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基金清盤速度創紀錄 常態化清盤利於市場發展

據統計,截至6月27日,今年共有159只基金實施清盤。而在自2014年匯添富理財28天債券型基金清盤開啟清盤歷史以來,截至2017年底,3年多時間裡僅有157只基金清盤。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述159只基金中,有119只是清盤前資產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佔比高達75%。其中,有20只自成立至清盤年化回報均為負,其中新沃鑫禧、中信建投睿泰、中海合鑫等5只基金,成立以來年化回報甚至低於-10%,最差的年化回報接近-20%。此外,部分清盤基金為“機構定製款”,相關機構撤出後基本沒有運作價值。

華寶證券在研報也指出,“迷你”基金加速清盤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委外資金大量贖回後,若無後續申購資金,基金公司會選擇清盤。二是監管趨嚴,證監會此前下發《關於進一步優化迷你基金相關監管安排的通知》明確,在基金產品註冊審查過程中,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較多的基金管理人,原則上對其上報的產品適用6個月的註冊審查期限。

在吳明義看來,“目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正逐漸向龍頭集中,加之市場整體下行,投資者對基金的熱情有所下降,管理業績不好的基金公司和團隊,其產品的接受度下降,份額遭持續贖回。每一隻基金產品的存在都有其固定成本,如果基金公司的產品管理費達不到支付這些‘迷你’基金的成本,清理便勢在必行。”

那麼,基金清盤逐漸常態化對市場究竟影響幾何?吳明義表示,由於被清盤的基金大多體量很小,對市場的衝擊有限。“但看到大量基金產品被清盤,投資者情緒可能受到一些影響。不過,隨著認同度低的產品被清盤,行業將進一步向實力更強、制度更加規範的基金公司和團隊靠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