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2012年以來,石嘴山市平羅縣先後承擔了國家級和相關部委的16項農村改革試點任務,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在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上打基礎、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上下功夫、在促進農民多元增收上找路子,有效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持續釋放改革紅利,逐步形成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平羅經驗”。

01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穩民心賦權能

牛世寶是2015年由固原市西吉縣搬遷至平羅縣通伏鄉永華村的插花安置移民,家中六口人,4個孩子均在上學。搬遷過來後,在家鄉就有養殖技術的牛世寶建造了牛棚併購買了2頭牛進行飼養。雖然想擴大養殖規模,但資金緊缺難以實施。幫扶單位平羅縣農改中心瞭解到此情況後,向他詳細介紹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相關政策,鼓勵牛世寶通過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方式擴大養殖規模,並聯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改中心為牛世寶現場辦理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宅基地證捆綁抵押貸款4萬元。貸款後,牛世寶擴大養殖規模,現養羊7只、牛5頭,並獲得2017年“脫貧致富能手”稱號。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像牛世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抵押貸款的農民該縣有2萬多戶,當地通過產業扶貧,激發貧困人口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使貧困戶真正脫貧致富。

自2012年起,平羅縣制定出臺了《農村集體荒地管理暫行辦法》《平羅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實施方案》《平羅縣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施方案》等制度,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還創新性地為農戶和經營主體頒發了集體荒地承包經營權、設施農業用地使用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動產權等權證,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已擴大至10項,並賦予流轉、抵押、退出轉讓、入股等權能,保障了農民和農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在此基礎上,當地不斷完善機制,持續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截至目前,平羅縣共有10家金融機構與政府合作辦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累計辦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2.08萬筆10.96億元,為農戶辦理產權抵押貸款2.07萬筆9.45億元,為經營大戶辦理產權抵押貸款168筆1.51億元,共節約利息2700多萬元。通過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激活了農村產權這一“沉睡的資源”,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02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新型經營主體方陣,並呈現“四位一體”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對於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現代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專業大戶和合作社的抱團發展,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載體和帶動成員對接市場的中堅力量。

寧夏寧新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平羅縣寶豐鎮新渠村三隊,李寧是該合作社法人,合作社主要從事奶牛養殖、鮮奶銷售及飼草種植、飼草料加工等。前期建設花光了他所有積蓄,為擴大養殖規模,2016年,李寧在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申請辦理了設施農業用地使用證,兩年來辦理抵押貸款208萬元,陸續購進優良品種奶牛,並與寧夏夏進乳業有限公司簽訂長期鮮奶銷售合同,實行“公司+養殖戶+定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統一收購、統一保鮮、奶品統一出售的方式,制定最低收購保護價,以提高農戶及公司鮮奶的銷售和穩定的經濟效益。合作社現存奶牛568頭,成母牛450頭,育成幼畜118頭,年產鮮奶259噸,年實現銷售收入達650.39萬元。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這是平羅縣藉助農村改革春風,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鄉村振興增添活力的一個縮影。平羅縣通過繳納風險保證金,提高新准入經營主體的門檻,真正把有資金實力、有投資潛力、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企業引入。同時,加大培育力度,對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經營主體,在資金、政策、用地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並開展評星定級工作,兌現獎補政策,促其不斷髮展壯大。

目前,平羅縣共培育各類經營主體948家,其中:種植業371家,養殖業244家,加工業127家,流通業162家,社會化服務主體44家,被評為星級經營主體的有56家。創新性地為經營主體流轉經營權證118本,設施農業用地使用證76本。為經營主體累計發放貸款1.48億元,設施農業用地抵押貸款47筆5892萬元,解決了“三農”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

03 以地以權養老為老人增福祉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讓農民手中的土地發揮效益,讓農村留守老人老有所養,是農村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為化解這一普遍性問題,2014年,平羅縣靈沙鄉、頭閘鎮結合農村改革,將閒置學校改造成養老院,探索嘗試“以地養老、以權養老”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平羅縣探索農民自願退出農村產權集中供養機制,老年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交由村集體收儲調整後統一流轉經營獲取收益,宅基地使用權自願有償退出獲取補償費,來置換養老院養老服務。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2017年,平羅縣又在全縣推行“以地養老、以權養老”模式,探索通過“市場投入+政府補助+個人承擔”等方式,鼓勵每個鄉鎮建立1至2個“以地養老、以權養老”試點,為農村老人搭建以退出農村產權就近置換養老服務的平臺。

截至目前,平羅縣勝利村養老院已入住老人78名,其中退出土地產權6人,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69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2人,“五保戶”11人。邵家橋村養老院已入住80人,其中接收“五保”老人35人,自發流轉土地入住農村老人20人。此項模式盤活了農村閒置學校資源,既解決了農村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又使退出耕地重新進行調整,實現農村老年人有權屬、有依靠。

盤點深化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的“平羅經驗”

多年來,平羅縣在農村綜合改革中亮點紛呈,在全國率先完成了農村各類產權確權、率先開展了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率先探索了農村產權自願有償退出轉讓機制等多項創新做法,圍繞“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如何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多元增收”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走出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康莊大道。

製作:平羅縣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