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3-6歲孩子的這個實驗表明:要養出有教養的孩子,父母要做到6點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外處處顯示教養,有的孩子卻無禮、愛打人、攻擊人?那是因為家庭父母給孩子的教育不一樣。

早在50年前,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

有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參加實驗,年齡3-6歲,平均年齡不到4歲半。

大體上,班杜拉的實驗是將孩子們置於兩組不同的成人模特當中。一組模特有攻擊行為,另一組是非攻擊性的模特。在觀察了成人的行為之後,再讓孩子們進入一個沒有模特的房間,這間房子裡有幾樣“攻擊性”玩具,包括錘子、標槍,。房間裡也有其他非攻擊性玩具,包括蠟筆、紙張、洋娃娃、塑料動物和卡車模型等。

結果發現,觀察暴力行為組的孩子們傾向於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暴力行為;未觀察暴力行為的那組孩子們(無論性別)比其他孩子的攻擊行為表現更弱。

班杜拉實驗的重要啟示:育兒先育己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無疑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給3-6歲孩子的這個實驗表明:要養出有教養的孩子,父母要做到6點

父母要想養出一個沒有攻擊性,有教養的孩子,請做好這六點:

1.我們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父母”角色

父母跟孩子是獨立的兩個人,所以請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權威;父母對孩子肩負有天然的責任、義務,所以請保持自己角色的成長,不要放棄了自己“教養”的責任。生而不養,非父母。

2.有話好好說,提前說

你可以不懂任何溝通技巧。但請別總是大呼小叫、動不動就厲聲批評,再或者每每溺愛到完全對孩子的不合規行為不表態、不吭氣,這都不對。

如果你對孩子有期望,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為父母更能接受,哪些不行。不要等孩子違背了你的意願,上來就給以武斷的批評,這往往會讓孩子找不到北。

給孩子立規矩也是,提前告訴孩子,並跟孩子約定好。孩子有問題行為,也請溫和堅定地堅持你的規矩,而非失控式的批評打罵。

給3-6歲孩子的這個實驗表明:要養出有教養的孩子,父母要做到6點

3.先聽孩子說,我們再說。不嘮叨。

遇到任何事,先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問問他們如何想。客觀給出你的想法。最後的決定請孩子自己做。不要總強迫孩子必須要聽自己的。這往往沒用,你知道的。分清楚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吃飯、睡覺、寫作業、玩什麼玩具、上哪個培訓班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大人都需要留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另外,沒人喜歡聽嘮叨。孩子們尤其如此。

給3-6歲孩子的這個實驗表明:要養出有教養的孩子,父母要做到6點

4.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孩子一直在觀察你。

若你希望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你先學會快樂。若你自己就不愛讀書,或者不怎麼讀書,別批評孩子不讀書。

5.享受任何一次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若有一天,你的孩子再也不來麻煩你,那說明你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了。那些親密的日子真的沒幾年。更為重要的是,那短暫的幾年,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你愛孩子的話,請把最寶貴的東西——你的時間給他們吧。

6.父母也是真實世界裡頭的普通人,不是超人。

我們都是普通父母,也許大部分都只是在及格線以上。但這有什麼要緊呢。不完美同時也意味著鮮活,有持續變好的機會。恰是那種充滿希望的、持續前進的過程才最美。

所以,不要苛求自己,不要隨隨便便就內疚,並因此變得對孩子忽冷忽熱,一會兒失控一會兒又過度補償。這樣不僅補償不了,還會給孩子帶去傷害。

要知道,作為父母你可以發脾氣,可以出現錯誤,也可以在出了錯誤後跟孩子道歉。總之,事情的關鍵在於,意識到問題後,我們要有轉變。

本文內容來自《陪孩子走過關鍵6年》,特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