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正直,謹慎順從、脾氣很好的「濫好人」不要學

人要正直,謹慎順從、脾氣很好的“濫好人”不要學

現在的人見到謹慎、非常唯命是從、恭順的人,覺得這個人脾氣很好,很有修養,都把他當善人看,都覺得要效法他。“聖人則寧取狂狷。”聖人覺得什麼樣的人才好呢?狂狷之人。狂者是什麼呢?有志氣,進取,該做的事哪怕身邊的人都反對他、誤解他,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但是客客氣氣的人,就不敢做了。謹慎,怕人家批評他的人,不敢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勇氣承擔,這是狂狷之士。

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安分守己,很有原則,不隨波逐流,不隨順世間錯誤的風氣。濫好人有時候就會隨流,濫好人其實也算是“謹願之士”。我分析這個“謹願之士”好像分析比較長的時間,因為我以前就是這種人,比較清楚這個狀況,所以講出來懺悔。人應該要正直,不要學傳統文化學到一個表象,好像看起來很有修養,看起來都不發脾氣,跟人家都柔聲細語。人學個“好”字,結果死在這個“好”上面,為什麼?人求一個好,其實已經有名利心了,已經很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了,這就已經被名利心給障礙住了。

當然,我現在比較敢講。不過假如我有講得讓你們很痛苦、難受的,拜託告訴我一下,我會向你懺悔。我不能從“不及”一下子又太“過”,不行。

“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一般世俗的人沒有辦法看得這麼圓融,這麼深,他就覺得這個人都沒發過脾氣,這個人很好。“而必以為德之賊。”他沒有一種道義,沒有一種去樹立是非善惡的勇氣,無形當中讓社會風氣墮落,所以孔子認其為道德的賊,無形當中把道德給偷走了,給敗壞了。“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一般世俗人判斷善惡,有時候跟聖人是相反的。一般看表面的多,看眼前的多,聖人看的是整個社會的風氣。“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從這個角度來判斷,種種事理的取捨都有違背真理的可能。“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天地的這些真理、禍福,“皆與聖人同是非”,跟聖人是一樣的,“而不與世俗同取捨。”不會隨著風氣而改變。真理是不會因時空而改變的。“凡欲積善,決不可徇(xùn)耳目”,所以,人要積德行善,絕對不能順著世俗的眼光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