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十年內最有可能成爲中國十強城市的有哪些?

檳榔峽谷

要想成為中國十強城市,我覺得單從GDP來看過於侷限。我們應該看遮蓋城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是否同時具備,同時也要看國家對這個城市到底是什麼態度。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可能每個城市的發展契機也不不同,但是隻有有機會發展,就一定要抓住機會。

20年的時間太長,我們可以看看未來5~8年的各個城市發展狀況。

以下十大城市是我自己覺得會成為十強的城市。

北京,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上海,國家經濟中心,科學中心,金融中心。

香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紐約、倫敦、香港)

深圳,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國家中心城市。

廣州,副省級省會城市,第三世界的首都,華南的經濟商貿中心


天津,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

武漢,九省通衢,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

西安,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鄭州,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

南京: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20年的時間太長,我們看5~8年以後的發展吧,如果十年以後這個回答還在,大夥還在,我們還可以接著談!

這是大貓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大貓聊三農,我是王大貓。喜歡大貓的可以關注一下啦!

大貓聊三農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目前:

中國“最有錢”的城市有哪些?有多有錢?

有媒體統計了下,發現截止到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5000億的城市有35個,甚至有12個城市突破了萬億元大關。

根據報道,貓哥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 首先,要說到GDP,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就不用說了,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口規模都實力碾壓其他城市。

● 說到各省。5000億俱樂部裡,江蘇的城市最多,有6個,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南通、徐州。蘇南的“蘇錫常”全部上榜。

● 廣東有4個城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都是珠三角地區城市,又都在粵港澳大灣區裡。這個粵港澳大灣區11城的GDP總和為9.35萬億元。大灣區的其他城市的GDP總量也相當高,2016年珠海GDP總量達到2215億,江門2406億元,中山32012億,等等等。可見,這個大灣區依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 山東有4個城市:青島、煙臺、濟南、濰坊。

● 浙江有3座城市:杭州、寧波和溫州。剛好是浙江三大中心城市,其中杭州和寧波均是副省級城市,寧波又是計劃單列市。

● 此外,還有福建福州和泉州、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陝西西安、遼寧大連和瀋陽、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河北石家莊和唐山、安徽合肥、四川成都。

以上幾個城市裡,僅有泉州、大連、唐山不是省會城市。在廣闊的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省會城市、直轄市以外的城市進入5000億俱樂部。

以上統計得出,東部沿海四個經濟大省粵蘇魯浙進入到5000億俱樂部的城市共有17個,加上上海、天津、北京四個“沿海”城市和大連,就佔了5000億俱樂部GDP總量的69.45%。

那麼,沿海城市為什麼富,這背後有什麼規律?你的家鄉在榜單裡嗎?

如果未來要找個城市發展,首先哪些城市呢?

大家都知道,省會城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教育、醫療資源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5000億俱樂部還有什麼秘密呢?

貓哥發現,以上這些城市,全都在高鐵沿線上。

而這意味著什麼呢?貓哥找來中泰證券的分析報告:根據百城房價的歷史數據,將過去5年(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漲幅超過30%的城市(除去一線城市)對應在全國高鐵線路圖上,發現漲幅較高的城市一般屬於:

位於軌交樞紐的二線熱點城市,如太原、石家莊、鄭州、濟南、武漢、南昌、合肥等;

位於軌交樞紐的三線城市,典型代表如徐州、連雲港等;

位於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如環京的廊坊、保定,環滬的崑山、無錫,廣深周邊的惠州、東莞等。

基本上,與上述5000億俱樂部的名單高度重合。

高鐵對中國城市群的發展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漸顯現。當年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力推高鐵時,

大概很少有意識到高鐵將改變中國的經濟版圖。

截止2016年末,全國高鐵運營里程已達2.2萬公里,較08年翻了近32倍,預計2020年達到3.8萬公里的運營里程。隨著高鐵密度的提升,高鐵也逐步成為人們跨城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到2015年末,高鐵佔鐵路客運比重達到38%。

為什麼?讓我們回顧歷史,明清時代的揚州之所以是江南最富庶的城市,是因為它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當時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城市都是彼時中國GDP總量最高的城市。

但隨著海運和鐵路的發展,運河逐漸被放棄,這些城市也就逐漸衰落了。現在高鐵網絡的建設也相當於當年的運河,開通有助於加速區域要素流動,樞紐城市的中心地位大幅強化,使得區域的人口、資金等要素不斷向其集聚。鄭州、徐州、石家莊、武漢、合肥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就是例子。

珠三角地區以前河網密集,水路運輸發達。現在珠三角地區的城鐵網絡也是極為發達。以廣佛江珠城軌項目為例,這條線路建成後江門市區到廣州市區僅需30分鐘,且可與廣州地鐵及穗莞深線實現直接換乘。根據《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實施方案》,珠三角地區共規劃15條城際軌道交通線路,合計里程約1430公里,將在2020年前全部建成通車。

未來,中國的GDP強市都將是在軌道附近的城市,而這些城市的經濟更有活力,相應的房價也將更高。

造中心,搶人口

去過蘇南、浙江的人們都會發現,這些地方的城市,主城區並不是很大,但周邊區縣的經濟實力都很強。比如蘇州的吳江區、崑山區等。廣東的也是,比如佛山市的順德區就歷來是經濟強區,它下面的鎮也是經濟強鎮,東莞的鄉鎮村子就更不用說了。

這就有一個弊端,那就是這些地區長期以來缺少一個真正的經濟中心區,所以,近幾年東莞、佛山、蘇州、無錫等地都提出要做大中心城市戰略,準備做大做強主城區。

尤其是浙江的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則提出,要順應城市經濟特別是都市區經濟成為區域發展與競爭主要形態的新趨勢,堅持做強市域經濟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並重,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

前兩年大家都在大談“縣域經濟”,但在又都強調要打造中心區,這背後的邏輯是城市經濟日益激烈,如果一箇中心區將很難吸引到高層次人才,帶動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讓我們從年輕“移民”來分析。不出所料,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外來移民佔比很高,且大多是20歲以上的勞動力年齡,因此三市的20歲以下人口比重很低,並且“質量最高; 廣東、浙江、江蘇,分別是外來人口占比4、5、6位的省份,其中廣東的比例較高,這得益於廣東本地人,特別是非珠地區的高生育傳統,成為珠三角地區勞動力的來源地,並且廣東還是南方各省人士首選的“移民目的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蘇、浙江20歲以下人口比重很低,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嚴格執行了計劃生育計劃。

所以,“年輕人口”將成為全國所有城市爭奪的重要“資源”。從全球經驗來看,年輕勞動力更多的會趨向於大都市圈,因此人口爭奪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地區的核心城市、都市帶的發展程度。

這也是浙江“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區經濟轉型”的重要原因。我們回頭看看浙江5000億俱樂部的杭州、寧波和溫州,也是浙江三大中心城市,其他的紹興等城市正加緊在整合。

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分別是四個省的區域中心城市,是當地年輕人首選的城市,也是它們發展迅速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源是有限的,在中心城市幾乎無限度的“吸取”下,省裡的其他城市的發展難度會更大。


大貓財經

現在而言,北上深廣屬於一線特大城市,而新一線城市也逐漸崛起,但這似乎成為了拉昇房價,打造本地GDP的有效手段。對於未來二十年,時間跨度很長,具有不少不確定性,而十強城市的排行可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不過,從目前大城市的發展趨勢來看,北上深廣的地位應該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而對於新一線城市,可能會有一些大城市逐漸晉升成為特大城市,例如成都、杭州、天津、南京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特大城市,甚至晉升至更高的發展梯隊。對於未來的城市發展,可能存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格局。不過,隨著城市化的深入推進,排名靠前的城市名單可能會比較牢固,但其餘中小城市的排名可能會有所變動。


郭施亮

在我國,看一座城市的未來發展,首先是看其國家定位,因為國家的定位,決定了這座城市得到的人力物力支持力度!

比如,因為有國家的大力支持,深圳能夠從一個寶安縣城成為國家一線城市。有國家的支持才有浦東新區乃至上海的發展,才有天津濱海新區和天津的發展!反之,沒有國家的支持,歷史基礎再好,也有可能衰落,比如開封和洛陽。

其次,才是看這座城市自身的條件。城市自身條件中,最重要的是綜合科研實力,其次,是在區域中地位,再次是交通條件!

根據這些因素,筆者認為,二十年後,中國十強城市名單應該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天津、廣州、武漢、南京、杭州和合肥!

其中,帝都北京,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學中心,無論是國家定位還是自身條件,很難遇到挑戰者,除了上海!

魔都上海,國家經濟中心,科學中心,金融中心和長江流域龍頭城市,可以憑藉經濟實力挑戰北京!

深圳,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能力和金融中心,決定了深圳的發展前景。

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直轄市,最主要的是作為一個直轄市擁有的龐大人口基數,是其它城市難以比擬的——與其說是一座城市,毋寧說是一個省!八萬多平方公里,三千多萬人口,想想腦袋都變大!

天津,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的經濟中心,海港城市!

廣州,副省級省會城市,第三世界的首都,華南的經濟商貿中心!

武漢,九省通衢,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科技強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

南京,副省級城市,國家重點打造的特大型城市,周邊城市密度很大,擁有很強的人口聚集能力,科技強市!

杭州,副省級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強市——嚴格說來,未來二十年內杭州很難保持十強城市,但是,這座城市的企業創新精神,絕不可以忽視,特別是擁有強大科研實力和經濟實力的阿里巴巴對杭州的貢獻。

合肥,國際一流的科學中心,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上海並列的國內三大綜合性科學中心,中國三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成長速度歷史上僅次於深圳。全國性高鐵樞紐,區域性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二十個最有發展前景的城市之一,目前被國際公認以二線城市的基礎,創造了只有一線城市才可能擁有的綜合科研成果。是國際科學界提到次數最多的兩座中國城市之一!北京,合肥。合肥,一座科學技術成就的黑馬城市!

合肥,有兩個值得記住的年份,2005年開始的大拆違,迎來了合肥的大發展!2017年,全域聯動,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真正奠定了合肥的城市地位,更提升了合肥的城市品位,讓合肥擁有了唯有北京上海才能比擬的硬實力!


鄭瑞文2015

在今後十到二十年,中國一線城市可能會大幅度增加。一帶一路佈局,海陸兩個方向並重,沿海城市和內陸中心城市之間競爭將更加激烈,具有重要區域功能及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的省會城市和大港灣航運中心城市將快速發展。

  • 哪些城市將更有可能成為今後重要的核心城市,下面列舉20個城市,看大家意見。誰更能抓住機遇,奮力向上成為將來中國城市十強,成為區域重要支撐。
  • 江山如此多嬌,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龍騰盛世,誰將笑傲蒼穹。
  • 今後二十年是祖國建設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發展速度慢就會被追趕、被超越。

一、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 2016年建成區面積:1401.01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9569.80 ; 人均 90063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2172.90 萬;

  • 市區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二、上海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核心城市。

  • 2016年建成區面積:1380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21617.52 ; 人均 89340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2419.70 萬;

  • 市區面積:6340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

三、廣州市。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市、佛山市將合併成新的廣州市。

  • 2016年建成區面積:1237.25 +158.05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5509.06 +6870.74; 人均 110436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404.35 +746.27 萬;

  • 市區面積:7434.4+3875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等


四、重慶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中心,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 2016年建成區面積:1329.45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4309.18 ; 人均 46940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3048.43 萬;

  • 市區面積:82402.95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

五、天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中國中醫藥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天津也是當前六座超大城市之一。

  • 2016年建成區面積:885.43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3449.50 ; 人均 86098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562.12 萬。

  • 市區面積:11946.88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

六、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KSAR)。香港地處中國華南,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隔著珠江口相望。

香港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素以優良治安、自由經濟、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而聞名於世,素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 2909億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人均40170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 2014年末常住人口 726.4萬。

  • 市區面積:1104.43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七、深圳市、廣東省副省級城市,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粵港澳、珠三角核心城市,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 2016年建成區面積:900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5408.62 ; 人均 129393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190.84 萬;

  • 市區面積:1996.85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

八、成都市。四川省省會,成渝城市群、西部大開發中心城市,四川人口大省的支持,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最多、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 。2015年由國務院批覆並升格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

  • 2016年建成區面積:615.71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9725.40 ; 人均 61098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591.76 萬。

  • 市區面積:12390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通大學等

九、武漢市。湖北省省會,長江中下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內陸地區最繁華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中心城市。

武漢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4年,在漢高等院校98所;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數僅次於北京居中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三, 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 ,居世界第一。

  • 2016年建成區面積:566.13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9397.17 ; 人均 87284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076.62 萬。

  • 市區面積:8494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十、南京市。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截至2016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74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於北京;兩院院士81人、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7人,均居中國第三。

  • 2016年建成區面積:755.27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8703.48; 人均 105242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827 萬。

  • 市區面積:6597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師大等

十一、杭州市。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長三角寧杭生態經濟帶節點城市、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

  • 2016年建成區面積:506.09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9018.40 ; 人均 98154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918.8 萬;

  • 市區面積:16596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美院、浙工大等

十二、蘇州市。江蘇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 2016年建成區面積:458.29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12387.9; 人均 116347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1064.74 萬。

  • 市區面積:8488.42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

十三、鄭州市。河南省會,地處華北平原南部,河南省中部偏北,黃河下游。 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河南人口大省的支持,全國交通樞紐,鄭州地處中國經濟版圖地理中心,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目前有汽車、裝備製造、煤電鋁、食品、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六大優勢產業。

  • 2016年建成區面積:437.6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6535.69; 人均 67213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972.39 萬;

  • 市區面積:7446.2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鄭州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

十四、青島市。山東副省級港口城市、國家計劃單列市。青島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新一線城市、經濟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國際性港口城市、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被譽為“東方瑞士”。具有山東人口大省的支持,北方重要港口。

  • 2016年建成區面積:566.37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7983.80; 人均 86743 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920.40 萬;

  • 市區面積:11282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等。

十五、西安市。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西安市、咸陽市一體化進程加速。咸陽市,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 2016年建成區面積:500.59 +90.12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5049.7; 人均 57174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883.21 +498.66 萬。

  • 市區面積:11282+10246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西交大、西北工大、西電、西大等

十六、瀋陽。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和直屬中央軍委瀋陽聯勤保障中心駐地,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瀋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樞紐城市。

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

  • 2016年建成區面積:465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4079.70; 人均 49200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829.20 萬;

  • 市區面積:12948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等。


十七、大連、遼寧省副省級城市,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旅遊城市。

大連環境絕佳,有"東北之窗"" 北方明珠 ""浪漫之都"之稱,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後獲得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榮譽。

  • 2016年建成區面積:395.5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5378.80; 人均 76977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698.70 萬;

  • 市區面積:12574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

十八、長沙、湖南省省會,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瀏盆地西緣,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

長株潭一體化建成將大幅度提升長沙市綜合實力。

  • 2016年建成區面積:312.3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7478.72; 人均 97822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764.52 萬;

  • 市區面積:11819.5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十九、合肥、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准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合肥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是全國首座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中日韓圍棋三國賽的永久舉辦地。截至2015年,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國家實驗室3所,國家重大科學裝置4座,是僅次於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佈局重點城市。

  • 2016年建成區面積:438.2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5024.69; 人均 63854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786.90 萬;

  • 市區面積:11445.1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中國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等。

二十、東莞、廣東省地級市,粵港澳、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位於珠江口東岸,"廣東四小虎"之首 ,號稱"世界工廠",國際花園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 ,全國籃球城市 ,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是全國4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一。

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有"音樂之城" 、"科技之城"、"博物館之城" 、國家森林城市等美譽。

  • 2016年建成區面積:932.05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5484.72; 人均 66390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826.14 萬;

  • 市區面積:2512平方公里。

考慮瀋陽、大連二選一,香港的特殊性,看看,其他重要城市情況

  • 寧波市。浙江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有制訂地方性法規權限的較大的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海濱城市,中國大陸綜合競爭力前15強城市,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浙江省經濟中心,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連續四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著名的院士之鄉。

  • 寧波人文積澱豐厚,歷史文化悠久,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其中最具寧波代表性的寧波港被國際港航界權威雜誌——英國《集裝箱國際》評為“世界五佳港口”。


  • 2016年建成區面積:321.91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7075.20; 人均 89844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787.50 萬;

  • 市區面積:9816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寧波大學、諾丁漢大學中國校區,寧波工程學院。

  • 無錫市。無錫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無錫北倚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 按照蘇錫常都市圈整體看綜合能力,進蘇州市範圍。

  • 2016年建成區面積:329.43 平方公里;

  • 2017年1-9月GDP 7531.21; 人均 115350元;
  • 2016年末常住人口 652.90 萬;

  • 市區面積:4628平方公里;
  • 主要大學: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太湖學院。


當前處於城市群、城市、城鎮建設的關鍵時期,各城市處於關鍵成長期,很難對一個城市精確定位。

  • 一帶一路佈局,海陸並重。近40年沿海城市的高速發展可能會逐步放緩,中西部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省會城市迎來快速發展期。

1、中國-新加坡,中新通道+歐亞大陸橋,形成新的海陸聯運大通道。

2、歐亞大陸橋通道建設,中歐班列、多式聯運不斷豐富一帶一路貿易通道。

  • 通過春運鐵路出行看全國人口遷徙情況。

  • 鐵路運輸成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高速客運鐵路改變人們生活。

1、客貨兩運幹線鐵路繼續承擔最重要的交通功能

2、高速客運為出行提供快捷高效的交通,同時,為貨運幹線釋放運能。

  • 信息化工業時代,電子商務等影響,看看QQ在線情況。

十年時間,變化就很大,二十年就很難說,那個城市發展更好。在你心中那些城市才是中國十強城市,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看法。

璀璨星空,英雄各領風騷,那片星宇將更加耀眼?!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城市群的發展。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未來二十年內心目中最有可能成位中國十強城市有(包含港、澳、臺):

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市、中國最大經濟中心


北京——中國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科教、外交中心

深圳——世界之窗、科技創新城市

香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紐約、倫敦、香港)

重慶——中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

天津——中國第四大直轄市(北方經濟中心)

廣州——第三世界首都、外貿中心

杭州——世界互聯網、信息經濟中心

成都——西部經濟中心

武漢——中部最大城市

第十一大城市——青島

第十二大城市——南京

第十三大城市——蘇州

第十四大城市——臺北

第十五大城市——鄭州

第十六大城市——寧波

第十七大城市——西安

第十八大城市——大連

第十九大城市——瀋陽

第二十大城市——無錫

前二十大城市中有:長三角6座(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無錫)、珠三角3座(深圳、香港、廣州)、京津冀2座(北京、天津)、西南2座(重慶、成都)、東北2座(大連、瀋陽)、中部2座(武漢、鄭州)、西北1座(西安)、臺灣1座(臺北)、山東半島1座(青島)。

中國七大區域分佈:華東8座(上海、杭州、青島、南京、蘇州、臺北、寧波、無錫),華南3座(深圳、香港、廣州),華北2座(北京、天津、),西南2座(重慶、成都),東北2座(大連、瀋陽),華中2座(武漢、鄭州),西北1座(西安)。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淺淺的談一下,不分先後順序。僅代表個人觀點。

1 北京。

帝都當然是不用說啦,地鐵在建設(又增加了好多線路)、霧霾在減少,(工業工期停半年,冬季霧霾明顯減少),新機場也在建設,據說年吞吐量將達到10級人次,生活還是越來越舒服滴。

2 上海。GDP中國第一,世界一線城市,東方巴黎。上海將建成九個城市副中心、五個新城中心兩個核心鎮中心,軌交將把它們串聯起來,覆蓋的地方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min。人均綠地將達到15個平方以上。

3 雄安。

是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首都副中心這個名字我們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國家對這個城市的重視。地圖上顯示雄安還有中關園,並且都聽說有些大學也已經確定在雄安建設新校區、將一些專業遷往雄安。

4廣州

廣東連續十幾年全國經濟保持第一位,這也得益於廣州兩千多年來長盛不衰的“千年商都”創新基因。“


5深圳

2017至2022年,深圳規劃再建設城市軌道11條(段)線路,即將建成開放的好玩景點 深圳最大的綠肺——體育休閒公園。


6成都

“成都市軌道交通發展勢頭良好,未來值得期待”、“未來10年發展最快城市成都居第一”、



7杭州

將加10條地鐵、三個城市副中心,2016年規模已經達到33386.04億元,直追廣州,這表明杭州的經濟發展潛力和韌性要優於大多數熱點城市。


8重慶

左成都右重慶,美吧。

9武漢

武漢居經濟要衝之核心,九省通衢,兩江四路,陸達南北,水通東西。武漢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地有地要礦有礦要仕有仕要工有工要農有農要學有學要人有人。交通也便利,物產也豐富,人才也集中,底子也雄厚。

10南京

首先談經濟:經濟一看規模,二看人均,三看發達程度。

在這三個維度上,很多體量巨大的城市總量驚人,但失之於發達及人均表現不佳。有些發達程度很高的城市在體量上失去很強競爭力,因此,說到中國既大且富,具有強烈吸引力的的城市,畢竟也只能屈指可數,南京有幸位列其中,成為為數不多經濟發達、民生水平高、規模龐大的城市之一。
2、在一系列城市軟實力方面,南京是一個超越絕大多數省會的存在。
首先,南京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方面,整個南中國鮮有其匹,課本上時不時冒出的烏衣巷、泊秦淮、石頭城、金陵懷古、桃花扇、紅樓夢這些文化意向,潛移默化的浸染了一代代中國人,使得南京在文化知名度上成功超越了大部分省會,這是通過後天的廣告、宣傳畫很難達到的效果。
(略有借鑑,此致敬禮)

範同學要去哪裡

看到這個題目,很激動,因為在2013年我就預測了二十年後中國城市十強,恰恰在最近公佈的中國城市GDP榜單深圳又前進一位,排在全國第三位,完全吻合我我2013年的預測:

二十年後中國經濟十強排名依次是:

深圳、上海、重慶、北京、廣州、天津、成都、武漢、蘇州、長沙

以上這份預測是我2013年發表的,當時有很多網友不解,為什麼深圳會排第二、為什麼廣州會退步到第五、北京會退至第四,長沙會進入全國十強,下面我一一為大家做出分析:

深圳

通過對2017年中國經濟前十三名的城市經濟增速預測,二十年後深圳的GDP是15.13萬億,北京是13.12萬億,上海是14.84萬億。

20年前,誰都不敢想象,深圳1535億的GDP,上海是3801億元,深圳僅為上海的40%;2018年深圳GDP為22483億元,上海GDP為30133億元,深圳為上海GDP的74%,短短二十年,差距從60%縮小到26%。再過二十年,是深圳全面反超北上兩城的時代。

理由:深圳佔據未來的優勢,深圳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是全國最健康的城市,反過來看北京和上海,一個是國企的都市,一個是外企的都市,深圳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恰好是1:1:1,這是最佳的經濟結構模式。

深圳的高新產業經濟體量佔比GDP比例為42%,未來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深圳未來的想象空間太大了。

重慶

優勢很明顯,經濟增速和人口紅利,使得未來20年,重慶經濟能夠排在中國第三名的位置,20年後重慶的GDP為14.29萬億。僅次於深圳和上海。

長沙

這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長沙GDP的增速近十年都是非常快的,通過數據分析在2023年,長沙GDP超過青島,2027年超過南京,2031年超過杭州,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十強。二十年後長沙的GDP為8.53萬億。

綜上所述:二十年後中國經濟十強城市是:深圳、上海、重慶、北京、廣州、天津、成都、武漢、蘇州、長沙


蔣昊脫口秀

北上廣深下來基本沒可能。剩下武漢,杭州,成都,南京(蘇州)估計也難下來~重慶正在上升,但主城區經濟還沒鄭州高;天津按增速正在衰敗不知道;蘇州20年可能會退出前10,如果蘇州退出前十南京必進前十,基本就是二選一(也有可能雙前十)。這幾個老牌前十一就不說了。剩下有衝擊潛力,寧波,鄭州,雄安新區,長沙,青島。跟你們說實話吧,前十我後面說的都不太可能~有點機會的就是鄭州和雄安(可能性不超過3成)。理由很簡單長三角3個的話,珠三角2個,京津翼也按2個~實際就三個名額了。武漢成都重慶下來可能性都不大~怎麼超?前10多激烈~長三角南京蘇州二選一,雄安(未來)天津二選一。我覺的能爭到前12就不錯了~跟上前十的腳步罷了。要想成前十至少有兩個因素,省人多經濟夠強。這也是我不看好合肥的原因,合肥進前20幾乎註定的,前十五基本也有潛力,再往前安徽撐不起來而且合肥離南京太近,南京和合肥都在吸安徽的人力資源。南京想贏蘇州(都進前十),要不整個江蘇衰敗,要不安徽合肥衰敗。更別說如果香港,臺北算上未來能在前15就不錯了。要我說前二十都牛了,就跟你們說說爭的城市從第14(包含港澳臺),臺北不用想,如果臺灣迴歸國家肯定大力發展臺灣好贏得民心。所以14-20青島,寧波,長沙,無錫,鄭州,佛山這是現在的前20經濟的(包含港澳臺了)。後面還有濟南,雄安(新區),南通,東莞,合肥,福州,瀋陽,大連,西安,廈門。還有最近開始崛起的南昌,貴州。也還有泉州,石家莊,唐山這種經濟強市所以我的意思現在在想進前十基本想多了,前20基本都非常的激烈


Mr二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