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導讀

本文將詳細介紹在中世紀戰爭中投入實戰的投石機,涵蓋投石機的技術細節與作戰細節。

在圍攻戰中,攻守雙方都會使用相同的投射武器。按照其動力來源以及投射的矢石種類,這些武器也被分成了不同類型。在中世紀,用來發射石塊或者標槍的攻城武器主要採用三種動力。在此之中,只有兩種動力在早前的古典時代中也有所應用,即扭力(Torsion)和張力(Tension),第三種出現時間較晚的方式則是配重。扭力發射指的是,在用力將繩索反覆旋轉拉緊之後突然釋放,藉此射出矢石。張力則完全依賴於繩索的彈性和韌性,其原理與弓箭相似。這兩種設計都可以說是直接從羅馬時代傳承下來的。維楚維斯(Vitruvius)曾詳細記載過這類攻城武器的結構,後來的韋格蒂烏斯、普羅科皮烏斯、阿米阿努斯也在著作中告訴了我們這些為西歐條頓諸國所使用的武器來自何處。在黑暗時期,君士坦丁堡始終能夠按照古代工藝生產精良的扭力和張力式攻城武器,亞得里亞海(Adriatic)以西諸國則只能按照羅馬樣本生產小型而且粗糙的複製品。

在扭力式攻城武器中,扭力投石機要算是最佳的代表,而它們在重型攻城武器中也始終佔據著最重要的角色。其主體結構由兩根短而粗的木樁和兩組或四組繩索組成。只要在兩組繩索之間安插一根木樑,並將其向後拖動以使繩索向相反的方向扭轉,即可產生強大的動力。為發射石彈,木樑末端通常會裝有勺型結構或吊索。在工程師將石塊或由鉛、石塊製成的球形彈丸放入勺型結構或吊索中後就會釋放木樑,繩索在釋放瞬間所產生的力量就會將石塊或彈丸朝著拋物線的軌跡高高地拋出。由於整個機械的工作都取決於每次發射時的具體扭力,因此這種投石機很難精確瞄準。舉例而言,天氣過幹或過溼都會對繩索造成極大影響。不過在攻擊很容易瞄準的大型目標時,投石機還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對於我們所說的“轟擊”(Bombarding)任務可以算是極為合適,如將彈丸投擲到有城牆的城市或設防陣地內部等。這種武器首次被稱為投石機(Mangon)是在886年,修士阿波在記錄巴黎圍攻戰時採用了這一稱呼。在那之前,扭力式投石機一直被簡單地稱為“投石器”(Fundus或Fundibula,相當於英語Sling,與投石兵所用的繩索同名)。如前文所述,這種所謂“投石器”肯定也就是查理曼大帝在行李縱列中所攜帶者。毫無疑問,扭力式投石機正是阿米阿努斯和普羅科皮烏斯筆下那些羅馬投石機(Onager)的直系子孫。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扭力投石機

第二種以張力作為動力來源的攻城武器可以用巨弩(Balista)舉例說明。普羅科皮烏斯記錄537年貝利撒留防守羅馬城時所使用的各種武器時,曾對於巨弩做了極為清晰的描述,誠如其所言,這種武器實質上就是一個巨型的弩機。他寫道:

“這些武器在大體上與弓的形狀相同,只不過弓臂是安裝在中央的一個箱型框架上,而這個框架又是安裝在一根鐵梁之上。在向敵軍發射弓箭時,首先要向後拉動連接著弓背的繩索,之後將弩箭放入框架中,這種弩箭比普通箭矢要粗四倍,但長度卻只有其一半,另外,它們也不像普通箭矢那樣在尾部沾有羽毛,而是在尾部安裝了仿照羽毛形狀製造的木片。巨弩兩側各有一名士兵負責用機械裝置(如絞盤等)向後拉動弓弦。釋放之後,弓弦會向前運動射出弩箭,其力量至少相當於兩支普通箭矢,因此完全可以擊碎石頭、射穿樹幹。”

在這段文字中,普羅科皮烏斯忽略了兩個重要部分。首先,他忽略了向後拉動弓弦的裝置,所幸阿米阿努斯曾記載這種裝置就是小型的絞盤,只要反覆旋轉即可拉動弓弦。另外,普羅科皮烏斯也沒有記錄弓弦通常都是以擰成繩狀的動物內臟製成。在拉緊之後,弓弦會被固定在鐵梁或者木樑上的凸起處或凹槽中。之後只要將鐵梁或木樑直接指向目標即可瞄準,一旦瞄準精確後,工程師就會釋放弓弦,將弩箭發射出去。韋格蒂烏斯對於巨弩的描述要比普羅科皮烏斯簡短很多,但也記載了弓臂越長,弩箭射出時的威力就越大。這種巨弩的威力一定十分驚人,在維蒂吉斯圍攻羅馬時,普羅科皮烏斯曾親眼見到一位身著重甲的哥特將軍被弩箭釘在了一顆樹幹上,其穿透樹幹的深度之大,導致屍體在樹幹上掛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掉下來。另外,巨弩所能夠發射的並非只有弩箭,還有更長的標槍。修士阿波告訴我們,在巴黎圍攻戰中,修道院長埃博拉斯曾射出一支運氣不錯的標槍,好幾個丹麥人都被這一根標槍所射穿。看到這個場面,修道院長還向手下士兵們打趣說敵人就像是被穿在一根木棍上的烤雞,要他們“把敵人的屍體抬到廚房去”。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巨弩

由於在發射弩箭或標槍時能夠徑直進行瞄準,而無須像投石機所發射的石塊那樣需要曲射,巨弩相比投石機顯然能夠進行更精確的瞄準,就好像如今的火炮。因此在對小型目標進行射擊時,巨弩顯得十分有用。相比之下,投石機則更適於攻擊大型目標。對圍攻者而言,他們可以使用巨弩去射殺他們所攻擊的那部分城牆上方的守軍,反過來,守軍也會用巨弩去射殺那些暴露在掩體以外的進攻者,尤其是那些距離超過了普通弓箭或投槍射程的敵軍。在阿波修士對巴黎圍攻戰的記載中,指導丹麥人建造攻城錘的工程師就曾在距離城牆很遠的距離上被弩炮射殺。

我們必須牢記,9世紀的攻城武器與其在4世紀由羅馬人建造的同類武器相比,工藝是極為粗糙的。可能有很多在阿米阿努斯的時代裡用鐵製造的部件,在阿波的時代裡就只能用木材製造了。法蘭克人甚至可能都無法用鐵來製造巨弩的弓臂,在巴黎圍攻戰時,巨弩的弓臂和托架可能都是用木材製成的。

毫無疑問,巨弩就是後世那些手弩的前身。羅馬人曾經擁有並使用過手弩,但11世紀的拜占庭人卻在保留著其餘羅馬武器的同時將它們遺忘掉了。但在西方,手弩不僅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在十字軍的時代之前就得到了廣泛使用。亞眠的蓋伊(Guy of Amiens)在著作中特別指出,諾曼人威廉帶到哈斯丁戰場上的弩手(Balistantes)並不比弓箭手(Sagittarii)要少。在早期的十字軍中,同樣也存在大量弩手,只是他們在對付突厥人的時候,起初並不懂得如何正確部署弩手。安娜·科姆尼娜(Anna Comnena)對於十字軍使用的手弩曾做過詳細說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結構簡直就是將普羅科皮烏斯筆下的巨弩直接縮小了一樣。只不過由於其尺寸較小,拉弦也不再需要絞盤,而直接依靠軀幹自身的力量即可。她寫道:“這種迄今為止還不曾為人們所熟悉的腳張弩,並非像普通弓箭那樣左手握弓,右手拉弦,而是需要射手彎下腰用腳踩住弓臂,同時再用雙手全力拉弦。在弩身中央,有一個長度相當於一支箭的半圓形凹槽,一直延伸至弩身中部。這種弩使用的箭矢多種多樣。在射擊前,將箭矢放置在凹槽中,釋放弓弦後箭矢即向前射出。弩箭能夠輕易穿透樹木或者金屬,有時甚至整支箭都會被射入城牆或其餘障礙物之中。”我們不知道是哪一位天才發明了這種可供單兵使用的縮小版巨弩,也無法確定其誕生的確切日期。我們只能推測,在黑暗時期最黑暗的年份裡(即10世紀末期),一些工程師從羅馬時代的手稿中復原出了這種武器。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一幅表現中世紀圍攻戰場面的畫作,圖中幾乎出現了當時所有的攻城武器

至於配重式投石機等其他利用槓桿原理運轉的攻城武器,我們將在介紹12世紀戰爭藝術的章節中再加以介紹。雖然我們確實無從知曉配重式投石機在何時被投入使用,但在本章所述的9世紀至11世紀中,它們顯然還沒有出現。在早期的編年史中,由於作者們總是會用不同名字來指代同一種武器,因此也會給讀者造成巨大的混亂。在實際情況下,所有攻城武器都可以被分為兩種,要麼是投石機那樣依靠扭力發射,要麼是巨弩那樣依靠張力發射。但在史料中,所有這些武器都會被混雜在一起,冠以“投石器”“拋石機”“投石機”“攻城武器“攻城器械”或者“弩炮”等名稱,導致記載變得極為模糊不清。其原因則是由於這些編年史的作者多是神職人員而非行伍出身,自己也無法區分筆下那些武器的區別。除此以外,工程師們對武器所進行的改造,也會引發這種混亂。如投石機本應用來發射石彈,但有時也會被製造成發射標槍的機械,本應用於精確發射弩箭或其他箭矢的巨弩,也可能會被用來投擲石塊。

本文摘自《中世紀戰爭藝術史》

中世紀如何用投石機打攻城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