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外國人爲什麼喜歡到中國打侵權訴訟?

隨著美國對華34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日期臨近,中美建交以來這一規模最大、殺傷力最嚴重的貿易戰即將打響。白宮發動這場中美貿易戰,理由之一是所謂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果真如此嗎?

中國最高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宋曉明今年4月透露,中國受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確實逐年上升,“北京知識產權法院30%涉外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雙方當事人都是外國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願意到中國來打官司,特別是一些涉及標準、專利的糾紛案件。”

當然,越來越多的外企選擇在華髮起知識產權訴訟,也反映出他們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認可和信任。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先後制訂頒佈了《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對知識產權立法進行了一系列修訂與更新。如中國新修訂的《商標法》增加了懲罰性賠償條款;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強化了對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目前正在加快《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修訂。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加入了全球幾乎所有主要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構建起包括著作權、商標、專利、商業秘密、地理標誌、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司法解釋在內的多層次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網。

與此同時,中國對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在上世紀90年代,最高法院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庭,專門監督、審理全國各地知識產權上訴案件。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截至2017年6月,這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知識產權案件4.6萬件,審結3.3萬件。到今年3月,南京、蘇州、武漢、成都、合肥等15個城市法院專門設立知識產權審判機構。為完善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中國政府今年還決定重組國家知識產權局。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透露,從2001年起,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費年均增長17%,2017年達到286億美元。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認為,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知識產權付費國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則宣佈,2017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受理量達5.1萬件,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這一數字有助於人們理解為什麼習近平要求外國政府也要加強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至此,人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美國政府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由挑起對華貿易戰,真實目的是要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對這場即將到來的貿易戰,中國不想打,但也不怕打,必將以牙還牙給予堅決反擊,即使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中國仍將繼續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並且絕不會放棄自己在高科技領域的追求。

(國際銳評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