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载接续奋斗 合肥西部“长”出一座科技新城

6月30日,合肥高新区2018年百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项目集中签约。这标志着,已经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的合肥高新区将迎来又一次大发展。

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业园奠基,始为合肥高新区前身。28年栉风沐雨、励精图治,28年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合肥西部一片荒地上“长”出一座科技新城。

在产业发展的前沿,这里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国产空调……

在科技创新的风口,这里诞生了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建设了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

在综合实力的浪尖,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

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以四大发展战略为统领,高新区正加速崛起。争当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中部崛起增长极,高新区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奋进,并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合肥篇章”增添“高新颜色”。

创业不止步,从无到强铺展壮美画卷

在合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管委会原副调研员程波打开了话匣子。

“高新区的发展是同改革开放历程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程波说。1990年10月17日,合肥西郊一块被农田包围的土岗上竖起一块被红绸包起的奠基石——合肥科技工业园培土仪式举行。这一天高新区“诞生”,并开始了其飞速发展的成长过程。回忆起这一过程,程波说,高新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90年到2002年,一张白纸上一幅图画开始起笔。这一阶段,高新区完成了打基础、明目标的过程,实现了初步发展。其中,创立第二年国务院即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7月,“合肥科技工业园”更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02年到2010年,一张白纸迅速绘出精美的图画。随着栢堰工业园和南岗工业园的建设,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从最初启动期的几平方公里拓展到十几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规划日益完善、配套设施更加完备、支柱产业日渐形成,产城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

2011年以来,高新区的绘图速度不断加快,更多优美的景致跃然纸上。这一阶段,高新区在实现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质的提升。2011年6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跃升至第12位;去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47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的最新综合排名升至第六位,较2016年再进一位,进一步站稳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合肥高新区以创业的精神推动园区建设,其崛起堪称“样板”。

创新不停歇,为园区腾飞插上科技翅膀

探析高新区的成长“秘笈”,或许可以从剖析麻雀入笔。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软银、恒星成立了科大恒星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9月28日正式更名为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如其名字的更改一样,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现在公司已经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行业软件公司、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科技创新一直是我们坚持的一条路线。”公司负责人说。

同样受益于科技创新的还有国祯环保。自1997年创立以来,国祯环保一直深耕污水处理事业,先后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主持和参加编制了19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抓好科技创新,要夯实平台和人才资源。目前,高新区集聚了中科大高新园区和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69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25人,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7人。

抓好科技创新,既要立足于服务又要着手培育新动能。合创汇是合肥高新区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两大服务板块为主,助力中小企业成长。通过向企业发行可兑换的有价电子凭证合创券,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此外,合创汇还打造了“政策通”“房源汇”“金融超市”“双创活动”等四个线上子平台,分别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快讯、科技动态服务,闲置楼宇、厂房等租售房源信息以及各类金融产品信息,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抓好科技创新,要让金融的活水浇灌科技之花。目前,区内集聚基金150余支,总规模超1600亿元,提供天使投资、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上市融资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投融资服务。

在全方位科技生态体系的支撑下,合肥高新区产业快速进阶,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17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8亿元,增长10.5%;工业总产值2044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两千亿园区;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建有集成电路(芯之城)、智能语音(中国声谷)、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奋进不松懈,向着一流园区砥砺奋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今年以来,合肥高新区好消息连连。4月2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杭州召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工作座谈会,会上宣布将合肥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以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催生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建设序列,合肥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高度认可,园区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凸显,被赋予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使命。

战鼓隆隆催人进,号角声声抒豪情。5月初,合肥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根据方案内容,高新区将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制定“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三步走战略,立足“科学中心核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改革示范区、国际新城先行区”四大定位,实施“创新尖峰攀登、未来产业领跑、领军企业跃升、开放融通拥抱、改革突破护航”五大行动计划,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新闻:

在这里,几只烧杯“孵化出”科技企业

27年前合肥在城西种下“创新”种子,现已成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合肥高新区区景。魅力合肥高新,生态科技新城。

28载接续奋斗 合肥西部“长”出一座科技新城

○高新区从无到有,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图为美的生产线。

从世界第一台VCD,到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从几只烧杯“孵化出”一家科技企业;从一片郊区之地,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勇当改革先锋,不断破解新难题,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跻身成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放眼未来,立足于新起点上的高新区,在建设创新之都的新征程中,将为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注入强劲动力。

从无到有27年前合肥在城西种下一颗“创新”种子

时针拨到1991年,那时在合肥城西的大蜀山脚下,周边是一片郊区农田,谁也不曾想到,在20多年后,这里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省汇集最多创新要素、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1988年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这一背景之下,1991年高新区成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启动区范围为2.2平方公里。

从此,在这片城西之地上,合肥种下的一颗“创新”种子,一片创新之林孕育而生。

以时间为节点,回顾合肥高新区的重要发展足迹——

1999年获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高新区;2003年获“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8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0年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13年入选合肥唯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成为中西部首批、安徽唯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2016年获批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承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的建设,2018年4月,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跻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经过27年的精心耕耘,这片创新之林日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高新区从最初的2.2平方公里“扩容”到128平方公里,成为安徽省新兴产业门类全、创新潜力与活力优、金融资本活跃、政策集成度高、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2017年,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年实现GDP666亿元,增长11%;工业规模接近2000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家2000亿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30%以上的爆发式增长,战新产业产值达79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市场主体达到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21家,上市企业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均占全市一半。

“高新区的成立和发展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步伐,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如今,高新区走过了27年不平凡的历程,这27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占据合肥市的半壁江山。”高新区管委会原副调研员程波感慨道,他见证了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创新之路从世界第一台VCD到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

走在高新区街头,宽敞的马路两旁,高楼林立。在这些外表司空见惯的楼宇之中,却流淌着一股股“汹涌”的创新浪潮。

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是合肥造,而它的出生地就在高新区。

1993年3月,安徽现代与美国DVS、韩国现代合资成立“安徽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成为安徽人的光荣和骄傲。

如果说,20多年前,高新区在创新之路上还在蹒跚学步,如今,伴随着合肥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高新区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敞,成为合肥自主创新的一片“高地”,在这里结出了一串串令世人瞩目的科技硕果。

2017年5月3日,高新区再次传出一个令科技界振奋人心的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这标志着我国的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已迈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经过27年的奋力建设,高新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了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科大国创、安科生物等领军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建有集成电路(芯之城)、智能语音(中国声谷)、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168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并居第一方阵。

打破藩篱几只烧杯“孵化出”一家科技企业

在安科生物,员工们习惯用“一只烧杯演变成一座大厦”来概括安科的发展史。如今,站在安科生物豪华气派的现代化厂区,很难想象,在20多年前,安科生物是仅仅由三名科研人员组成,全部家当只有几只烧杯的小公司。

成立于1994年的安科生物是高新区最早一批入园的企业,一直专注于细胞工程产品等生物技术药品研发。

“在公司创立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离开安徽省生物研究所,但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我发现研究所已不具备开展项目研究的条件。”安科生物创始人宋礼华说,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受到体制等各方面的制约,在研究所想买一台像样的科研仪器设备都不太可能。而当时,在沿海和一些发达地区,科研成果产业化已经迈开了步伐,科研人员可以分享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利润。

“在安徽,我第一个提出将科研成果奖励给科研人员,虽然奖励比例比较小,只有7%,但却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宋礼华说,安科生物经过三到四次的体制改革,公司发展屡上台阶,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首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

打破的是体制束缚,释放是科研人员的活力,获得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类似这种“烧杯变企业”的例子频繁在高新区上演。

下好改革“先手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新区强化政策创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让众多“藏身”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

高新区围绕“产业”、“创新”两大主题和“人才”、“金融”两大支撑,打造支持双创发展的“2+2”普惠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科技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优化全方位服务环境。出台推进双创“创九条”政策,年投入1.6亿元,从闲置厂房改造、房租补贴、培训支持和天使基金参股等9个方面进行“定向爆破”,精准支持双创。创新出台支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创新十条”),计划用5年时间、安排10亿元资金,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新的征程开启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践行国家使命,担当国家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新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自此,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作为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高新区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新区将依托合肥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

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尤其是近十年,合肥在省会城市中如何实现“后来者居上”?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