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進世界盃

除了人們關注的賽場競逐之外,本屆俄羅斯世界盃上的中國元素成了各方熱議的話題。中國企業強勢入圍世界盃核心商業圈,中國產品遍佈賽場周邊,中國球迷熱情參與……所有的一切,無不說明: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盃經濟圈的主角。

用某家參與世界盃官方贊助商負責人的話說:“從整個國際體育贊助市場來看,越來越多中國元素、中國企業開始進入全球最高級別的體育舞臺。另一方面,證明了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實力,以及對於文化軟實力的訴求。”

融入世界盃核心商業圈

從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到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40年時間,世界盃已舉辦了11屆。這40年,被稱為國際足聯及其麾下第一賽事世界盃真正走向商業化的一個時期。在這期間,世界盃一直擁有相對固定的贊助商圈子,例如可口可樂、百威這些實力強勁的老牌贊助商,但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國際足聯深陷腐敗醜聞,部分歐美贊助品牌宣佈不再與國際足聯續約。中國企業抓住了這個機遇。

2010年南非世界盃,中國英利成為第一家試水世界盃的中國企業,並連續兩屆作為國際足聯二級贊助商,即FIFA世界盃贊助商,全世界球迷也第一次通過世界盃比賽現場的場邊廣告牌,知曉了這個中國企業。

2016年3月,萬達集團斥資1.5億美元(約合9.6億元人民幣)與國際足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國首個國際足聯頂級贊助商,協議有效期長達15年。在未來4屆世界盃(2018年、2022年、2026年、2030年)裡,享有國際足聯旗下所有賽事的全部廣告權與營銷權。

萬達集團的強勢加入,可以說點燃了中國企業競逐世界盃商業圈的“導火索”。在隨後的兩年中,海信、蒙牛、vivo相繼斥巨資加入,成為國際足聯二級贊助商,雅迪、指點藝境、帝牌國際也先後獲得了國際足聯三級贊助商資格,並出現在本屆俄羅斯世界盃的賽場內外。

至此,萬達集團成為本屆世界盃上7家一級贊助商之一,海信、蒙牛、vivo佔據了5家二級贊助商的大半江山。換言之,在每一場世界盃賽事中,場邊LED廣告牌輪播的12個廣告位置,中國品牌佔據其中的1/3。

相關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本屆世界盃期間的廣告支出全球最多,達到8.35億美元,傳統贊助大戶美國企業為4億美元,而東道主俄羅斯的企業投入的廣告費僅為6400萬美元。該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在本屆世界盃上打破了以往歐美企業、日韓企業對世界盃商業圈的壟斷,並一躍成為真正的“領頭羊”。

有面子,更有裡子

中國隊沒有進入世界盃,但中國的企業卻在世界盃賽場內外鋒芒畢露。當白巖松說出那句話之後,很多球迷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國足球不行,中國企業卻很行”“主角不去,配角倒是挺熱鬧”“代替中國隊到世界盃上刷存在感”……

儘管不少球迷表達出了對中國足球的嘲諷,但對於中國企業在世界盃“賽場”上的表現,人們還是給予肯定。

雖說是在一些傳統歐美、日韓企業或品牌退出世界盃贊助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組團”成為高等級贊助商,但客觀來說,這並非是中國企業簡單的接盤,也絕非“面子工程”,而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盃這樣的全球性舞臺上看到了商機。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贊助世界盃是一把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中國企業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外投資併購的最主要驅動力之一就是“提升品牌”,而在品牌升級和海外拓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嘗試體育大賽營銷。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國際市場上,品牌知名度每提高1%,就要花費2000萬美元的廣告費。而藉助體育賽事,尤其是世界盃這樣級別的賽事,同樣的花費甚至可以將知名度提高10%。

以中國家電企業海信為例,2016年,海信對歐洲盃進行了贊助,與阿迪達斯、可口可樂、麥當勞等世界一線品牌同臺亮相,每場8分鐘的品牌展示。在這屆歐洲盃賽前賽後的知名度調查數據顯示,海信的知名度從31%上升到了37%,其中在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5個歐洲國家的品牌認知度實現了翻倍的增長。在整個歐洲市場,海信電視銷售當年第二季度同比提高了56%,環比增長了65%。

正是看到了在國際重大賽事上商業推廣的高效,海信與其他中國企業一道,不惜重金砸向世界盃這個號稱全球最受矚目、商業價值最高的單項體育賽事。而歐洲媒體對此也是驚呼一片:“中國品牌將會在世界盃後掀起市場上的風暴。”

或許有人會質疑,中國企業投了那麼多錢,在與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世界盃上燒個精光,會不會不值,會不會又讓國外媒體嘲笑中國企業“人傻錢多”?對此,有經濟學家明確表明,中國企業的做法,恰恰是他們抓住了商業機遇,在世界盃這個全球關注的體育盛事中,又爭了面子,又贏了裡子。

中國元素遍及世界盃周邊

英國《衛報》的文章中說,今年夏天去看世界盃的球迷們,將會看中國電視機、用中國手機、坐中國電動滑板車以及喝著中國奶製品。

中國品牌在世界盃賽場上成為焦點固然令人欣喜,但這也僅僅是中國元素在俄羅斯盛行的一小部分。

如果說只是輕工產品打入俄羅斯世界盃的賽場周邊,顯然不夠客觀。包括開幕式主場館盧日尼基體育場、聖彼得堡體育場等在內的8座主場館,其所用的中央空調設備來自中國美的和格力兩家民營企業;在世界盃舉辦的各個城市,來自中國的海格客車、金龍客車、宇通客車成為了各城市接駁球迷、球隊、國際足聯官員的主力大巴車型;在歐美老牌企業雄霸的電梯市場,中國企業遠大博林特一舉拿下了7個新建體育場中的兩個球場(莫爾多瓦競技場和薩馬拉競技場)共計67臺重型電梯。

除了產品,還有中國球迷

在本屆俄羅斯世界盃開幕之前,國際足聯曾經做過一個統計,也就是各國球迷來到俄羅斯觀看世界盃的人數。而在這份統計中,中國球迷數量達到4萬,位居所有國家(地區)的第9名。要知道,中國隊並沒有進入世界盃,而中國的球迷卻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世界盃參賽國。

讓人沒有意外的是,中國球迷前往俄羅斯看球、旅遊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也就是世界盃小組賽進行到第三輪的時候,不少旅行社繼續在推“世界盃決賽遊”,其報價普遍達到4萬元至5萬元。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從喀山到索契,本屆世界盃的任何一個賽區都不缺少中國球迷的身影,他們帶去的,是強勁的消費能力。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球迷前往俄羅斯觀賽、旅遊,將直接為俄羅斯帶去30億元的收入。

跟著中國球迷一起去俄羅斯的,還有中國美食。世界盃開賽前,一列中歐班列引起關注——產自湖北的10萬隻小龍蝦發往俄羅斯。按當時的說法,這是要把中國美食帶給全球的球迷去品嚐。然而,隨後就有正在世界盃現場的網民回帖:中國去了4萬球迷,這些小龍蝦也就是平均每個人兩隻半,根本不夠吃的。這也是一個小花絮,卻也證明著中國球迷在本屆世界盃賽場周邊的強悍消費力。

從觀眾到主角

中國元素成為世界盃主角,並非一蹴而就。從1982年國人開始真正接觸世界盃,一直到今天,我們走過了一條從觀眾到主角的漫漫路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正是30多年的不斷積累,才有了今天中國元素閃耀世界盃。

1978年,這一年,本土作戰的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冠軍,而在遙遠的東方,中國則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彼時,中國GDP僅佔全球GDP的1.8%。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此時的中國已經大踏步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征程中。不少條件不錯的家庭擁有了黑白電視機,他們也可以通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看到世界盃的影像。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世界盃熱”已經在中國各城市掀開,奪冠的阿根廷隊隊服遍佈大中城市的大街小巷。

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一曲《意大利之夏》在中國的年輕人中廣為傳唱,而世界盃的全程現場直播也第一次走進了每個中國家庭。

2002年韓日世界盃,中國隊第一次闖進決賽圈,數以十萬級的中國球迷湧入韓國,現場為國足助威。在中國,第一場中國隊迎戰巴西隊的電視直播收視率達到了恐怖的30.1%,無數城市“萬人空巷”。

2010年,南非世界盃上,首次出現了來自中國內地的贊助商,當“中國英利”4箇中文出現在賽場上時,令人眼前一亮。而在這一年,中國的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中國企業成了賽場周邊的主角,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出現在了世界盃經濟圈,“與中國有關”成為了這屆世界盃的一大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