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無言吐芬芳——追記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李芳

核心提示|在信陽市南灣湖邊,有一條通往大山深處的崎嶇山路,溮河區董家河鎮鄉村女教師李芳,來來回回走了29年。

仲夏時節,寂靜的山路旁,格桑花開得正豔。就在6月11日那個讓人揪心的傍晚,李芳用生命完成了人生最後一課,她像山花一樣輕輕凋零,化作春泥,融入這蜿蜒的山道,融入這怒放的山花叢中。

大山垂淚,向英雄女兒作別;南湖嗚咽,追訴不朽芳華……

生死關頭她用生命兌現誓言

2018年6月11日17時45分,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門口,二年級語文老師李芳如往常一樣,隨隊護送學生出校門自西向東離校。

17時50分許,當她帶領學生走到學校東邊的一個十字路口時,一輛裝滿西瓜的三輪摩托車闖紅燈向前一隊學生急衝而來,毫無剎車跡象。

“快點!快點!車來了!”危急關頭,李芳一邊大聲呼喊讓前隊的學生避讓,一邊以最快的速度衝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就在她奮力推開學生的一剎那,三輪摩托車撞上了她,把她撞飛十多米遠……

這是李芳老師用生命定格的最後影像。

現場目擊學生曹佳星說:“那輛車從左邊很快開過來,李老師看見前一隊同學還沒走完,跑過去把同學們推開,自己被撞了。”

噩耗傳來,全市震驚,全省震驚,舉國震驚!信陽鄉村女教師李芳的名字像扔進互聯網裡的一顆能量無比的炸彈,“爆屏”多時。信陽市委書記、市長第一時間作出批示;河南省委書記、省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副省長等領導得知情況後立即批示;教育部部長、副部長親自過問,並派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奔赴信陽慰問家屬,要求全國教育系統迅速開展向李芳同志學習的活動。

當天,信陽市委副書記劉國棟的激情詩行寫出了大家的心聲:此刻/我有一個心願/讓“老師”/成為世上/最令人心動的名詞/讓教師/成為人間/最令人尊敬的職業/此刻/我甚至/還有一個心願/在死神與學生之間/不再讓我們可愛的老師/用自己的身軀/做出選擇/而是/在死神與師生之間/讓正義的我們/用鐵肩/選——擇!

信陽市教育局局長蘇錫凌說:“在學生面臨危險的生死關頭,李芳沒有絲毫猶豫,毅然衝上前去,表現的是一名師者的擔當和共產黨員的英勇氣概。”

20年前,李芳在黨旗前舉起右手,莊嚴宣誓。20年後,她用生命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誠如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信陽市委書記喬新江在頒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儀式上所說:李芳同志以臨危不懼的大無畏精神和犧牲自我的黨性抉擇,兌現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

紮根鄉村她用堅守詮釋忠誠

翻開李芳的檔案,參加工作後的22項榮譽,全都是在2010年之前獲得的。“這並不能說這8年來她的工作成績不優秀,而是因為這些年學校每次要給她榮譽時,都被她堅決推辭。”綠之風希望小學校長王斌回憶說,“‘農村教育需要年輕人,他們比我更需要激勵。’是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李芳家住信陽市市區,每週一來學校、週五回家時,她的車裡總會捎上幾個同事。就在事發前,有位學生摔倒受傷,她還在熱心地幫助同事化解家長與老師間的矛盾。

羅銀森介紹,出事那天中午,李芳還在和他商量怎樣讓孩子們過個有意義的暑假。下午放學時,李芳在教室門口準備組織學生們離校,還朝他揮了揮手,想不到這竟是最後的訣別。

“李芳老師讓我明白,什麼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什麼是忠誠堅守、無怨無悔。”眼含熱淚,羅銀森堅定表示,“我一定要像她一樣,為黨的教育事業奮鬥終身!”

心存大愛她用言行傳遞真情

6月16日上午,溮河區董家河鎮。

挽幛如練,白花似海,哀樂低迴。靈堂內,李芳熟睡般安臥在鮮花叢中,向每一個前來祭奠的人含笑作別。

“紙鶴寄哀思,師恩終難忘”“道德楷模流芳千古,精神不死風範永存”……靈堂外是一條條飽含深情的橫幅,一雙雙含淚的眼睛。

教育部、河南省、信陽市的許多領導來了,從北京、河北、安徽、廣東等全國各地趕回的學生來了,信陽師範學校的學弟學妹們來了,還有聞訊趕來的同事朋友、父老鄉親、各界群眾,4000多人把靈堂周圍擠得嚴嚴實實,送別的隊伍蜿蜒數公里。

前來為李芳老師送行的曹若男回憶說:“1996年,我上一年級就是李老師教我。1998年我父親去世時,我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是李老師天天開導我,有時間就陪我,讓我走出陰影。以後每年過年,我們幾個女孩子都去給她拜年,在她家就跟在自己家一樣,她會為我們準備很多好吃的。”

在學生眼裡,她是一位好老師;在同事眼裡,她是一位好朋友;在家人眼裡,她是一位好媽媽、好妻子。“特別愛笑”“與人為善”“愛生如子”,一直是她留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李芳殉職以後,班裡孩子們都依戀地說:“希望能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李老師,來給我們上課。”

6月5日,是李芳49歲生日。女兒在自己的朋友圈裡曬了一張她特意為媽媽製作的生日卡片“最美的媽媽”。媽媽走後,女兒在卡片的下面寫道:“別孤單,別害怕,你在我的心裡,我永遠陪著你,媽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芳老師走了,她的精神已化作豐碑,隱入青山;凝作雨露,匯入江河。她生命的芳華,如同爛漫的山花,在大別長淮之間,在老區人民心中,永吐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