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爲什麼傳位於兄弟,而不是兒子?

成祥e談

趙匡胤駕崩後,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為了避宋太祖的名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為趙炅,38歲即位。

古代帝位大多是父子相傳,為什麼宋太祖和太宗採用的是兄終弟及的方式?至今這也是一個沒有確切答案的謎,只有兩個無法證實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是“燭影斧聲”。趙匡胤駕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見趙光義進宮,然後屏退左右,哥倆單獨喝起了酒。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趙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乎在躲避什麼,又見趙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還傳出趙匡胤的喊聲“你好自為之,好自為之”。趙光義深夜告辭回家,凌晨時分,趙匡胤就死了。趙光義似乎早有預料,帶人趕在趙匡胤的兒子之前來到宮中。皇后情知不妙,只能默許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究竟當晚哥倆之間發生了什麼,誰都不知道,有人說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個傳說是“金匱之盟”。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之前,召見趙匡胤,並讓宰相趙普記錄遺言。杜太后向趙匡胤交代:兒子,你之所以能當皇帝,無非是當時周恭帝年幼好欺負,所以咱們老趙家要接受這個教訓,少年天子好聽不好做,將來你的皇位要傳給弟弟光義,光義之後,再傳給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後你的兒子德方也長大了,這皇位就由他繼承。這份遺言被記錄下來,藏在櫃子裡面,就是所謂“金匱之盟”。這個傳說宋史確實有記載,但有人認為不過是趙光義和趙普聯手編造加塞進去的,給趙光義繼位找個堂皇的理由而已。

這兩個傳說連在一起看,讓人對趙光義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塗,但是下面幾個事實,或許能說明趙光義真的是一個狠角色。

趙匡胤一共四個兒子,老大老三死得早,老二趙德昭29歲的時候自盡而死,老四趙德芳23歲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暴斃。此外,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被傳陰謀造反,貶到房州,38歲鬱鬱而終。按著“金匱之盟”的約定,本來有資格再繼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個不剩,這巧合也實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儘管趙光義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備受質疑,但他在治國上倒是很好地繼承了趙匡胤的治國理念和措施,並且繼續深化。比如,趙光義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他登基之後第一次科舉就比趙匡胤時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數還多兩倍,為宋朝之後的社會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21年之後,59歲的趙光義駕崩。宋朝的開創局面結束了,守成時代到來了。


麻辣一加一

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任命他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柴榮死後,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不久,趙匡胤領軍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

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

當初趙匡胤打算將皇位傳給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親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經問過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歸心歸德”。

太后搖頭說道:後周“主上幼小,難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擔心趙匡胤百年之後,即位的太子年紀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轍,所以力勸匡胤傳位於自己的弟弟光義。於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沒有形成文件。

說實話,老太后的主意,和漢朝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轍,竇太后想讓景帝死後,把皇位讓給他的弟弟劉武,真要那樣做,漢武大帝劉徹就不能橫空出世了。

其實,老太后讓趙匡胤把皇位讓給弟弟趙光義,這裡面有許多弊端,假如趙光義稱帝后,他死後,皇位是傳給趙匡胤的兒子接班,還是讓自己的兒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坐實了弟弟趙光義接班這個事實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個風雪夜,哥哥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在宮裡喝酒,喝到了後半夜,奴僕在窗外隱隱約約看到兩個人影在晃動,但聽到趙匡胤大聲說到:“好做,好做”,緊接著蠟燭搖動,有大斧落地的聲音。過了不久,聽到了皇帝的鼾聲。

誰知道,次日一早,趙匡胤駕崩了。這時候,皇權出現了真空。

原來老太后讓趙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慮到趙匡胤的兒子還小,怕別人奪了權。

在趙匡胤突然離世時,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成年人了,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按說接替趙匡胤的皇位完全沒有問題。但皇帝之位還是被他們的叔叔趙光義奪了。

為什麼我說是奪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繼承呢?



當趙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後,讓太監去叫兒子快點過來,但太監卻說晉王趙光義來了。

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從叔嫂對話中,可以看到,趙光義是有備而來的,宋皇后是聰明人,她覺察到了,太監和晉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見大勢已去,才說出祈求的話來。

綜上所述,趙匡胤原來是想遵照母親的話,讓弟弟趙光義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於是出現了風雪夜的“燭影斧聲”。從陰謀論來推測,那一夜弟弟殺了哥哥趙匡胤,從而也就奪了侄子趙德昭的皇位了。當然趙匡胤也就無從談起把皇位傳給兒子了。



秉燭讀春秋

趙大很鬱悶,因為他根本沒有參與繼承人的選擇,突然就掛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趙匡義的皇位,是奪來!而趙匡胤絕非自然死亡

兄終弟及這種選擇,在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根本是不存在的。除非兒子年幼,國家根基不穩,比如趙大的老上級柴榮。但趙匡胤死的時候大兒子都好三十了!

再說了,作為武林宗師、太祖長拳的創始人,一向身體倍兒棒的趙大,怎麼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他只是和弟弟喝了個小酒而已啊,等會兒

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是一場致命的酒局!


兄終弟及的佐證,廣泛見證於宋史之中,卻給人此地無銀之嫌

都知道趙大的飛黃騰達之地,是在陳橋。而這場堪稱是超級大片的兵變,主導者卻是趙匡義?歷史記載,在這場悄無聲息的政變中,身為男主角的趙大,只是一個勁兒的睡覺,一切的安排都是由弟弟來完成


這本來無可爭議,畢竟本人不方便出現,要低調一點。但問題來了,在黃袍加身全戲殺青後,準備策馬奔騰直取開封的趙匡胤卻被趙匡義攔了下來。意思很簡單,當弟弟的叮囑哥哥一定不要犯郭威當年的錯誤啊!(這是個典故,郭威當年承諾部下如果攻取都城即可燒殺擄掠,導致生靈塗炭,此事也成為他身上唯一的汙點)趙大一拍腦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感謝了弟弟的教導後,才上了路。

話說,這是不是有點,太...演過了。雖說趙二即位後多次修改太祖實錄,但結果竟然是這樣的,是不是給自己貼金貼過分了啊,要知道那會兒他就是個21歲的小屁孩兒啊!

除此以外,趙大曾在公共場合表示,自己長得比較土、趙二就長得很帥氣,走路也比較霸道。我想,作為一個皇帝,可能會有如此行徑嗎?而且還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

斧聲燭影的記載,彷彿在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

話說,趙匡胤死前曾經組織了一個酒局,人數不多,只有倆;其中一個就是他弟弟趙匡義。話說這老趙閒來無事想喝點小酒無可厚非,但只有這倆人就比較無趣了吧!好歹搞點娛樂活動,看個跳舞啥的,但事實上這場酒局只有他兩個

而喝酒的過程也充滿了神秘色彩。斧聲燭影的記載就發生在這個酒局。兄弟二人喝酒過程中,蠟燭的影子數次出現了飄忽不定,簡單來說,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除非一個人非常著急的離席,由於風的原因才會出現燭影

作為皇帝,應該不會有這種動作,因為離席的原因只能是跪拜,而趙匡義的頻繁離席並且是十分著急的情況,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他在謝恩,要麼就是在請罪

再說說斧聲,喝高了的趙大,曾在酒後手執斧鉞跑到宮門口,好一個戳地,口中還唸唸有詞。隨後他返回了宮中,並結束了這場酒局,幾個時辰後,趙匡胤暴斃而亡

我想,應該是趙大發現了弟弟的不臣之心,藉此酒局除了攤牌還準備殺掉他!只是這個弟弟的悔改之心讓他又不忍心下手,因此只能以斧擲地,並饒恕了他

而對於趙二來說,心裡也應該有所準備,所以才會出現後來的一幕!

金匱之盟就像是一場夢,是趙二做的最香甜的夢

據記載,趙二在趙大那裡喝酒的時候,有一名太醫在他家門口徹夜守候直到趙二歸來,那可是寒冷徹骨的冬天啊!如此行徑,不得不令人生疑,是否早有準備的趙二,袖中藏的某些無色無味的藥水,就是這名太醫所為

其後太祖駕崩,皇后喚來心腹太監急召太子卻等來了趙二,也進一步佐證了這個所謂的叔叔,實則早有狼子野心!

五年之後,金匱之盟的出現,讓宋太宗“如釋重負”,多次修改太祖實錄的太宗,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因為這份金匱之盟,是由太后所留,是佐證太宗之位名正言順的最重要的砝碼!

這份盟約的內容很簡答,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太后教育,為何五代十國更迭頻繁,都是因為先皇駕崩後太子年幼,因此被篡國!我們老趙家不能重蹈覆轍,所以你掛了以後皇位應該傳給你弟弟!趙大一聽覺得有理,就答應了。為了讓這次談話具有合法性,太后特意搞了這麼一份文件,用以日後公示

好嘛,這麼重要的文件,為何不在太祖駕崩之時就拿出來呢?再者說了,如此機密文件,竟然在已經失勢的趙普手裡,是不是有些...

不管怎麼樣,太宗欣然接受了這份遺詔,而離開權力中樞多年的趙普也得以重新拜相,互利共贏,真是個雙贏的局面啊!

趙大或許在壯年之時考慮過兄終弟及,畢竟他深知五代十國的前車之鑑,自然不想讓大權旁落外人之手,但他始終不立太子卻也表明了他是在觀望,沒有人願意將到手的榮華富貴拱手讓人,哪怕是親兄弟

雖然太祖並非長壽,但他暴斃之時兒子已然長大,再加上杯酒釋兵權和政治上的改革,已經改變了以往藩鎮割據的局面,縱使有人叛亂,弟弟趙匡義手握大權,如能好好輔佐新帝,趙家江山豈不是穩穩當當?

可惜,趙匡義卻不這麼想,在他眼中哥哥可以當皇帝,自己為何不能呢?所以在那個夜黑風高的夜晚,我們有理由相信,是趙二謀殺了趙大!



置身黑白的精彩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祖趙匡胤一共在位16年,他駕崩之時有兩個兒子在世,分別是26歲的長子趙德昭以及17歲的次子趙德芳。那麼他在位的這16年時間中為何始終沒立太子,甚至都沒給兒子封王?為什麼他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國史君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親王尹京

趙匡胤終生都沒有給親生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封王,反而是開國不久就將趙光義封為晉王並任他為開封府尹,這就是“親王尹京”。在五代時期,能夠尹京的親王,其實就是皇帝的接班人!

第二、金匱之盟

我們有理由相信金匱之盟是被趙光義篡改過的,杜太后和趙匡胤的本意應該是趙匡胤傳趙光義,再傳趙廷美,再傳趙德昭,而趙光義改成傳到他這裡為止了。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為了防止主少國疑的情況再次發生,趙匡胤的本意就是要傳給弟弟趙光義。

第三、兄弟情深

趙匡胤非常慣著他弟弟。趙光義本來是沒有什麼威望的,他的權勢全是趙匡胤給的。趙光義曾經“陰養死士”,身邊圍繞著一大批武將,趙匡胤不但不管不問,還讓他們盡心輔佐晉王。趙光義生病時,趙匡胤親自給他艾灸,並且事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趙匡胤多次表示“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生前的這些行為,確實讓人相信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

第四、拒絕內耗

趙匡胤、趙光義、趙德昭三人的年齡分別相差十二歲,而趙光義又逐漸具有了很大的權勢,他的利益網盤根錯節。如果趙匡胤真的傳位給了仁厚的趙德昭,叔侄相殘的“靖難之役”可能提前發生。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傳位給弟弟,要麼殺了弟弟然後傳位給兒子。他選擇了前者,因為他相信弟弟會感激自己的恩情,保護好自己的兒子。


國史通論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傳位問題,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弒兄”,二是“傳弟說”。

認為“弒兄說”的,是以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續湘山野錄》為依據,大意是說,976年10月20日晚上,宋太祖到湖邊觀看天象,開始天氣晴朗,突然狂風大作,下起雪雹來,宋太祖心中不快,召來弟弟趙光義,在宮中飲酒,後來,宋太祖瞪著兩眼,似乎有話要說,於是,宦官、宮女盡行迴避。

後來,守候在外面宦官、宮女遠遠看見屏風後面,燭光搖曳,人影散亂,趙光義時時起身離席,好像喝醉了。時至三更,猛然間聽到後面傳來斧聲,好像是宋太祖在用斧砍雪,一邊砍著,一邊高聲說:“好做!好做!”後來就睡了。趙光義也睡在裡面,時近五更,趙光義突然大聲向外而的人喊:“皇帝死了。”第二日,趙光義便接受遺詔,繼承了皇位。持此說者,認為宋太祖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趙光義當晚又留宿禁中,隨後繼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關於傳弟說,《宋史》和野史記載頗多。大意是說,趙匡胤即位之後,其母杜太后經常參與政事。杜太后臨終時,曾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交待遺言,自己說,由宰相趙普記錄並見證,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由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寫好後,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傳弟說的證據:“金匱之盟”。

從這個記載來看,“金匱之盟”應該可信,倒不一定是杜太后偏愛兒子,而是出於大局和安危的考慮。趙匡胤於976年冬去世,這一年,趙光義38歲,而趙匡胤在世兒子中年齡最大的趙德昭26歲,加上,趙匡胤無論是發動陳橋兵變還是後來黃袍加身,費心出力最多、功勞最大的,就是這個弟弟趙光義,傳位於弟,有利於朝局的穩定。倘若傳位於子,在趙光義聲望和功勞都如日中天的時候,那些功臣悍將都還在世,他們既是皇帝的心腹,也是趙光義的心腹,所以,趙匡胤那年輕的兒子一旦繼位,能不能坐穩帝位,還是一個很難說準的問題。

從遵循母意這個孝的角度而言,從順應時勢大局而言,傳位於弟比傳位於子,當然平穩得多。所以,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是明智之舉,何況歷代傳位於弟的政權更替的例子,也是並不少見的。只是,趙匡胤唯一沒考慮到的,是這個弟弟當了皇帝后,會費盡心機剪除自己的兒子們,致使他們相繼早逝,抑鬱而終,這可能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帝國的臉譜

宋太祖為什麼選擇傳弟而不傳子?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千古謎題。而從正史的角度來看,宋太祖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終結五代以來的亂政傳統,讓老趙家的江山長治久安。

五代以來,皇族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殺得血流滿地的例子到處都是。唐太宗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殺死兄長李建成,逼著老爹李淵讓位的行徑也不可抹去。之前我們認為李建成就是個膿包角色,但是隨著眾多歷史資料的普及,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可觀的太子建成形象。李建成也並非不是合格繼承人,而李世民殺兄奪位,雖然後來的歷史證明他是個有道明君,但如果他是個荒淫殘暴的主呢?而宋朝的江山就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裡得到的,如果後周世宗柴榮在世,以柴榮之勇武英明,相信趙匡胤終其一生都會是個好臣子,大忠臣。

但是,周世宗的英年早逝讓一切陷入不穩定狀態中。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時只有七歲,而五代期間有太多主少國疑,幼主登基讓國家陷入動盪的歷史,為了保證大宋朝的延續,宋太祖不得不選擇更有政治手腕的人來繼承皇位。

而他的兒子們歲數並不大,在趙匡胤登基時,他的長子已經死了,次子趙德昭10歲。趙匡胤死的那一年趙德昭26歲,但是趙德昭卻並無多少歷練,趙德芳17歲,在政治經驗上就更顯不足。

除此之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之母杜太后臨死之前召集了皇族大臣開了個會,並且叫了宋太祖的重臣趙普。杜太后是個有理想的老太太,她的理想是要讓大宋王朝千秋萬代。她給的藥方是,國賴長君,社稷之福。並且當著皇族和大臣要求宋太祖死後,帝位當先傳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宋太祖滿口答應,並由趙普記錄,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再來看另一方面,宋太祖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培養,可以說,宋太祖是有意培養弟弟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壓制了自己的兒子。在太祖一朝,趙德昭已經出閣視事,但是卻沒被封王。

對弟弟則是沒的說,趙匡胤不警惕晉王抓權,甚至親自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相之前,實際上成為皇位繼承人。而趙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後想遷都洛陽,誰勸都不聽,卻被趙光義一句屁話:在德不在險。噎了回去,並最終打消了主意。

甚至晉王生病時,趙匡胤親自為他艾灸。

在宋太祖的有意扶持之下,晉王成為“天下第一能吏”,是個治理地方,同校政治的優秀政治家。並且宋太宗本人非常要求進步,在朝中也刻意結交提拔了一大堆文臣武將成為自己的私人勢力。

等到宋太祖突然駕崩,太監王繼恩自作主張去召晉王入宮也就非常好解釋了。王太監很清楚晉王的大腿比宋皇后的腰都粗,還是晉王即位自己得到的好處更多。

宋朝開國時的皇位非正常更換,帶著一層層迷案,史料多方,數不勝計,還有遼史中關於太宗“自立”的表述,這燭影斧聲的千古謎團等著後人來揭曉。


歷史風雲錄

說這件事情,我們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只有瞭解了那個時代的混亂,我們才能知道趙匡胤傳位給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五代十國綿延了50多年,政權更迭的很快,一箇中央政權沒過幾年、十幾年就會手下將領反叛或別的地方政權給滅掉,造成了五代十國中央政權在50年內連續換了五個,其他地方政權往往也因為將領的反叛從而導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讓人。

趙匡胤就是因為後周皇帝柴榮死得早,留下了沒有手段能力的孤兒寡母,才致使趙匡胤能黃袍加身成功,正是因為手下武將的強大,節度使制度的餘毒,才致使五代十國一直戰亂不息,久久不能統一。

趙匡胤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掃平十國之後,建立了一統,非常有遠見的廢除了節度使制度,用文官壓制武將來防止武將的反叛篡位,正因為這樣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滅亡,都未曾有一個武官反叛,終結了五代十國王朝短命的詛咒。


就是這樣的雄主,見識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時候是49歲,那個時候他的兒子們年紀尚小 ,根本不足以當大任,那個年代的人壽命又短,帝王武將中很少有人活過50歲的。

趙匡胤在母親的建議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趙光義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話,便由弟弟繼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兒子繼位,年齡不夠沒有足夠的手段、實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會如五代時期的歷史一般拱手讓人。

所以趙匡胤傳位自己的弟弟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合理的,但趙匡胤無法預測自己的死亡時間,如果自己的兒子長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還是要傳到自己兒子身上的,所以這只是一種口頭上的約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燭影的故事,這件事情爭議太大,所以我們假設歷史上確實有斧光燭影這件事情。

趙光義看著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長大,懂了好多東西,怕是再過幾年侄子們就可以成長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務的地步了,等到那個時候恐怕就沒有自己的事情了。

畢竟如果可以的話,誰都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兄弟只是一種基本的保障,因此趙光義做出了一個狠心的決定。

他和一個道士合謀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趙匡胤,趁趙匡胤的妻兒無法掌控朝局與軍力時,自立登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這就是無法分辨真偽的斧光燭影事件。

總結來說,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訓,趙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為皇帝繼承人,以做萬全之備,但是趙匡胤遲遲沒有留下將自己弟弟立為皇帝繼承人的書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兒子長大再將位置傳給兒子,然後就被權慾薰心、擔心會有變故的趙光義殺害、奪位了。


孤客生

傳給兄弟再正常不過了,兄終弟及最符合當時的環境,說趙匡義弒君篡的學者都是撲風捉影野史看多了。完顏阿骨打為什麼傳位給兄弟,而不是兒子?



金朝當時的情況和宋朝何其相似,金朝滅了遼朝,但是契丹的實力依舊不可小覷,為了維持剛剛建立的金朝,大金需要一位英明的皇帝,顯然弟弟吳乞買就是這個人,他的抱負和才學絲毫不遜於其兄阿骨打,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吳乞買才得以即位。和北宋趙家兄弟一樣,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弟弟拉攏了很大的勢力,太祖一死就沒人能壓制他了。金太宗簡直就是宋太宗的複製版,太相似了。所以建議那些對宋太宗繼位質疑的愛好者,先去調查一下金太宗,沒準金太宗也是弒君篡位的。



就算趙匡胤固執地將皇位傳給兒子趙德芳,那麼趙德芳面對這麼強勢的叔叔 估計會成為朱允文的樣板。



趙匡胤選的接班人是對的,不得不服宋太祖的魄力,宋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宋太宗為人所不齒的就是迫害侄子,最終他把皇位傳給兒子,相反金太宗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侄子,把金朝正統給了哥哥一系。郭青螺曾說,“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再造碧水藍天

這和一份遺囑有關係。據史書記載,趙匡胤趙匡義一母所生,親兄弟。

他們母親杜氏話說這一天就把趙匡胤和他的親信趙普叫到跟前,語重心長的說,孩兒呀,你知道自己是怎麼得的天下嗎?那是因人家孤兒寡母,你這才得了天下。咱們可不能重蹈柴氏的後轍呀。太祖說,母親大人說的對。杜後接著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兄終弟及,這樣做皇帝的永遠是年富力強的。



接下來,她就讓趙普按她的話寫了下來,並且裝在一個金盒孑裡,歷史上稱之為金匱之盟。

後來,果然哥哥就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儘管人們對這個小盒子倒底有沒有,還有哥哥怎麼就離奇的死了,弟弟怎麼得的皇位,眾說紛紜,


但無論官方還私家,當代還是後代的史書,都對這個金匱之盟持肯定態度,再沒有確鑿證據推翻它之前,我們以為它還是可信的。

好了,關於老趙傳弟不傳子的故事,就說到這裡吧,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位期間社會安定百姓樂業,受到舉國上下的擁護,在他五十歲時突然暴亡,由他弟弟趙光義接班而不是他的兒子趙德昭,由此產生了千古迷團。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的弟弟趙光義幕後活動的功勞最大,兄終及弟順情和理。宋史上說,杜太后命傳弟太宗。相傳宋太祖和杜太后閒談,杜太后問太祖當上皇帝的原因。趙匡胤說諸位將領支持,皇袍加身。杜太后說,錯了。你能當上皇帝的原因是周後主柴宗訓年幼,眾將離心你才會有機會當皇帝。趙匡胤深以為然。杜太后接著說,為了不使這種事情重演,在你百年之後傳位於光義再傳光美(延美)最後再傳給你的兒子徳昭,這樣才能保住趙家天下。於是趙匡胤寫份昭書,放在金匱中,這就是"金匱之盟"的傳說。這個故事有利於趙光義繼位的正確性,十有八九是趙光義幕後策化的。後來"金匱之盟"裡的繼承人趙光美(延美)和趙德昭非正常死亡了。趙光義把帝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宋真宗,其真實性受到普遍質疑。另一個傳說是"燭影斧聲",趙光義有殺兄奪位閒疑,似乎更接近事情原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