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爲何沒有取得漢初三傑的歷史聲望呢?


陳平在劉邦的功臣中,功勞實在不小。

且不說他後期和周勃一起,剷除諸呂,迎立漢文帝並由此開創“文景之治”的大功勞。就是在輔佐劉邦的時候,他所立下的那些功勳,也是相當了得的。他一生有“六大奇計”,建了六大功勞。我們來分析一下。

(陳平)

第一件:破敵。離間項羽范增,讓項羽最後一個謀士范增出走,楚從此走向衰落。

第二件:救主。劉邦在滎陽被圍困後,讓人假扮劉邦,聲東擊西,促劉邦突圍。

第三件:制將。韓信手握重兵要挾劉邦,讓劉邦封他為齊王,陳平及時阻止劉邦錯誤決定,封韓信為王,讓韓信從此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第四件:破敵。在楚漢劃出“楚河漢界”以後,劉邦就想罷兵,陳平讓他趕緊乘勝追擊,聯合諸侯打擊項羽,果然最終獲得天下。

第五件:制將。韓信有造反的跡象,劉邦要率軍討伐,陳平獻出妙計,讓韓信自投羅網,免了干戈。

第六件:救主。劉邦打匈奴在白登被圍後,陳平出奇計讓他賄賂匈奴單于的妃子,從而得以逃脫。

(劉邦)

六件大功勞,兩件救主,兩件破敵,兩件制將。可以說,都是劉邦最在意的東西,直接關涉全局性走勢的東西。能說陳平功勞不大嗎?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有資格進入他“世家”行列的漢初人物,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為什麼陳平卻不被稱為“漢初三傑”呢?

咱們來看“漢初三傑”這個概念是誰給命名的?劉邦命名的。劉邦說: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顯然認為陳平的功勞,不能和三人平起平坐。

那麼,為什麼劉邦會做出這樣的評價呢?

(張良)

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名額有限。劉邦顯然要在謀略、後勤、打仗三方面各選一人。不會多選一人。既然各選一人,就要把陳平和張良比較。在他看來,張良勝於陳平。原因有四點:一是張良出身比陳平高貴。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是韓王相,陳平出身於平民。二是張良的人品比陳平好。陳平有“盜嫂”、“貪金”這樣的汙點,張良以義砸秦始皇,以忠侍韓王,人品貴重。三是張良出的計謀都是戰略問題,陳平出的計謀都是戰術問題。四是張良以“道”勝,陳平以“術”勝。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劉邦做那個評價,說那個話,可不是隨便說的,他是有目的的。這張良、韓信、蕭何這三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而且志向也不小,劉邦多少有些猜忌他們。說這個話,其實是為了安撫他們。後來,張良歸隱、蕭何自汙、韓信被抓,就可以看出,劉邦其實並不放心這三個人。但他對陳平絕對放心。他說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其實就是說陳平不會造反。既然如此,他也沒有必要把陳平提到那麼高的高度來誇獎他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末起義地圖

秦末大起義中,有無數英雄出身於草莽之間,卻成為大漢帝國的奠基人,比如驪山囚徒黥布,狗屠樊噲,吹鼓手周勃等等。也有一些無以謀生之人被歷史浪潮推向權力巔峰,比如韓信和陳平。陳平是劉邦手下第二大謀士,曾經在瓦解項羽集團中起到關鍵作用,並多次救了劉邦的性命,但他除了沒入圍“漢初三傑”之外,還被評為最陰險的謀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盜嫂受金

陳平是個美男子

陳平剛剛投奔劉邦之時,周勃、灌嬰等人曾經私下對劉邦說:“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將陳平早期的汙點全都揭露出來。陳平早年曾經與兄嫂同居,但不事生產,完全靠兄長養活,後來被嫂子轟出家門,卻撞上桃花運,娶了一個曾經“剋死”五任丈夫的富家女,從此有了外出遊歷的資本。陳勝起義之後,陳平曾經追隨魏王咎,後因讒言而逃亡。又追隨項羽,因怕連坐而投奔劉邦,劉邦對他非常欣賞。而劉邦的老部下週勃、灌嬰等人卻對這個新兵非常排擠,所以才在劉邦面前說他的壞話。

自我辯解

漢高祖劉邦

陳平是通過魏無知的引薦才來到劉邦麾下的,劉邦聽了周勃等人的話之後,便責備魏無知舉薦失職,魏無知卻說:“陛下為什麼要用他的品行來衡量他的能力呢?現在楚漢相爭,如果陳平能夠輔助陛下獲勝,即便他曾經盜嫂受金,又有什麼關係?”而陳平也自我辯解說:“我是聽說大王您能夠選賢任能才前來投奔的,我之所以受賄,是因為我只身前來,沒錢就不能生活。如果您覺得我不堪任用,那我把錢退給你便是了。”劉邦聽說之後,對陳平道歉,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在劉邦面前說陳平的壞話。

離間楚國

西楚霸王項羽

劉邦曾經聯合多個諸侯國,發兵56萬攻打項羽,卻被項羽的3萬精兵殺得潰敗,並被圍於滎陽,危在旦夕。此時,陳平獻策:“楚國的人才,不過是范增、龍且、鍾離眜等人,但項羽本人多猜疑,如果您能多出點錢,用反間計,讓楚國內耗,然後再發兵,楚國必然潰敗。”於是劉邦“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不久之後,范增果然因為受項羽猜疑而憤然離去,旋即病逝;鍾離眜等大將也都因小人讒言而失去了項羽的信任,項羽集團內部出現了巨大動盪。

俘虜韓信

淮陰侯韓信

當劉邦聽人告密韓信謀反之後,問百官應該怎麼辦,大臣們多表示“亟發兵坑豎子耳”,而陳平獨言:“韓信現在不知道有人告他謀反,而且您也不可能打得過這位戰神,所以不能發兵。最好的辦法就是您出遊雲夢,大會諸侯,韓信必然親自前來迎接。到時候解決韓信,只需要一個力士就行了,何必大費周章呢?”劉邦聽從陳平計策,將韓信俘虜。

平城解圍

白登之圍遺址

漢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聯合反叛,劉邦御駕親征,卻被圍困於平城,漢軍斷食七天。在關鍵時刻,還是陳平獻密計,賄賂匈奴閼氏(即皇后),才讓劉邦得以脫身。在隨後平定陳豨、黥布叛亂中,陳平“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意思是他曾經六出奇計,六次受封,但到底出的什麼計策,沒有任何人知道。

不殺樊噲

舞陽侯樊噲

平定黥布叛亂中,劉邦受重傷,此時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鄉好友燕王盧綰造反,便讓連襟樊噲出征,樊噲剛走就有人告密,說樊噲等著陛下死了之後造反呢。劉邦聽說之後大怒,他採用陳平的計策,命陳平與周勃一起追趕樊噲,並且下令:“(陳)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但是陳平知道劉邦行將就木,而且樊噲既是劉邦故交,又是呂后的妹夫,所以此人萬萬不能殺,不如先囚禁樊噲,把他帶回京城,交給皇帝親自處理。當他帶著樊噲返回長安之時,劉邦已經駕崩了,呂后立即赦免樊噲。

投靠諸呂

呂雉劇照

劉邦死後,呂后稱制,她想扶植呂家勢力,封諸呂為王。當她詢問大臣的意見時,丞相王陵明確反對:“高祖早就說過,‘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太后一族姓呂不姓劉,所以不能封王。”呂后非常不高興,便問副丞相陳平的意思,陳平表示嚴重同意。王陵因此而責備陳平是反覆小人,但陳平卻說:“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西漢地圖

陳平在隨後誅殺諸呂,擁立漢文帝之時又立下大功,堪稱官場不倒翁。但是陳平也很有自知之明,他曾經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意思是我平生多使用陰謀詭計,是折壽的事,我這輩子能夠保住榮華富貴就算不錯了,但我的後人,肯定不會再出人傑了。後來他的子孫果然因為強搶民女而棄市(在鬧市被執行死刑),陳平當年取得的封國也被中央沒收。

陳平一生中的確多次建立大功,為漢朝奠基及穩固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他多采用陰謀詭計,而且格局狹小,與“帝王師”張良相比,明顯矮了一大截。


國史通論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秦末大起義,多少豪傑從默默無聞走向權力巔峰,又有多少豪傑被人拉下神壇,挫骨揚灰!

其中最為顯赫的大概便是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了。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

韓信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人都是當世的人中豪傑。


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聲名不顯,但其功績絕對不輸三傑。

六獻奇計保劉邦,白馬盟約扶漢室。

一個玩弄人心於股掌之間的人,陳平。

三易人主求施展

陳平是陽武戶牖鄉人,年少時喜讀書,素有大志。後秦末大起義爆發。六國舊貴也都趁勢起兵復國,陳平也不甘平凡,便投到魏王咎門下,奈何魏王咎此人毫無雄心壯志,且偏聽偏信。陳平備受打壓,無奈又投項羽。破秦之後,陳平被項羽封為平爵卿。可陳平看出項羽此人雖有大志,但常存婦人之仁,且剛愎自用,任人唯親,不是取天下之人。反觀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能屈能伸。而且平日裡聽聞劉邦唯才是舉,善聽人言。於是便找了個機會投奔劉邦。

劉邦陳平二人一見如故,劉邦絲毫沒有嫌棄陳平三易人主,反而直接封其為都尉,而且命其監察三軍將士。雖然後來經歷了點波折,但被陳平三言兩語,輕鬆化解。

就這樣,陳平在新的平臺下開始大施手腳。

六獻奇計保劉邦

第一計 離間除范增,智斷項羽臂。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在滎陽鏖兵長達一年。陳平向劉邦求金三萬(黃銅)智除范增。

陳平先用區別對待使者的計策是項羽對范增產生戒心,隨後派人潛入項羽軍中,以重金賄之,讓其瘋狂散佈謠言。搞的項羽軍中軍心動搖。而且項羽對范增則進一步提防。范增深知此乃詭計,奈何項羽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在軍中開啟大清洗。無數將士無故被殺。鍾離昧,季布等重將遭到排擠。范增無奈之下,負氣出走。最終死於回鄉途中。

第二計聲東巧擊西,金蟬終脫殼。

范增死後,項羽意識到上當了。一氣之下,猛攻滎陽。劉邦不敵欲走,奈何項羽圍城如鐵桶一般,關鍵時刻,陳平獻計。他先在軍中找到一個酷似劉邦之人叫紀信。叫他假冒劉邦在東門向項羽投降。然後讓劉邦扮作侍女,在一眾大臣和親兵的護衛下悄悄從西門出城。(當然紀信最後被殺,在這不多言,以後有機會慢慢說,還有一個人叫周苛)

第三計妙計服韓信,助劉成帝業。


楚漢戰爭伊始,劉邦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率大軍奪關中,滅三王。隨後劉邦率兵在滎陽與項羽糾纏,而韓信則帶大軍攻伐魏,代,趙,燕,齊等國,韓信攻下齊國後,又滅楚國大將龍且和二十萬楚軍。此時韓信如日中天,居然請劉邦封其為齊假王。劉邦得知後,氣的破口大罵,還揚言要殺韓信。此時張良和陳平分立兩側。急忙踩劉邦的腳提醒劉邦。劉邦知其意,便屏退眾人。“韓信此時勢大,如果助我,則項羽亡,如果助項羽,則我亡,如果中立,則成三足鼎立之勢。不如就封其為齊王,以收其心。”劉邦無奈依計,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使韓信降服。

第四計四面楚歌聲,項軍鳥獸散

垓下之戰,劉邦率領眾諸侯兵圍項羽於垓下。但是項羽此時依舊擁兵十萬,一時難以克敵,此時陳平再出奇計,讓劉邦命人在戰場四周的高山上大唱楚歌,項羽的士兵聽見後,思鄉心切,且常年大戰,身心俱疲。於是便一鬨而散。項羽因此兵敗,烏江自刎。

第五計妙計擒韓信,助劉安天下。

劉邦稱帝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但是劉邦對異姓王十分猜疑,於是陳平再次出手,先逼迫韓信殺死隱匿在韓信那裡的鐘離昧。然後劉邦借出巡雲夢,讓韓信陪同,韓信剛到,就立刻被扣押,隨後降為淮陰侯,最終被呂后殺死。

第六計美圖獻閼氏,妙計巧脫困。

劉邦稱帝后,冒頓單于來犯,劉邦率軍親征,不料被困白登山,此時陳平又出手了。他帶著珠寶和美女圖去找單于閼氏,最終說服閼氏,讓她勸單于退兵。劉邦這才脫困。

此六計讓陳平奠定了自己在大漢朝廷的地位,但是讓他真正功成名就的還是白馬盟約。

劉邦病危之際,召集老臣,立下白馬盟約,即非劉者不得封王,違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死後,惠帝闇弱,呂后掌權,呂后為了鞏固地位,大肆分封諸呂為王,呂后死後,陳平聯合周勃和齊王劉襄一舉剿滅諸呂,還政於劉氏。


細數陳平之功,會發現其和漢初三傑其實不相上下,而且最後保漢除呂一招更是遠遠勝之。至於陳平為什麼身名不顯我認為有一個原因。

陳平所用之計都是陰謀,難登大雅之堂。


守仁看劇

說到西漢開國功臣陳平的人生經歷,可以說就是一部人生勵志片,足以讓人感慨好半天。陳平平民出身,秦末天下大亂,他加入了反秦的軍隊,先事魏,再事楚,後事漢,在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叛亂中屢建功勳,最後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巔峰。

陳平家住陽武縣(今河南原陽)戶牖鄉,陽武縣屬魏地,遭逢亂世,年輕的陳平憑著滿腹學問和“宰天下”的遠大理想,告別家鄉,出外闖蕩了。他先在魏王魏咎手下任太僕,經常向魏咎提建議。然而,不但魏王不以為然,身邊的人還常向魏咎說陳平的壞話,於是他逃離了魏國,投了項羽。

陳平追隨項羽入關破秦,先封卿爵,後封信武君。殷王司馬卬叛楚,項羽派陳平征討,陳平打敗了司馬卬,司馬卬投降,項羽又任陳平為都尉。後劉邦攻殷地,司馬卬降漢,項羽大怒,要斬殺前次平殷地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還金印,逃出楚營,渡過黃河,到達劉邦大軍駐紮的修武(今河南修武),投靠了漢王劉邦。從此,陳平緊緊跟隨劉邦,南征北戰。

在劉邦陣營,陳平以“六出奇計”而聞名,這六計分別是:巧施反間,計除范增;金蟬脫殼,脫險滎陽;窮寇宜追,滅楚垓下;潛躡帝足,請封齊王;偽遊雲夢,智擒韓信;借力閼氏,解圍白登。他通過這六條計策,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取得了優勢,為劉邦平定天下後,穩定了政權,立下卓越功勳。

然而,儘管陳平奇計頻出,功勞卓著,但劉邦在總結自己之所以戰勝項羽時卻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把自己成功的原因,歸結於張良、蕭何、韓信,將他們喻為“三傑”,而將陳平排除在外,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用比較法,去對照一下陳平與“漢初三傑”的功勞。

比如張良,張良是劉邦最信賴的智囊,後稱“謀聖”,屬於絕世謀臣,鴻門宴上見智見勇;灞上分封,建議劉邦爭取漢中之地;楚漢戰爭期間,他為劉邦籌劃“長計謀平天下”,建議劉邦聯合彭越、策反英布,他為劉邦所獻的計策都是長遠的,決定最後勝利的關鍵性戰略,堪稱建立漢朝的總設計師。

蕭何是後勤總管,統管後方一切軍政事宜,為劉邦經營後方、支援前線、奪取最後的勝利,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韓信就更不用說,拼殺在一線,整個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他是在軍事上劉邦打敗項羽的第一功臣。

而陳平呢?一則,在當時,他好色貪財,口碑不好;二則,儘管他有六大奇計,但總體來說,多屬於用於局部的小計謀,沒有戰略大決策。他的幹才自不能與蕭何、韓信比,就是他最擅長的謀略,也無法與張良比。

所以,劉邦將他排於“三傑”之外,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帝國的臉譜

題主的意思很明確,在漢初諸臣中,陳平也是極其優秀的,論能力,絲毫不低於“漢初三傑”中的張良,甚至可能強過張良,但為什麼就沒能取得“漢初三傑”的聲望呢,“三傑”為什麼就不能變成“四傑”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只有一個。

第一個原因便是“三傑”評定的時間比較早。

劉邦對外宣佈“三傑”平定結果時,是劉邦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這時候的陳平,論功績,遠遠達不到“三傑”的高度。

於劉邦來說,蕭何是第一干吏

自劉邦起事後,蕭何就做二把手,蕭何以其高超的組織能力,為劉邦在前線打勝仗提供足夠的糧草,為劉邦在前線吃了敗仗提供兵源,如果沒有蕭何,劉邦絕無能力在楚漢戰爭中挺到最後。

說完蕭何,再說張良。

劉邦起事不久,便遇到張良,張良像一顆指路明燈,給予劉邦以極大的自信,同時傳授了《太公兵法》給劉邦,張良的出現,讓劉邦從一個泥腿子一躍成為正規軍的統帥,後來,二人再次在韓地相遇後,劉邦多次採納張良的謀劃,成功挺進關中,為自己日後還定三秦打下夯實的政治基礎。

如果沒有張良,怕是劉邦就沒法順利地把赤旗插遍中國。是的,你沒看錯,劉邦的軍隊尚赤,因此打的旗子也是紅旗。

最後在來談談韓信。

韓信是在劉邦受封漢王后加入漢營的,加入漢營後獻出的第一計便是還定三秦,當劉邦在三秦大地站穩腳跟後,以關中、漢中、巴蜀為根據地,東向爭天下成為可能,在劉邦爭天下的過程中,韓信更是率軍開闢第二戰場,接連定下魏地、代地、趙地、齊地、勸降燕地,使漢軍對楚軍形成包圍之態勢,此所謂不二之功。

很明顯,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都是在劉邦稱帝前做出的,而陳平歸漢後最大的功績只有三條,一條是奇襲彭城,一條是滎陽逃生,還有一條是離間楚國君臣。

奇襲彭城開局很棒,但結果是功敗垂成,更何況奇襲彭城之後,劉邦差點把命丟在彭城,因此該功勞可以減掉大半。

而滎陽逃生,功績說大是大,說不大也不大,說不大,那便是,就算沒有陳平的毒計,劉邦也未必會死在彭城,所以滎陽逃生算不得決定性的功績。

離間楚國君臣的功勞很大,該計甚至直接要了項羽首席謀士范增的命,相當於斷了項羽的大腦,但於楚漢之爭來說,即便范增不死,項羽也必然失敗,因為張良、韓信等人制定的軍事包圍戰略,遠遠高於項羽范增的謀劃。

因此,離間計雖然效果明顯,但在格局上,只能算是術,不能算做略,跟張良比不了。

其實,陳平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一生。

初,陳平投靠在魏王咎帳下,不受重用,還被人讒言;後來,陳平投在霸王項羽的帳下,立有大功,也僅僅是都尉而已,接著差點被誅殺;

最後,陳平終於得遇明主,在劉邦帳下時,陳平頗受重用,尤其是奇襲彭城,實乃高明之計,但功敗垂成,陳平也便失去了唯一一次取代張良成為首席謀臣的機會。

其後,隨著張良的迴歸,陳平只能在張良束手無策時才能展現出自己的智力。因此,陳平的主要功績,都是在張良不使力或使不上力時才有的。

劉邦即皇帝位後,張良因體弱多病,常常不問政事,陳平才有得發揮,所謂六出奇計是也。但這時候,“三傑”的評選早已結束多年,而陳平的鋒芒,才愈加耀眼,陳平的鋒芒,在惠帝、高後、孝文帝三朝也多有顯露,尤其是陳平去世前,陳平已是漢初罕見的全才:既能治國,又懂謀略。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遙望燕園

一個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聲望,跟個人的不可替代性和加入團隊的時間密不可分。

「漢初三傑」中的蕭何與韓信,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沒有蕭何為劉邦搞定後方,劉邦在前線是無論如何也堅持不下來的。如果沒有韓信幫著劉邦蕩平北部,劉邦很難對項羽形成包圍圈。

同樣是「漢初三傑」中的人物,張良的可替代性就比較強,謀臣中的酈食其、陸賈雖比張良差了一截,但也能頂多半個張良的,而陳平更是完全可以替代張良的人物,陳平之所以沒能替代張良,主要是因為陳平加入劉邦團隊的時間比較晚。

陳平歸漢時,張良已經是漢營中謀士之首了,所有的謀士和武將,乃至漢王,都很相信張良的智慧。在這種情況下,陳平還能成為僅次於張良的謀士,足見陳平很能耐的。

但光有能耐不行啊,陳平對張良有替代作用,張良對陳平也有替代作用。所以二人的PK,就得看加入團隊的時間了,張良加入團隊的時間比較早,所以幸運地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用戶93970255441

偉大的陰謀家

陳平的能力確實十分突出,做為劉邦身邊的重要謀士,他發揮的作用並不比張良差。但是陳平和張良的謀略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方面,如果說張良是陽謀者的話,陳平就是陰謀家。

太史公的認可

如果從司馬遷的《史記》來看,陳平的地位並不比漢初三傑差,因為司馬遷把陳平列入了世家,而淮陰侯韓信只是被列入了列傳。這足以說明在司馬遷的眼中,陳平的歷史地位和在西漢王朝建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並不比蕭何、張良差,甚至超過了韓信。

不為世人所稱道

但是由於陳平是陰謀家,因此他的謀略多見於奇謀而不光明正大,儘管歷朝歷代都有人出奇謀安邦定國,但是由於手段卑劣,多為欺詐之能,因此並不為歷朝歷代所推崇。



人性之惡,七心而已

關於陳平之能,基本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每每一擊必中,我總結了如下七點:

猜忌之心:

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導致其將謀失和;


貪婪之心:

利用韓信的貪心,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利用其擊敗項羽;

天真之心:

讓劉邦假裝去雲夢遊覽,趁韓信來拜見的機會,拿下韓信;


嫉妒之心:

劉邦被圍白登山之時,利用女人的嫉妒心理和錢財,幫助劉邦脫離險境;

示弱之心:

為了自保違抗劉邦的旨意,對樊噲只抓不殺,緩和和呂后之間的關係;


無為之心:

韜光養晦,麻痺諸呂,積蓄力量,一擊必中,匡扶劉家天下;


廉恥之心:

利用周勃在治國能力上的欠缺,排擠周勃大權獨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漢初人才太多,除了漢初三傑外,還有眾多優秀的將相之才。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劉邦最為倚重的智囊;蕭何為劉邦解決糧草和兵員補給問題,為劉邦的屢敗屢戰提供堅實基礎;韓信攻城拔寨,百戰百勝,為劉邦打下大半的江山。這三人是最大功臣。

陳平為謀士,特點是出奇謀,也是劉邦倚重的智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應該是解白登之圍,救了狼狽不堪的劉邦。

論貢獻而言,陳平還是比不上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歷史聲望稍遜之。


生說

初漢三傑,可以說是三個方面的第一人。

第一,丞相蕭何,屬於朝政內部第一人。管理朝廷之內的事,百官之首,可以說,除了打仗和運籌帷幄,其他的都是他的事。但是如果沒有他,戰爭的糧草都無法保障。劉邦就說過,沒有蕭何在後方鞏固,劉邦更本撐不起這戰爭的費用。



而曹參是繼蕭何以後位丞相的,也和劉邦一起起事的,但是他只能算是第二人。

第二,漢初三傑的韓信。他是劉邦手下,甚至是當時用兵之兵家第一人,他十戰之功,就不用多說了,雖然最後被殺,但他的功勞和才能是不能抹殺的。


第三,漢初三傑的張良。屬於軍師型的人,主要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劉邦手下這這樣人裡的第一人。

陳平雖然也經常出謀劃策,出奇謀,卻也只是第二。居張良之下。

人往往都會記得第一名,或者也會記得最後一名但是中間的卻往往讓人忘了。

所以陳平沒有在漢初三傑裡。


中孚鑑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蕭何隨劉邦一起發家致富的,可以說是劉邦大後方的大總管,他管理下的後方不管是在楚漢爭霸還是漢高祖親征匈奴的時候,後勤問題沒有擔心過。

韓信雖然是半路投靠劉邦的,但是他的領兵征戰,消滅多個力量,對於贏得項羽功不可沒。

張良則是一直陪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一次次的救劉邦於危難之中。也是不可忽視。

劉邦作為領導者,手下財神(蕭何)、軍師(張良)、打手(韓信)三種人才都有了。一種鐵三角的形勢已經很牢固了。至於陳平,相對於張良來說,陳平是陰謀,張良是陽謀。放在臺面上來說,陳平確實不如張良拿的出手。所以三傑沒有陳平,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