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機構好日子到頭了?

第三方支付机构好日子到头了?

中國人民銀行6月29日發佈通知,自今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這是中國國務院部署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央行首次對支付機構100%集中交存備付金提出明確的時間表。

目前交存比例為50%。提高備付金的交存比例,代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被回籠到央行裡,全面監管支付機構資金風險,也是央行明確監控支付機構風險的最新動作。不過,央行也對部分情況採取彈性作法。

央行網站刊登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指出,為滿足支付機構特定業務需求,支付機構可以在備付金銀行持有相關業務專用賬戶。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支付機構,可以持有一個跨境人民幣備付金賬戶,辦理業務過程中,應遵守人民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有關規定。提供基金銷售支付服務的支付機構,可以持有一個基金銷售結算專用賬戶,辦理業務過程中,應遵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規定。

通知要求,支付機構應在2019年1月14日前,在法人所在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開立“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並於開戶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將原委託備付金存管銀行開立的“備付金交存專戶”銷戶。

所謂的支付準備金,即消費者日常在網上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支付的貨款,在收到貨並且做出確認之前,一直存放在支付機構賬戶上的這筆錢,就是所謂的“客戶備付金”。因為第三方支付的特殊性,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會產生時間差,其間會形成巨大的資金沉澱,這部分資金在銀行賬戶裡產生的利息收入,佔支付機構總收入的11%。

去年央行首次宣佈啟動支付準備金措施,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今年調至50%左右,央行表示,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且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支付機構違規佔用客戶備付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或其他高風險投資,同時變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組織的跨行清算職能,已造成金融監管隱憂。

第三方支付机构好日子到头了?

第三方支付機構躺賺的好日子到頭了

財新網報道,這也代表支付機構以往依賴沉澱的客戶備付金,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徹底終結,也結束了監管套利的野蠻生長時代。

央行新規意味著消費者以後在網上購物,買家付出去的錢都將統一存在中國央行指定的帳戶,由央行幫忙看著,支付機構不得挪用、佔用,更不準偷偷吃利息;過去靠備付金利息過日子的支付機構,得“另謀生路”了。

搜狐財經、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近年來客戶備付金規模快速增長、存放分散,風險事件頻發,不少機構違規挪用,甚至為了提高備付金的收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參與過橋貸款,甚至投資高風險證券類專案等。

此前,包括西安銀信商通電子支付、長沙商聯電子商務等公司,因擅自挪用客戶備付金,造成備付金缺口等重大違規事件,於2017年7月被吊銷支付牌照;甚至有支付機構成為洗錢等犯罪活動的通道,迫使央行加強監管。

第三方支付机构好日子到头了?

防洗錢,第三方支付接入網聯

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8月下發通知,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透過網聯平臺處理。分析稱,此舉旨在防洗錢,並讓央行獲得更多金融大數據。

2017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印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

新政上路後,付款流程發生了鉅變,支付寶上用銀行卡付款消費後,交易類型變成了“網聯協議支付”。未來第三方支付將由網聯作為管理平臺,處理付款與支付請求,而非像過去由行動支付機構直連銀行。

分析認為,先前的“直連模式”使中國央行看不到第三方支付的完整資金轉移鏈條,在網聯介入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每筆轉賬交易,都將被中國央行看清楚,此舉有利監控洗錢、行賄、逃漏稅等行為。

此外,中國央行設立網聯,等於在支付寶和用戶間放了一個數據引流器,所有的支付清算數據,最終都透過網聯彙整到中國央行,形同讓官方獲得更多的金融大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