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是什麼?爲何日本媒體對它不寒而慄?

x819969731

家族財富密碼

首先說一下廣場協議的由來,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比較清楚了,就是日元大幅升值,出口遇到為題,全球的熱錢都湧入了日本,在90年房地產達到高點的時候資本撤走,泡沫被戳破,然後日本經濟長期不振。

對於日本的衰退,在日本國內其主流的看法都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衝著日本而來的,是美國脅迫著讓日元升值的,美國想借此通過犧牲日本,來解決自身的雙赤問題。但是還是有別的聲音說這一問題被日本人和我們的國人所刻意忽視的是,“廣場協議”升值的“黑名單”上,除了日元外,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等都赫然在列。

廣場協議”中明確規定,不僅是日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也應大幅升值,事實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最後只有日本倒下了呢?在這些國家中,德、日兩國最具可比性。兩國都是二戰後崛起的,國家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廣場協議》前後這兩國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日元兌美元到1987 年底時已接近升值 100%,但是並非僅有日元升值,德國馬克也升值了 ,且比日本還升值的更多,達到101.27%。到1988年,德國馬克的升值率相比較於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與廣場協議制定時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達到70.5%,與此對應的是:日元86.1%。由此可見,美元的貶值,並不只針對日本,還有聯邦德國。更要緊的是,其貶值幅度也非常相近。但是最後只有日本倒下了我們還是值得商榷的。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985年至1990年這一時期,日本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出了極大的失誤。《廣場協議》後,為了日本政府決定減稅1萬億日元,同時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同年7月又補增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與此同時,從1986年1月起,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將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到1987年的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與此同時,,整個日本,一方面是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金,一方面投資渠道有限,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這些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結果是,這些錢都一股腦的流向了以房地產和股票為代表的資本市場。

到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繁榮景象,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美、英、法、聯邦德國等主要經濟體都相繼提高了利率,而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不願意加息,他們所擔心的是,如果一旦加息,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進而推高日元減少其商品的出口,再次因為升值而引發1986年式的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搞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想將其由出口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體。而在當時日本財經官員甚至學界看來,要想擴大內需,其關鍵就在於以低利率來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以此來減少儲蓄。

而正是這種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日本經濟體系,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從而將日本推向了泡沫經濟的深淵。


家族財富密碼

“廣場協議”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的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出現“雙赤字”財政赤字劇增,未治理財政赤字引發的通脹,美聯儲大幅提高官方利率,帶來美元升值,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的精英們認為長此以往難以為繼,強烈要求政府幹預,促使美元貶值,以挽救美國的出口。而此時的日本則是在國際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日本製造的產品在全球暢銷無阻。於是,廣場協得以簽署,核心內容就是五國共同干預外匯市場,有秩序拋售美元,促使美元貶值。自然而然,帶來的結果就是其他貨幣兌美元升值,其中尤以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幅度大。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升幅20%。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約分別為:日元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

《廣場協議》無疑是日本戰後經濟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事件之一,但是,應該強調的是,這一協議的簽署本身並沒有直接摧垮日本經濟。相反,廣場協議簽署之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資產成為全球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紛紛湧入日本,進一步推高了日本匯率和資產價格,日本一時間變得如此有錢,巴黎、倫敦到處可見組團購物的日本主婦,索尼買下了哥倫比亞影業,三菱買了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地價如此之高,號稱一個東京的房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美國的雜誌封面,自由女神改穿和服,象徵“日本經濟入侵美國”)

但是,貨幣升值衝擊了日本的出口產業,GDP增長率下降,日本政府急功近利,錯誤地實行了降息等寬鬆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助長了國內經濟泡沫的形成,又實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熱錢來去自由。到1990年,泡沫升到最高峰後在政府金融緊縮政策下開始破裂,股市急劇下跌,大量銀行壞賬被曝光,許多中產階級因為在高點買入房地產被終生“套牢”,有的甚至走投無路,以自殺擺脫債務壓力。


北海圖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1985年9月22日,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集會,就美國面臨的經濟問題進行討論。主持會議的是美國財政部的貝克部長,日本的竹下登大藏大臣和日本銀行的澄田智總裁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被稱作廣場協議。其內容如下:

(1)匯率在調整不均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匯率應比以往更加反映經濟基本面;

(3)主要國家貨幣對美元匯率應有序地進一步上升,為此五國將更加緊密地合作。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回憶說:“最令人吃驚的是當時日本的大藏省大臣竹下登主動提出允許日元升值10%以上,這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日本做出如此大的讓步呢?前日本銀行行長行天豐雄後來解釋說:“日本政府對當時美國日益上升的保護主義感到驚慌,準備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緩解對美貿易關係。”

日元升值的背後,一方面是美歐施壓,轉嫁國內經濟矛盾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日本人有著不可告人的野心,即隱藏著日元國際化的圖謀。

因為作為國際貨幣會佔據相當的優勢,可以對他國經濟進行盤剝,曾經是受害者的日本太清楚不過了。日本知道,作為國際貨幣,最大的好處就是把風險轉給別人,安全留給自己,因為企業交易使用自己的貨幣,就不存在匯兌風險了,兌換風險都給人家;兌換多,風險就多。當時,同樣是出口大國的聯邦德國已經開始貨幣國際化的進程,西德馬克最高時佔國際總儲備貨幣18%的比例,成為繼美元之外的另一種主要貨幣。

“廣場協議”,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幾十年。


經濟好望角

廣場協議是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1985年與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一份關於匯率調整的協議,史稱“廣場協議”。

其背景與美元利率走勢,與最近一年美元兌多國貨幣的走勢很像。在簽訂廣場協議之後,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貨幣開始急速升值,日元升值主要是通過上浮利率達到的,我們知道利率上浮對於樓市是利空,當時的日本正在享受這樓市盛宴,享受著在全世界買買買的豪爽,同時也正在醞釀這一個巨大的樓市泡沫。

日元利率省上浮,是刺破日本樓市泡沫的主要元兇,是日本政府主動刺破的行為。日本樓市泡沫直接導致日本經濟直線下滑,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也沒能徹底復甦。當然,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人口進入負增長通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但無論怎麼說,日元的升值都是從廣場協議開始的,是被美國逼上了梁山,是日本樓市泡沫破滅的導火索。所以,日本媒體對廣場協議不寒而慄,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映。

最近美元兌人民幣、歐元、英鎊、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等貨幣的走勢,讓許多人又想起了廣場協議,連背景都是一樣的,美國與多數國家之間貿易逆差拉大。


天天說錢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1987年,日本甚至超越美國,人均GDP全球第一。而如今的日本深陷“失去的二十年”,從科技企業虧損到製造業謊報數據,為什麼會迎來如此大的轉變呢?如果要追溯,首先不得不談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一場金融“戰役”——廣場協議。


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退出佈雷頓森林體系,由於失去黃金的支持,美元信用幾近崩潰。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政府宣佈襲擊以色列,引發第四次中東戰爭。於是OPEC宣佈停止對以色列及其支持國的石油供應,美歐日等國油價瞬間大幅上漲導致物價飆升,而物價上漲又導致工資上漲,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經濟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出現嚴重通貨膨脹,也就70年代資本主義普遍經歷的危機——滯脹:物價下跌,通貨彭脹。

1981年裡根總統上臺後與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實行“寬財政,緊貨幣”的政策:通過減稅和加息,一方面刺激經濟發展,一方面遏制通貨膨脹的高企。由於加息致使美國利率大幅上升,導致熱錢不斷湧入,美元匯率飆升,使本來加息帶來的經濟衰退變本加厲,貿易逆差更加嚴重。80年代日本對美經常性順差經常保持在500億美元以上,而美國又因為通貨膨脹不敢降息,處境十分尷尬。加之美蘇爭霸,大搞星球大戰計劃,結果在經濟不增長的情況下,政府赤字越來越大。


1985年,當時的G5(美德英法日)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的核心目的就是讓美元適當貶值,緩解美國經濟的壓力。之後五國達成共識,聯合拋售美元,美元成功貶值。而日本經濟的轉折點也就此開始:由於美元貶值導致熱錢流入日本市場,日元被迫升值,出口驟降。熱錢的流入托起了日本的資產價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股市和房地產:到1989年,東京的地價已經可以買下整個加利福利亞;在這一年的12月29日,日經指數衝上了創紀錄的38957點。有人說這是美國的陰謀,因為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美國大量的貿易順差掙了很多錢,所以美國怕日本影響到自己的經濟地位,於是挖一個坑讓日本跳。如果真是如此,當時的其他國家尤其是德國為什麼卻迎來了製造業的繁榮期呢?而且日本央行也不是傻子。

由於日本人對日元升值天生有種恐懼感,總是認為升值會給出口導向型的日本經濟帶來災難,所以日本央行在日元不斷升值的時候,反而決定降息以調降匯率。本來熱錢就多,再加上降息帶來的高流動性,引發了日本國內資產泡沫的非理性暴增,從而造就了很多賬面“富豪”。富豪多了,投資和消費也就高了,GDP自然就快速的增長了。但這些所有的前提條件是股市和房地產的持續非理性升值。

日本政府認為,這種快速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也會為後來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所以長痛不如短痛,為了阻止泡沫的繼續膨脹,日本央行決定開始上調利率,收緊銀根。於是,1990年股價大幅下跌,房地產市場崩盤,昭和時代也隨之結束。

90年代中後期(1995年以後),日本經濟逐漸陷入停滯。日本央行多次啟動刺激計劃,今天我們所熟知的QE,QQE,日本央行早已嘗試過,但經濟增長率始終在1%左右徘徊,物價陷入停滯(如今天日本便利店的牛奶、麵包的價格依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

1998年小淵惠三內閣上臺後經濟曾一度好轉,但2000年森喜朗內閣上臺後,隨著IT泡沫的破滅,經濟再度停滯。

2001年“9.11”事件對全球經濟打擊很大,日本經濟更是連續兩年(2001、2002)呈現出負增長,直到小泉內閣啟用竹中平藏進行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經濟才再度實現增長。
如今,特朗普上臺後又想故伎重演,通過美聯儲加息再擼一把日本的羊毛,誰叫咱是“日美同盟”呢。


史圖行者

1988年,經濟快速增長,形勢一片大好的日本卻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迅速泡沫化並在五年後崩潰,日本因此進入了“消失的二十年”,那麼,這場經濟危機的導火索是什麼呢?

環球財經趣聞,帶你開心看世界,輕鬆學財經。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9389563147524b590f17\

新財知社

很多人都覺得是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崩潰,感覺協議一簽日本就完蛋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協議簽署後日元升值,日本人有錢了,全球大收購,Sony把哥倫比亞都買下了,但日本的問題是沒有控制房價,搞房地產泡沫,全去炒房子了,當年最自豪的就是賣了東京可以買下美國,等房地產泡沫破了,前面吃點吐出來了不少。其實想想,如果當年日本政府能把房價完全控制住,一早就把房地產管好,廣場協議絕對利大於弊。說美國陰謀,難道是美國讓日本人炒房子的嗎,我看就是日本人為自己失敗找的藉口罷了。85年籤的協議,89年大收購的時候可沒人說廣場協議不好。日本自己炒房炒破產賴廣場協議,美國08年兩房破產金融危機賴誰。一句話全民炒房死路一條。


tttxxxxxxx

有話題必有槽眼

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日五國財長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訂一份旨在美元貶值的協議。當時日本由於經濟的發展,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日本長期在日美貿易中處於順差的地位。而且其他各國對美國的貿易,也存在一些貿易順差,這也促使佈雷頓森林體系於1971年瓦解。因為,各國中尤以日本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和貿易順差最多。所以,廣場協議主要是針對日本的貨幣日元升值的。

二戰結束後,全球處於美蘇爭霸階段。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美國出於戰略性考慮要對日本進行一系列的扶持。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日本對美國的軍事物資的中轉調度,到60年代對美國大量的出口紡織品,以及在1971年由於尼克松政府對日本紡織品行業的限制,使日本對外出口產品的升級,對美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以電視機和汽車為主等,都說明了在美國的資金的幫助下,日本的經濟開始騰飛。

而經濟的發展又使得日本的政治家們再次燃起了政治崛起的雄心。從田中角榮首相的“多邊自主外交”和三木武夫首相的“等距離外交”到福田赳夫首相的“全方位外交”。都說明了,日本的政治家們都在把日本一點一點的往政治大國的道路上駛進。日本對於政治崛起的渴望,也一定會被美國察覺並且加以利用。

1975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在西方國家的暗中幫助下,以色列再次戰勝了阿拉伯國家。而阿拉伯的主要產油國則對西方國家進行制裁,1979年爆發了石油危機。石油危機的爆發又加劇了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美聯儲採取加息,而加息又使得國際資本回流到美國,導致美元大漲。美元的升值又再一次不利於美國產品的出口,又使得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美國的一些主要企業家面對這種情況坐不住了,開始遊說國會,而美國的國會議員認為日本經濟對美國有著嚴重的依賴,以及美國的政客一方面要滿足國內的訴求,同時也利用日本一心追求政治崛起的願望。連同其他幾個國家開始出手干預匯市。

廣場協議的簽訂,使日元大幅升值,嚴重的損害了日本的貿易出口。而且日元的升值使日本開始對外的熱衷資本擴張,這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後日本便開始一輪“經濟大繁榮”階段。

最後,歡迎評論交流。如果想看更多的槽眼的文章,請加關注!​






槽眼看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能源危機及美元與黃金脫鉤的影響,美國在對外貿易中出現巨大貿易逆差,其中美國對日本的逆差最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召集日英德法四國財長在紐約開會,在會上五國簽署了旨在使美元貶值的《廣場協議》。


此後多年,美元大幅度貶值,其他貨幣,尤其是日元升值的幅度較大。本國貨幣的升值當然會使自已的商品與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日本的出口受到較大影響。此後日本經濟便陷入長達20多年的經濟低迷狀態。所以不少人便把日本經濟的轉折歸罪於《廣場協議》。這也許是題主提到的媒體不寒而慄的原因吧。

事實上,雖然《廣場協議》啟動了日本的經濟低迷,但這個黑鍋也不能全由《廣場協議》來背,它還與日本當時的政策有很大關係:比如沒有管控好國際熱錢的進出,沒有及時進行產業升級,沒有監控好資金向虛擬經濟的流動,最後致使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最終破滅。這恐怕才是日本經濟陷入低迷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有較大的啟示意義!


姜運倉

很多人念念不忘廣場協議,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而一個日本人恐怕沒有什麼廣場協議的記憶,或者是痛苦的記憶。不信你可以去問問。所以,這看起來似乎中國人更在乎這個和日本相關的廣場協議。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我們非得去關心日本人的廣場協議。


我不知道題主又是從哪裡得來的消息,說日本媒體對它不寒而慄。這種消息我用哪個半邊的腦子想,都是假消息。恐怕十年前的報紙都找不到什麼廣場協議的新聞來。能念念不忘這個協議的,恐怕是中國人。題主看似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提問了,所以搞出了這個題目來。也算是一奇葩。

而那麼多的人圍繞著對日本來說什麼都不是的事情,能說得頭頭是道,這又算一奇葩了。子非魚,安知魚之痛苦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