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導語:1666年夏天特別酷熱,24歲的伊薩克.牛頓在蘋果樹下乘涼並且冥思苦想著一個問題。忽然一個蘋果“啪”的落在他腦門上,於是牛頓就發現了萬有引力

這個故事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他所寫的牛頓傳略中編出來的,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過:“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然而,一枝有思想的蘆葦卻並非是人,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在一個有思想的蘋果上。當一個蘋果愛上了人,縱然它不能成人,但他的思想卻一定能遠高於常人;

1

萬有引力的發現

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1687年為牛頓所發現。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2,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

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萬有引力的發現,使人們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不再對一些自然想象抱迷信態度(如天狗吃月亮);從哲學角度講,更加證明了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因果關係(地球為什麼能圍繞太陽運行);在科學方面,更顯現出它的巨大威力(人們對地球構造、宇宙空間的探索;發射衛星進行氣象、通訊、偵察等).

很快哈雷通過萬有引力定律預測了1758年“哈雷彗星”的造訪;

萬有引力的發現,使人類真正從思想上由古代科學進入現代科學;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去探索自然;

2

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空間扭曲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一篇探討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的論文,廣義相對論的雛型就此開始形成。1912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探討如何將重力場用幾何的語言來描述。至此,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學出現了。到了1915年, 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

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描寫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這一理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這一理論提出促進了近代物理的大發展;

廣義相對論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思想實驗,是前無古人靠思想完成的理論,其打破了神聖牛頓力學的光環籠罩,使人類認識宇宙的觀念得到大幅度的衝擊和改變;

空間扭曲的引力,解決了解決和預言幾大物理難題

  • 光線偏折
  • 水星進動
  • 引力紅移
  • 黑洞、宇宙大爆炸
  • 引力波

想象顛覆世界,一個靠想象而來的理論,統治了整個宏觀物體運行定律

3

引力的高維哲學意義

空間扭曲產生的“萬有引力”現象其哲學意義:

  • 世界由隨機變成了有序性、收斂性;有因果規律驅動,有目標方向中心的存在,而非隨機雜亂耗散;
  • 其收斂性、有序性使的宇宙能發展出高維複雜的生物成為可能;文明在宇宙中出現痕跡;
  • 引力作為宏觀物體空間能量特徵,和二維時間一樣作為陰性量的雙子屬性牽引整個宇宙表現出“成住壞空”的生命文明特徵;如同人類的“靈魂”一般存在,指引文明星火燎原的延續;

4

極陰態出現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為“黑洞”。

根據天體逃逸速度的計算公式計算天體的史瓦西半徑。

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v指天體的逃逸速度 [1] , G為萬有引力常數, M 為天體質量, R為天體質心與被吸引物體質心的距離。物體的速度若小於一個天體的逃逸速度,就不能擺脫其引力束縛,會被該天體吸引,無法脫離軌道而逃逸到星際空間。

引力和空間與高維哲學基本陰性量的關係

空間扭曲越大,引力表現越大,時間越慢;當光速無法逃逸時,時間停止;黑洞是極陰態的一種;

高維哲學重點定義:

極陰沒有時間態,時間停止(疊加態),轉換為空間能量,以空間引力的形式存在

任何物質及由物質輻射的能量波都無法逃逸黑洞;現今引力波是唯一發現的空間能量波,能進行遠距傳播的空間能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