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女裝被神祕買家收購,由中間人喬帛國際董事長負責運營

5月18日,法國服裝品牌艾格集團宣佈已與香港一家專業投資機構達成協議,將把旗下艾格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成衣業務向後者全部出售。該交易的牽線人周進國將接手全面負責艾格日後在中國市場的成衣業務。

艾格女裝被神秘買家收購,由中間人喬帛國際董事長負責運營

周進國為喬帛國際時尚集團創始人兼CEO

喬帛國際集團是一家專業的時尚產業集團,擁有超過十幾年的國際一線品牌代工和OEM經驗,有著與全球過百家的頂級面料供應商保持良好關係的強大供應鏈資源、一批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高級成衣製作團隊。公司總部位於亞洲時尚前沿地—香港,是一傢俱有國際背景的企業,實力雄厚,關聯產業橫跨商業地產、時尚餐飲、紡織服裝等多個領域。

公司目前擁有“喬帛-JAOBOO,安姬曼-AN&ANMAN,姬芬-JINFEN,音非-YINFEI,芮色-RUISE,MEXMAXIXE六個自有品牌。

此次交易包括了艾格集團旗下三個成衣品牌WK、ES、E&Joy在中國市場的有業務以及其他帶有艾格名稱的品牌(不包括艾格旗下內衣品牌艾格巴黎/Etam Paris)在中國的使用權,受讓方還將取得艾格集團相關品牌在大中華區的全平臺網絡銷售渠道。預計該交易如果能夠滿足相關的交割條件,將在2018年5月31日前完成。

據艾格集團首席執行官Laurent Milchior介紹,自艾格集團的成衣業務於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一定發展,本次交易符合艾格集團專注於發展其具有核心優勢的內衣業務的國際戰略,並且隨著品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艾格在中國的成衣業務將在新買家的經驗支持下繼續增長並服務於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除此之外,他還向中國的全體員工、合作伙伴以及中國消費者表示感謝。

目前,艾格集團已經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了包括百貨商店櫃檯、購物中心內的專賣店、加盟店和多個電商平臺等在內的全平臺銷售渠道,在300多個城市擁有共計1600個終端銷售點。但近年來,艾格在中國市場虧損嚴重。據悉,這種業績下滑的態勢從2013年就已經開始,到了2016年,艾格中國區關店共計281間。

艾格在1990年代後期進入中國市場,並都受益於百貨渠道的紅利而經歷了相當紅火的時期,並曾經扮演潮流風向標角色,之後都在快時尚的衝擊和擠壓下,被年輕消費者日漸拋棄,越來越退居三四線市場。

2016年年底發佈財報時,艾格在中國還有2596家門店,但到了7月發佈2017年二季度及中期財報時,艾格在中國的店鋪數量已經減少至2442家。半年裡關閉154家門店意味著艾格在中國幾乎每天都在關店。

相比1964年由The North Face創始人創辦於紐約的Esprit、1995年誕生的Only,艾格的“資歷”要老得多,但對抗風險的能力卻並沒有因為經歷更復雜的經濟週期和不同的市場環境、更成熟的公司和品牌運營而顯示出任何優勢(儘管二者之間也並不具備正相關)。更令人唏噓的是,如今簡單回顧下艾格的百年曆史發現,他們本可以吸取在歐洲市場由鼎盛到落敗的教訓,遺憾的是艾格在中國市場幾乎是複製了自己曾經犯的錯。最終,本來可以用來翻盤的中國市場,也只不過是多為艾格續了幾年命而已。

2016年8月9日艾格,在巴黎證券交易所正式退市。

艾格始於兩個家族間的內衣生意。

1916年,德國商人MaxLindemann在柏林創立了Etam,最初主要銷售內衣及襪子。為了降低在海外市場發展的風險,Lindemann想出了特許經營的方式把艾格的經營權利交給當地合作伙伴,到了1928年,Lindemann的內衣生意已經逐步擴展至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與此同時,艾格現在的大股東Milchior家族當家人Martin Milchior在比利時開了內衣連鎖店,1929年他在法國巴黎開設了第一家海外門店,隨後他的事業重心逐漸從比利時轉向了法國。到了1933年,艾格迎來了公司發展的一個巨大轉機,Martin Milchior在法國收購了21家艾格門店並建立了工廠,艾格的經營主導權轉到了Milchior家族手上。Martin Milchior的兒子Pierre Milchior在1955年開始接手父親的生意,1958年Martin Milchior去世,Pierre Milchior開始著手將兩大家族間的生意整合成艾格品牌。

位年輕的繼承人帶給艾格的變化不止於此,他成為了艾格總設計師,艾格的事業版圖也從內衣擴展到了成衣市場。艾格也開始了快速擴張。憑藉著低價且時尚的設計,艾格在1960年代後成為了風靡歐洲的高街女裝品牌之一。在1960-1970年代,你能夠在英國當時主要百貨店裡尋找得到艾格的身影,到了1990年代中期,艾格在英國門店數量達到200多家;1980年,艾格在法國擁有120家零售門店,年銷售額首次超過2億法郎;1983年,艾格進入了西班牙市場。為了擴大盈利,艾格在1984年成為了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此期間,艾格還在1975年推出了針對青少年的時尚品牌Tammy,1983年推出更高端的1.2.3。

但1991年艾格被南非企業大西洋投資惡意收購是其走下坡路的開始。而更致命的是,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正是從1990年真正開始向海外大規模擴張,1988年在葡萄牙開始第一家門店被視為在歐洲市場擴張的標誌;瑞典的H&M儘管比Zara晚一點,但同樣是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在歐洲市場擴張,1998年在巴黎開設第一家門店,1999年進入西班牙市場。Zara和H&M給了年輕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艾格在這兩大快時尚品牌的攻勢下,顯得不堪一擊,最典型的要數英國市場。

英國《地鐵報》、《每日郵報》都曾把艾格形容為英國女孩童年時的記憶,《地鐵報》甚至描繪了這樣的場景:10多歲的女孩能夠在Tammy裡買到閃光背心、喇叭牛仔褲與時髦T恤,而她們的媽媽則在隔壁的艾格購物。2005年艾格正式退出英國市場。被收購重組後的新艾格集團其實在1997年在法國上市,但在快時尚品牌的衝擊下,2000財年艾格首次出現了虧損,負債12億法郎。但就在歐洲市場看上去搖搖欲墜之時,中國市場成為了救命稻草。

1994年,艾格在中國設立了第一家全資子公司上海英模製衣有限公司,一年後,艾格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當時百貨裡流行的淑女屋這樣的女裝品牌,艾格與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的Esprit、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的ONLY等因為稀缺性很快成為了年輕女性的時尚首選品牌。

艾格進入中國市場僅僅兩年就開設了723家門店,年銷售額超過9億元。就像我們在有關百貨老牌女鞋時所分析的,它們同樣遇到了中國商業地產從2000年開始爆發的好時候,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1-2007年間商業營業用房投資額增速始終保持在15.4%-39.5% 之間。這個時間段剛好也是艾格在中國市場發展最快的時期,艾格以加盟的形式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2011年艾格開始單獨披露中國市場的經營業績,那一年,中國門店數達到3286家,佔到它全球門店數的比例高達73.67%。

在2009年3月,73歲的艾格集團(EtamDeveloppement)創始人Pierre Milchior還在上海向媒體表示:“中國服裝市場需求仍然很旺盛,我們會增加更多投資。”但這個時候的艾格其實已經開始面臨它曾經在歐洲市場遇到的快時尚開始在中國市場崛起的危機:Zara和H&M分別在2006年、2007年進入中國市場,更早進入的優衣庫則是在2005年重新定位後開始迅猛擴張。

艾格其實對避免“重蹈覆轍”是有所準備的,比如設計、生產、零售管理、物流等方面均由中國本土團隊負責,都是為了能夠更快做出市場反應,但2007年的股權和管理層動盪使得一些準備工作都被推翻了。再加上艾格當時還處於增長的趨勢中,並沒有引起之後的重視。

體量龐大的艾格看上去是要直接放棄成衣市場了。在中國以外的歐洲及其他市場,艾格已然成為一個以經營內衣為主的品牌。“艾格的內衣已經革新,現在是品牌的主導部分。”2010年時艾格的一位發言人如此向《每日電訊報》強調。

艾格女裝被神秘買家收購,由中間人喬帛國際董事長負責運營

2015年11月,艾格在位於上海正大廣場開了一家店內面積100多平米、只銷售內衣的艾格。這是艾格在中國第一家100% 只做內衣生意的門店,這家店還原了艾格法國門店的陳列風格。“我們忙於尋找新店鋪,不僅在上海,我們還想在深圳、成都等中國主要城市開設門店。”艾格總經理MarieSchott說。

兜兜轉轉之後,艾格又退回到了最初起家的領域。但對中國消費而言,艾格需要從頭開始講一個全新的“內衣”的故事,而過氣品牌的認知讓這個阻力變大。

但截止2017年6月30日二季度,ETAM Développement SCA中國收入暴跌28.7%至4840萬歐元,可比基礎上跌幅仍達到20.2%,中國銷售亦拖累集團二季度收入下跌3.2%至2.755億歐元,可比基礎上,集團二季度整體收入跌幅3.5%。

截止2017年6月30日,ETAM Développement SCA 全球共運營3767個銷售點,其中987間位於歐洲,2442間位於中國,另有338間國際特許經營店,上半年期內,集團新增21個內衣銷售門店以及5間1.2.3品牌門店,而中國市場期內淨關閉154間門店。

在浮浮沉沉中,ETAM 的真正墜落始於金融危機,不但歐洲市場發展不均衡同時遭遇新晉快時尚品牌H&M和Zara的嚴重衝擊,其中國市場建立的壁壘亦被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激進擴張打破。

  因此,可以說,中國市場是ETAM 國際擴張最成功的市場,而其過去10年的衰退,同樣源於中國市場消費者口味快速變化及視野開闊。

服飾天下

最具商業價值的創新生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