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協會祕書長陸書春:堅守初心需求導向,推動金融科技合規發展

互金協會秘書長陸書春:堅守初心需求導向,推動金融科技合規發展

金融科技行業要實現行穩致遠,就要堅守金融初心,堅持合規發展,堅持需求導向。

6月30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在該論壇主題演講時如此表示。

陸書春指出,金融科技是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其所具備的職能服務與傳統金融業並無本質區別,沒有改變金融的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不斷積累並爆發。

分析原因,陸書春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在金融科技初創期,部分企業缺乏金融風險的洗禮,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只看到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忽視了開展金融業務的風險,沒有同時考慮做業務和防風險兩個方面。在經營過程中,部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業務發展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夠,其所依賴的大數據模型和定價體系沒有經過完整經濟週期的檢驗,模型有效性有待觀察。金融科技所服務的眾多長尾客戶的金融素養還存在欠缺,剛兌思維依然存在,金融消費者保護難度加大。此外,少數企業帶著僥倖心理,打政策擦邊球,違規開展業務,不顧風險,盲目擴張。

金融科技如何行穩致遠,陸書春指出,一是堅守金融初心。發展金融科技應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以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和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為己任,在多層次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二是堅持合規發展。合規經營是行業共同遵循的底線。從業機構應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金融科技創新,不能盲目追新求變,不能搞一哄而上。三是堅持需求導向。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脫離需求去空談金融創新,也不能“唯技術至上”,過度誇大科技手段的作用,而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中發掘有效需求,聚焦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增長點的培育過程中提供優質服務。

“從歷史發展看,由於金融與科技擁有共同的數字信息基因,金融一直不缺少科技元素,兩者的融合發展由來已久。”陸書春表示,未來,隨著監管政策的明確,金融科技業務邊界和責任劃分也將更加清晰,應按照“凡是金融業務都應該納入持牌監管”的原則,科技迴歸科技支撐,金融迴歸金融本質。

下附演講全文: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2018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論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驅動著經濟社會生活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作為科技創新與現代金融的交匯融合,金融科技為經濟金融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提供了新手段。

我認為,金融科技是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其所具備的職能服務與傳統金融業並無本質區別,沒有改變金融的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科技創新的優勢,使得金融科技在體驗和服務上優於傳統技術條件下的金融服務,讓支付、投融資、保險等產品服務更高效、更精準,重塑了新的金融業態,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加速了人才流動,推動了傳統金融變革。同時,由於技術的深入應用和快速迭代,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日益豐富,不同類型金融資產的轉換更加高效,金融活動的實時性和不間斷性越發明顯,給分業分段式的傳統金融監管帶來挑戰。特別是近兩三年來,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不斷積累並爆發,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梳理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在金融科技初創期,部分企業缺乏金融風險的洗禮,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只看到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忽視了開展金融業務的風險,沒有同時考慮做業務和防風險兩個方面。在經營過程中,部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足,業務發展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夠,其所依賴的大數據模型和定價體系沒有經過完整經濟週期的檢驗,模型有效性有待觀察。金融科技所服務的眾多長尾客戶的金融素養還存在欠缺,剛兌思維依然存在,金融消費者保護難度加大。此外,少數企業帶著僥倖心理,打政策擦邊球,違規開展業務,不顧風險,盲目擴張。

面對上述風險和問題,金融科技行業要實現行穩致遠,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堅守金融初心。發展金融科技應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以促進金融業轉型升級和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為己任,在多層次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不能舉著金融科技的大旗,以“賺快錢”的思維,依賴以高利率覆蓋高風險、以暴力催收代替風控的不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搞超出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的過度創新、不當創新,也不能打著改革創新和普惠金融的旗號,搞規避法律規範和金融監管的偽創新。

二是堅持合規發展。發展金融科技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最佳模式,但合規經營是行業共同遵循的底線。從業機構應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遵循金融規律和技術規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金融科技創新,不能盲目追新求變,不能搞一哄而上。

三是堅持需求導向。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脫離需求去空談金融創新,也不能“唯技術至上”,過度誇大科技手段的作用,而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中發掘有效需求,聚焦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增長點的培育過程中提供優質服務。

從歷史發展看,由於金融與科技擁有共同的數字信息基因,金融一直不缺少科技元素,兩者的融合發展由來已久。比如,冶煉、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貨幣流通從最初的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信用貨幣轉變。電報、電話等通信技術的發展,解決了信息交互的速度和成本問題,使金融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跨期、跨域的資源配置。計算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使金融業手工操作被金融電子化代替。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提升了金融業的信息化水平。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以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發展金融科技應建立完善試錯容錯機制,科學遴選相對成熟可靠、安全穩定的技術,應用到具有較高契合度的金融場景和業務流程,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清算、風險管理、價格發現等金融功能的升級和再造。未來,隨著監管政策的明確,金融科技業務邊界和責任劃分也將更加清晰,應按照“凡是金融業務都應該納入持牌監管”的原則,科技迴歸科技支撐,金融迴歸金融本質。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