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原創:親近太子坪

趙宏原創:親近太子坪

親近太子坪

文\趙宏

暮春時節的秦嶺腹地,早上,白雲悠悠,天空湛藍。車子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疾馳進入金絲峽鎮太子坪村。“快看,到包扶村啦”。大家的眼光被十多里的太子坪村沿途的風景所驚醒。青山綠水繞,白雲空中飄;藍瓦白牆間,紅窗綠植綴。太子坪村的風貌較兩年前我來駐村的情景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沿公路、河邊的瓦房已經全部消失,幾乎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築,藍頂白牆。一座座,一群群的兩三層小樓點綴在半山腰或者河邊路旁。

車子沒有在鎮上停留,直接把我們拉到了田間地頭。沒有村幹部迎接,也沒有村民看熱鬧,迎接我們的是我們單位的駐村第一書記胡永和他剛拉到地邊的幾十把鋤頭。下車後,沒有攝像,沒有拍照,有的只是胡永發給大家每人一雙手套和一瓶礦泉水。“大家一字排開,每人一米寬,按地塊大小上人,從這邊開始,到地頭結束,搞完一塊再搞下一塊”,隨著機關紀委書記徐立意一聲令下,大家三五結夥走進田間。

坐落在金絲峽森林公園風景區的太子坪村是商南縣極力打造的旅遊產業示範村。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綠樹環繞。村委會和地稅局合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邁進,實施“鄉村全面振興計劃”,追趕超越求發展。

農人有三忙,春忙草,夏忙收,秋忙種。現在正是除草施肥的好時節。我們所勞動拔草的這塊地是村裡從村民手裡流轉過來的土地。這塊地是“獅子溝”的上半部分。“獅子溝”里居住的十多戶村民大多數已經搬遷出溝,只剩下兩三戶孤寡老人不願搬遷,仍居住在土房子裡。兩年前這條溝已經荒蕪,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小孩子已經搬遷到鎮上上學。村委會和包扶單位地稅局商量,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地上種植杏樹,樹下再套種丹參,成熟後所賣的錢歸合作社所有,再以分紅的方式分配給貧困戶。地稅局結合實際創新出的一條“產業幫扶”新路子。

咋咋的鳥鳴聲在山谷迴響,淡淡的泥草清香步入心脾。大家有的使用鋤頭挖,有的直接用手拔。種植在杏樹下邊的丹參苗已經開花,香氣撲鼻。今天來的四十多個黨員,老中青都有,相對而言,出生於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居多,有些年輕的黨員由於出生在城市,分不清那些是草,那些是苗。徐書記開玩笑的說:所有開著小花,長著小圓型葉子的是丹參,其餘的雜草全部拔掉,“留下社會主義”的苗。大家笑聲一片,在輕鬆愉快的閒諞中拔完了一塊又一塊。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五十多歲的老黨員找回當年耕作的記憶,好像農民模到了鋤頭,耕牛找到了青草;四十多歲的黨員好像又回到剛剛承包到戶的那個八十年代,上山挖地打核桃,下河摸魚插秧澆地的少年時代;長了見識的年輕一代更是唧唧咋咋,也分清了麥苗和青蔥。

本來準備幹到中午兩點休息,一場山中的白雨打消了大家拔草的趣味。泥巴裹滿秀腿,汗水溼透衣背。大家才狼狽不堪的回到村中農家屋舍。黃瓜絲、綠豆芽拌涼麵,大家一人一碗,不一會吃個精光,各個摸著肚皮嬉笑的說:這才是真正的農家飯。飯後,徐書記語重心長的對大家說:真的除草根本就不需要你們,叫幾個農民很快就搞定,只所以叫大家來,一則是讓大家親近一下自然,接觸一下農民,瞭解一些風情。二是讓大家接接地氣,舒展一下筋骨,體驗一下田間地頭的生活。三是讓大家感悟一下我們的生活,過一次有意義的黨員生日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細品餐中味,皆為勞動得。久居樊籠裡的人們,長期生長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是體會不出田間地頭的樂趣。被譽為“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時代,“一切向錢看”“生活就是奮鬥賺錢”已經成為農村孩子打工的奔頭,我不由得多了一些顧慮,人的靈魂是否在墮落?在拔草的間隙,徐書記詢問了尚留在溝裡的兩位老人,聲稱兒子都已經搬遷出溝,豬圈沒了豬崽,土地沒了耕牛,再沒有放牛娃、放羊娃的身影,農村已經空心。

時光就這麼劃過,在回程的路上,勞累了一天的大家都呼呼入睡。我卻多了幾份惆悵,心裡有點鬱悶。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在溝裡也可以收看到互聯網發送的新聞。我們在城市裡遊走,鄉村要全面振興,美麗鄉村更需要我們普通黨員該做些什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每個黨員是否都應該多去農村走走,找回來時的路,踏踏實實的工作,接地氣的生活,讓我們生活的更愜意些呢?

雨越下越大,太子坪離我們越來越遠,不一會就消失在視線的盡頭、、、、、、

趙宏原創:親近太子坪

趙宏原創:親近太子坪

趙宏原創:親近太子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