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對未來服裝行業的一些看法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 Mini Wang

老汪對未來服裝行業的一些看法

七月了,快放暑假了,小時候的暑假除了厚厚的暑假作業外,還要弄稻穀,南方把這個叫做“雙搶”,一年種兩季水稻,暑假的時候,剛好有一季收割,然後收稻子曬穀子,自然而然成了自己的工作,小孩子當然不知道生活的艱苦,就會覺得放假也沒勁的,沒完沒了的活,家裡還有牲口,空閒了除了作業,你得去割草餵羊啥的,看電視也是難得的消遣,有時候看入神了,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穀子淋溼了,晚上還得捱罵。後來出去上學,覺得節日依舊離我遙遠,囊中羞澀!後來打工了,微薄的收入還是不夠一個小小的節日的消費。

老汪以前很愛看羅嘉良的電視劇,當然現在人家都跑到內地來結婚生子,好像也沒特別勵志的電視劇了再出來,那時候《創世紀》可謂萬人空巷,葉榮添常說這個世界笑貧不笑娼,我覺得很有道理。

還是說創業,這個世界仍舊現實,笑貧不笑娼,錢終究還是起了大作用的,不然你每天起早貪黑的,難道就為了精神世界的昇華,歸根到底,想多賺點錢,日子過的輕鬆一點,可是生活艱難,想輕鬆又談何容易。我家庭原因的關係,老早就明白人是可以用各種辦法去賺錢的,只要你賺的錢是合法的。無論擺地攤撿汽水罐還是搞房地產,只有真正經歷賺錢的過程,收穫才有意義。

老汪是一個十足的現實主義者,只要賺錢,不管什麼產品我都可以賣的有模有樣,每逢過節放假啥的老汪就懷疑,平時出來逛街的人都是無產者,而節假日的人都是資本家。假期是兩個階層的對碰,當然有勒緊褲腰帶的,裝一把大爺,之後就要省吃儉用幾個禮拜的也有。

說到我做服裝的身份,我經常自我安慰道,生意無大小,商人無高低,賺錢無貴賤。只要懂得“低進高出”,那麼,我們就是商人,無論你是網店還是實體,無論是網紅還是擺地攤的,其實單純的從賺錢的高低來衡量的話,那些店面的小老闆也好,大的商業巨頭也好,就做得好的相互對比,誰勝誰負天知道。

有微學院社群的朋友問老汪,我們做服裝的苦在哪裡,我說苦在路上,就因為我們愛自己的這個事業,不想窩窩囊囊,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就註定了我們永遠在奮鬥,永不停止的思考。

這幾年服裝生意真不好做,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我們這代人需要時刻對環境變化保持警醒和敬畏的,還有中國服裝業。事實上,中國服裝業“拐點”已經到來!不同企業所處的境遇完全不同,可謂“水火兩重天”。

一方面是百貨零售業整體銷售額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內需需要進一步提振,而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最大國家,高端消費品仍將持續快速增長;有服裝企業得到資本垂青,估值之高令人咋舌;有的企業雖然能保持銷售額的增長,卻無法實現毛利率的提升,更難解“高庫存”之惑。

中國服裝業的“拐點”,是價值鏈條中多個產業要素交互作用的集合,也是服裝行業在30年所積累的產業基礎上所進行的更新或轉換,所衍生的趨勢與結果,必然是中國服裝業在更高層次上得以重構和新生。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內、外部產業環境面前,如何洞察產業演進趨勢,構建全新的“拐點思維”,對於服裝界的企業家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隨著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勞動力短缺,廉價製造已然結束,服裝行業進入了高成本時代。過去通過提高產能和廣鋪渠道實現“做大”目標,已經不再是解決一切的良方,稍有不慎,企業“大而不強”的弊病就會呈現出來,掉入“增收不增利“和“高庫存”的泥潭。

隨著消費觀念的日漸成熟,在龐大的市場需求下面形成更多的細分領域,不僅有傳統的“男裝、女裝、休閒裝、運動裝”等的細分,也有專門針對單一領域的專業化發展,例如高爾夫服飾、嬰童用品、戶外用品、動漫產品等等,甚至也會出現PRADA這樣做品牌服裝的也銷售手機的“跨界”現象,這種“做精、做專”是在深刻理解特定消費群體的需求和變化的基礎上實現的,既滿足了個性消費需求,也適應多樣化的市場,賣的不僅僅是產品,更賣的是時尚、創意和文化,其品牌溢價自然會很高。

短短30年,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已有相當的競爭實力。不過,幾乎所有的國內品牌都是在國際品牌的影子下成長起來的,或多或少都有模仿的痕跡,有些甚至直接標榜為源自意大利、法國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模仿是發展的必經之路,不僅在服裝業,其他如高技術、互聯網等領域都是如此。在高速而粗放的發展時代,這種模仿是有效和快捷的,而進入到品質生存和品牌成長的新時期,一味模仿的模式恐怕就難以為繼。

表面看,品牌服裝的運營模式和方式大同小異,粗看都差不多,但是細處比較卻是千差萬別,甚至是難以複製和模仿,這也導致了市場競爭雖然很激烈,但是這種競爭和其他領域的也有所不同,並不是完全排他性的競爭,存在共生甚至共贏的條件,即便是競爭對手倒掉,也並不會給自身成長帶來多大機會,很大程度上這種競爭是自我競爭。

因此,打造核心競爭力、塑造優勢品牌、提升企業價值,關鍵還在於自身的創新能力,是否能把握趨勢變化,是否能更好的滿足消費需求,是否能更好的傳遞文化內涵。這種創新並不是指商標和專利的數量,關鍵在於模式的優化和效率的提高,能夠不斷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和產品附加值,有些方式也不妨稱之為“微創新”。而在消費需求把握、品牌文化內涵傳遞、渠道擴張深化等方面,國內企業有著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而對於類似ZARA、H&M這樣的快時尚企業,設計更多、產品更新、更有時尚感,從設計到定位製版、從生產到物流倉儲、從銷售到需求反饋,都是在高效的數據分析基礎上實現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於後端的應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所謂高科技的電子商務企業會更“傳統”,而傳統的服裝公司也會更“技術”。應用新技術、實現高效率,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新技術的應用必然會帶來經營管理思路與設計生產銷售方式的極大改變,企業不能被動適應,而是要主動應變、積極求變,推動自身的變革發展。

受中國城市化建設進程和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雙重因素的推動,中國城市服裝市場特質顯現分化趨勢:一二線城市繼續扮演領導者角色,而在中國三四線城市,平價時尚大行其道,品牌博弈愈演愈烈。

中國三四線城市成為國際品牌和國內一線品牌“渠道下沉”的必爭之地,更是中小企業安身立命、吹響轉型升級“集結號”的根據地;品牌博弈帶來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快速傳播和消費理念持續升級,是內需市場規模和結構的裂變、提升。

毫無疑問,中國未來的消費市場必將成為全球商業競爭的角鬥場,而數量龐大的中國三四線城市必將成為中國品牌和世界品牌爭霸的主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