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四川召開了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不僅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更明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毫無疑問,“主幹”肯定是省會成都,更令外界關注的是,究竟哪座區域中心城市能夠崛起成為經濟副中心?種子選手有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依山傍水,瀘州擁有優越的城市生態環境

按照國家頒佈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結合近年來發展情況,四川明確了上述7個區域中心城市,同時,這些城市經濟總量目前在四川是排在前列的。

從目前來看,答案應該不是單選。

在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鄧玲看來,上述7個“種子選手”目前都還不具備馬上成為經濟副中心的條件,倒是川南幾個城市已經有比較好的集聚度,如果把它們看成一個“超大城市”的話,很可能成為經濟副中心。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瀘州城市已形成“處處見綠、四季見花”的城市生態景觀

域不協調是四川的“老大難”問題,雖然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7個城市GDP都超過1500億,但離成都依然還很遠。

“單個城市要成為副中心,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要靠一些城市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鄧玲說,如果把宜賓、瀘州、自貢和內江這4個集聚度很高的城市看作一個“超大城市”,很快可以上萬億,成為經濟副中心大有希望。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瀘州萬達廣場

事實上,坊間早有“川南F4”的說法,四川也早就發文提出要把它們放到一起,但由於行政壁壘等原因,競爭常常大於合作。

“建經濟副中心,必須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如果能在制度上進行大膽創新,很快可以組團式發展。”鄧玲希望,能夠更大力度地推動同城化發展,激發更多的合作。

當然,副中心一定是“幹”出來的,要用業績說話。正如彭清華所言,相信經過幾年努力,一定能夠形成幾個經濟總量3000億元到5000億元左右的城市,“到時候我們會敲鑼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給你戴上。”

事實上,四川建經濟副中心這一舉措早已有跡可循。

今年3月,彭清華調任四川省委書記。

在4月舉行的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開班儀式上,彭清華提出要深入研究思考事關治蜀興川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其中第一個課題就是要處理好支持成都率先發展和注重區域均衡發展的關係。

他開門見山地說到,“這段時間,我聽得比較多的是四川區域發展佈局問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應集中支持成都率先發展,另一種是認為應更加註重區域均衡發展。我認為,這兩種看法各有道理,應當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

廣東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以全省31.2%的面積、54.5%的人口,創造了近80%的GDP,而近年來,廣東珠三角以外地區發展加快,經濟佔比在穩步提高。

這恰恰說明,沒有高水平的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難以實現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反過來,不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建設高水平中心城市就缺乏有力的支撐和依託,放在一個較長曆史時期看,也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彭清華在這次講話中,明確表態,既要毫不動搖支持成都做大做優做強,又按照差異化發展要求,打造幾個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培育幾個具有一定帶動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形成“一干多支”發展格局。

據當地媒體報道,5月以來,彭清華密集調研,綿陽、德陽、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種子選手”已悉數在列。

但截至最新的全會公報,並未指定點名,看來是要“競爭上崗”了。

“中國酒城·醉美瀘州,一座釀造幸福的城市”。在重慶、成都、昆明、貴陽之間,在成渝城市群南部,在長江、沱江交匯處,一個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雙兩百”(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大城市正在崛起。

當前,瀘州正發揚無中生有、無私無畏、無所不成的“三無”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成功必定有我”的擔當,緊扣“山水綠色、宜居宜業、區域中心、中國酒城”城市發展定位,濃墨重彩做大城市骨架、做強城市產業、做優城市功能。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瀘州主城區國窖長江大橋

大城市骨架,瀘州發揮坐擁長江沱江“兩江”的優勢,與之匹配的城市發展思路在實踐中明晰:沿江組團、北進南拓、東接西延、擁江發展。大城市骨架已經顯現:截至2017年底,瀘州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54平方公里、人口達152萬。同時,“一核、兩城、三園、多點”的新一輪區域中心城市空間格局正加速呈現。

做強城市產業,堅持“產業跟著園區走、新城依託園區建、人口圍繞產業聚”,已是產城融合的瀘州發展路徑。在中心城區周邊,瀘州國家高新區、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和瀘州航空航天產業園區“強強聯合”,白酒、化工、能源、機械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航空航天、智能終端、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醫藥、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四川經濟副中心 瀘州和這些城市競爭上崗

瀘州國家高新區

做優城市功能,瀘州努力提升在區域中的輻射、集聚和服務能力,加快建成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教育培訓中心、醫療健康中心和文旅會展中心。特別是加快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融山水於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間。目前,中心城區形成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公園綠地系統和“處處見綠、四季見花”的城市生態景觀。(綜合每日經濟新聞、四川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