉。可是康熙是一國之君,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大清國民免遭生靈塗炭,他忍痛割愛,用蘭齊兒和親!在蘭齊兒看耒,父親無情,完全不顧女兒的兒女情長,把自已像破抹布一樣扔了出去,遠嫁敵人葛爾丹!可是葛爾丹野心太大,這場政治婚姻並未撲滅戰爭狼煙,葛爾丹依然決心要橫掃中原,戰爭終於還是爆發了!戰爭結果是以葛爾丹戰死而告終。康熙想法很簡單,蘭齊兒已完成歷史使命,命她回朝實現骨肉團圓是件大喜之事。可是蘭齊兒並不這麼想,她悲憤交集一一為了國家把我拋了出去,嫁給仇人葛爾丹,我已做人妻,做人母,你們殺了我的丈夫,使我成了寡婦,我的兒子沒有了父親,讓我怎麼回去!但蘭齊兒是個深明大義之人,如果這樣回去後患無窮!葛爾丹殘部會重整旗鼓積畜力量,前耒報仇,戰爭再次爆發不可避免!所以她懷著悲痛心情毅然帶兒子回了烏蘭木通穩住了葛爾丹舊部,避免了以後的戰爭發生。蘭齊兒為了大清國功不可沒,我們要永遠記住她。


蠢老漢

想必看過《康熙王朝》的人都對這麼一個人物印象很是深刻,這個人就是康熙的愛女藍齊兒。雖然歷史上並無此人,但是她的樂觀和善良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在面對國家利益的時候,康熙不得不把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自己的仇人——葛爾丹。其實,那時候藍齊兒已經有喜歡的人——李光地。但是經過自己祖母的勸告,自己還是踏上了那條通往和親的道路。

藍齊兒由於長的機靈可愛,很是受康熙皇帝的疼愛。在自己年少的時候,陪同自己的母親容妃回家探親時,結識了為孤兒請命的李光地。後來,李光地在福建任職期間,二人多有書信往來。康熙皇帝對李光地印象很是不錯,並有意提拔李光地。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前來北京的葛爾丹對藍齊兒可謂是一見鍾情,於是,便像康熙請求和親。大清國根基尚不穩定,當前的國力尚不足以對抗葛爾丹, 便不得不答應這門親事,藍齊兒很是惱怒,但是最後還是走向了和親的道路。

在大阿哥的陪同下,藍齊兒踏上了前去蒙古的道路。葛爾丹把藍齊兒報下後,藍齊兒拿箭射向大阿哥說:你回去告訴皇阿瑪,從此以後,我就是葛爾丹的女人了。

一晃眼,十年過去了,葛爾丹的勢力不斷擴大,大清的國力也足夠強大了。就這樣,十年之後的相見,竟是父親要殺死自己的丈夫。兩軍交戰時,母女在戰場上相逢,在千軍萬馬中那段,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在第二次交戰後,藍齊兒載著滿是傷痕的葛爾丹,大阿哥追上來要砍了葛爾丹的項上人頭,藍齊兒哀嚎著請求大阿哥放了她的男人,但是大阿哥仍然砍了葛爾丹的頭,此時的藍齊兒心在滴血!


田野車視角

這個問題要分為三個部分來分析,即“藍齊兒為什麼要背離大清”,“藍齊兒和葛爾丹如何成為仇人”以及“藍齊兒為什麼要死心塌地追隨葛爾丹”。

先來說說藍齊兒為什麼要背離大清,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藍齊兒是被大清拋棄了,皇上為了給大清爭取更多的時間,為了國家的穩定,不得不將犧牲自己的女兒去和親,藍齊兒可以說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她曾經掙扎過,不願意嫁給葛爾丹,但是沒有用,她只能被迫遠嫁塞外,而這一嫁就意味著她從此再也不是大清的人了。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藍齊兒和葛爾丹到底是不是仇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葛爾丹攻打大清是他作為首領的政治野心,我們可以說葛爾丹是大清的敵人,卻不能說他和藍齊兒是仇人,相反,葛爾丹對藍齊兒非常好,他怕藍齊兒在塞外生活不習慣,專門為藍齊兒修了和蓉妃宮一樣的宮殿供她居住,只為了讓她不要因為思念家鄉而傷心,歷史上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布達拉宮都被傳為佳話,由此可見葛爾丹對藍齊兒的用心也是非同一般的了。而且婚後藍齊兒和葛爾丹還育有一子阿密達,三人組成了十分幸福的家庭,所以當葛爾丹戰敗時,藍齊兒依然義無反顧地要回到葛爾丹身邊。

最後我們來看看藍齊兒為什麼死心塌地追隨葛爾丹而不是回到父母身邊,當初藍齊兒拒絕和親的時候曾去求過孝莊太后,孝莊就對藍齊兒說過,嫁給葛爾丹,並不是為了當奸細,而是要好好愛他,為他生兒育女↓

藍齊兒是在這樣的教育之下踏上和親之路的,所以她對待葛爾丹必定是真心的好,葛爾丹也用真心回報了她,她的父親為了天下選擇犧牲她,甚至在危難關頭也沒有保全她,造成她的一生註定是悲劇的,而葛爾丹雖然與大清為敵,但是他對藍齊兒始終非常坦誠,並且十分珍惜她,更何況還有孩子,給了藍齊兒生命中為數不多的溫暖,所以藍齊兒當然會死心塌地追隨葛爾丹。


明太娛

葛爾丹名字的準確寫法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的首領。

而這個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噶爾丹在我國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出現過,從此這個奇怪的人物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一直陪伴在電視機裡。

實力不夠抗衡噶爾丹的康熙,毅然動用了觀眾喜聞樂見的美人計,將愛女藍齊兒嫁給他,噶爾丹果然受騙,最終被康熙打敗,服毒自殺。康熙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讓女兒為了政治犧牲幸福的行徑,實在讓廣大觀眾不齒。

好了,從此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女人藍齊兒在電視裡紮下了根。電視劇《甄嬛傳》第34集中,提及準噶爾英格克汗求娶大清國“嫡親公主而非宗室女子”時,敬妃振振有詞地提到了這段“史實”:“和親一般都是選宗室女,臣妾記得只有先帝爺將自己親生的藍齊公主嫁與了準噶爾。”皇帝沉吟道說:“正是因為有此先例,朕才不好回絕。”

這個藍齊兒和噶爾丹還生了個兒子,名叫阿密達。後來這個阿密達還當上了準噶爾的首領。

雖說藍齊兒的兒子“阿密達”是虛構的。但這個“阿密達”的名字是有來頭的。因為後來跟隨康熙攻打準噶爾諸將領中,就有一個名叫“阿密達”。滿洲正白旗人。

編劇這麼編名字,估計又設計了某種狗血劇情,電視中的阿密達無所作為,看來編劇後來放棄了。

要領略真實噶爾丹蠻不講理的肥胖形象,還非得去看哈薩克斯坦的電影《遊牧戰神》。當然,他無論多麼蠻橫,還是被哈薩克斯坦英雄打得落荒而逃。

可以這麼說,無論形象有多麼失真,電影裡的噶爾丹總好過到處討要媳婦的多情而無能的電視劇噶爾丹。


神州袖手人

古時候,對於女人的價值取向和德行操守有起碼的規定,即“三從四德”。其中,“三從”中明確寫道:“未嫁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孩童時,女人應當聽從父親的話;嫁人後,就應該向著老公,而不是一味的向著孃家。“三從四德”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簡單點就是誰養活你,你就必須聽誰的。

而藍琪兒,雖然以前身為清朝的格格,但是遠嫁蒙古,就是蒙古人的王妃了,而不是大清的格格,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即使蒙古最後被打敗,葛爾丹被殺,可是藍琪兒依然堅定扶持兒子繼承汗位,企圖重整準格爾汗國的雄風,原因正出於此。可見藍琪兒並不糊塗,她明白失去夫婿、兒子、蒙古支持的自己,即使回到大清也不會被人待見,大樹失去了根脈,只能在風中飄零。

撇開這些世俗權勢,藍琪兒自身也是深深愛著葛爾丹,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少女時的藍琪兒,曾經喜歡過書生李光地,那是她情竇初開的樣子。可是陰差陽錯,李光地為了協助姚啟聖收復臺灣遠在福建,留在京城的藍琪兒卻被葛爾丹看中。為了籠絡準格爾,爭取戰鬥準備,康熙只能忍痛割愛將藍琪兒遠嫁外蒙古。但是,葛爾丹也是一位英雄,一身的武藝加上恢弘氣勢,很快就征服了藍琪兒的少女心。後來二人還有了愛情的結晶,日久天長,藍琪兒並不懷念當格格的樣子,而是心甘情願的做了汗國的王妃。

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為什麼藍琪兒會愛上“仇人”,認為她沒有堅守。在當時的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沒得選的,正如她遠嫁外蒙古。當然,一個不能保護女人的地方,還有誰會把它當做家鄉來懷念呢?與其每天哀怨嘆惋,接受一個愛你、珍惜你、對你好的英雄,不是更好嗎?但其實這也沒什麼,孝莊皇后就來自蒙古科爾沁,也不是為了大清鞠躬盡瘁麼。委身於多爾袞,扶持兩代小皇帝,平衡朝廷各方勢力,誰讓皇太極突然暴斃,留下一對可憐的孤兒寡母呢。最後說一句,不要要求別人做的太多,誰也不容易。


輝說BOOK

我這回答沒有攻擊女性的意思,只是闡明情況,大家不要誤會。

歷史上所有出嫁別國的女性,最後如果成為首領而與自己母國發生衝突時,這些女性都是站在自己夫家國度的。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娶楚國女子羋氏為妻,封為羋八子,後來惠文王去世,羋八子的兒子贏稷成為秦昭王,羋氏也成為了著名的宣太后。宣太后執政時期,秦國大將白起領兵攻打楚國,攻破楚國都城,為了扯底打擊楚國人,白起想放火焚燒楚國王陵,但是擔心會觸怒太后,於是就準備上書闡明,結果宣太后先派人過來,讓白起放手幹,不用管其他的.......要知道,作為羋氏的姓,這些王陵裡搞不好都有宣太后的祖先,自家的祖墳說燒就燒了,眼睛都不帶眨的。

18世紀,德國公主索菲亞嫁給俄國沙皇彼得三世,在後者去世後登基成為女沙皇,史稱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期間東征西討,打波蘭,打奧斯曼,打北方......一度讓沙俄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臨死前她說,要是讓我活到200歲,我要建立一個六個首都的帝國,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維也納、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看見沒,她的孃家德國首都柏林赫然在她的征服計劃之中。

民間有個笑話,說是一女嫁入夫家,洞房前看到一隻老鼠在啃食夫家糧倉,羞澀的笑了一下說:“看,老鼠在吃你家糧呢。”洞房完畢,第二天早上,看見老鼠還在,女子大怒,提著掃帚去打老鼠,大罵:“腌臢老鼠,敢偷吃我家糧”。這與上面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