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融合如何「融」?聽聽專家和兩地領導怎麼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繼續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鄭汴、鄭許一體化和鄭新、鄭焦深度融合。

為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提升融合發展質效,6月8日,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與新鄉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鄭新融合發展論壇在新鄉市平原示範區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和鄭州新鄉兩市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就鄭新融合發展的問題、對策及思路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鄭新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王永蘇等專家圍繞鄭新融合紛紛給出了各自的建議。新鄉市人民政府市長王登喜,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俊峰,新鄉市平原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鹿建宇等出席論壇併發言。

鄭新融合如何“融”?聽聽專家和兩地領導怎麼說

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融’是本屆論壇主題。‘融’能聚合資源,‘融’能創造生態,‘融’能激發活力。鄭新融合發展,響應時代大勢,符合經濟規律,契合區域利益。”與會專家表示,鄭新兩市在城市定位、產業發展、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推動鄭新融合發展,能為兩地文化、產業資源整合,開闢新的空間,帶來新的動力,前景無限光明。

新鄉作為經濟比較發達的中等城市,製造業門類較多,起重機、銅管、電池、小麥生產和加工等具有一定優勢;縣域經濟比較發達;大中專學校比較集中,科研機構較多,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農業基礎好,具備建立現代化大農業的條件;各級黨政機構治理能力強,擁有不同時期的新老先進典型。

鄭新融合如何“融”?聽聽專家和兩地領導怎麼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鄭新立

“推進鄭新同城化的條件已經成熟,同城化發展可實現優勢互補並形成新的優勢,收到1+1>2的效果,對雙方乃至河南全省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鄭新立說。

目前我省處在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趨勢是要素持續向特定空間聚集,並逐漸形成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進一步融合,形成城市群與都市區。

“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是全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方面。”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王永蘇說。

隨著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斷推進,中原城市群恢弘氣勢日漸顯現,鄭新融合被相繼寫入省十次黨代會、省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國家級政策優勢的疊加顯現,融合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專家指出,鄭新融合除了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還有著生態方面的考量。鄭州面臨著城區水系少、溼地少、林地少,自然環境對緩解城區熱島效應和汙染物稀釋等作用有限的窘迫。鄭州如能跨過黃河發展,城市環境和城市形象將得到極大改觀。

同樣,有人認為建設鄭州大都市區,不可能沒有有效的生態環境空間。而將黃河沿岸打造成為大型生態公園、休閒場所,不僅可以拉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還能帶動沿岸灘區經濟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找準定位重點發力

目前,開封、許昌、焦作等市也在積極加快與鄭州的融合發展。鄭新融合要想先行一步、快上一拍、高出一檔,需要在哪些重點領域發力?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推動“一體化”,共創新優勢

鄭新立認為,可以把平原示範區建設作為突破口,重點推動“五個一體化”——

一是產業發展一體化,圍繞名牌產業和優勢產業,通過專業協同打造產業集群。可以在汽車、機械製造、食品產業上,兩地聯合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佔有率。

二是基礎設施一體化,進一步擴大兩城之間的交通能力。鄭新融合發展,目前的交通狀況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要通過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方式,把兩地連在一起,促進交通更加便利;除了新建大橋,黃河下穿隧道技術也已成熟,可使通行更便捷。

三是科研攻關一體化,加強兩城科研能力的協調,實施聯合攻關,發揮技術對鄭新融合發展的作用。

四是人才培養一體化,圍繞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加強兩城教育資源整合。

五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建立兩城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體制,帶動鄉村振興。提高農村規模經營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此外,鄭新立還建議新鄉要著眼於當代技術進步、著眼於全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積極培育新增長點。超前佈局一些新的產業,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生物工程、新一代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康養產業。在鄉村振興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農村、農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鎮建設。

☆★創新驅動,打造中原新標杆

“中原城市群建設已經有了頂層設計,地方需要做的就是系統集成,做好政策整合、部門聯動、產業創新等。”許正中認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推動,要通過招商引資、招商引智、招商引制,創新體制機制,構築多元開放平臺,把技術、人才、資本留下來,增加城市的競爭力。

“河南的發展定位,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經濟選擇,在中原城市群規劃實施中,戰略定位更加重要。”許正中建議,城市一定要把競爭力作為發展方向,把創意、創業、創新、創造、創富“五創”作為興城的戰略目標。作為鄭新融合的橋頭堡,平原示範區要打造中原城市群新標杆性城市。要有大交通概念,在交通上與鄭州一體化;要基於國際視野,打造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城市新區,成為河南創新發展的新陣地。

此外,許正中提出要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他建議平原示範區先把5個鄉鎮融合起來,推進土地、產業、人的城鎮化,融入城市產業。讓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城鎮聚集,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

☆★突破難點育亮點,統籌協調強對接

鄭新融合發展面臨哪些難點?王永蘇認為,對比鄭汴一體化,必須正視鄭新兩地距離稍遠的事實,加上黃河阻隔因素,交通開發成本較高。鄭新融合必須首先下決心加快兩地交通網絡一體化和高速化,推動公路、鐵路建設的同時,做好地鐵的規劃建設,在科學論證前提下,適時將鄭州地鐵延伸到平原示範區乃至新鄉市主城區,切實讓兩地市民感受到同城化的便利。

第二,加快產業對接,實現錯位發展。要突出主導產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避免四面出擊。新鄉的電池生產基礎比較好,新能源電池的市場前景相當廣闊,建議新鄉市把新能源電池的研發、生產作為重點來抓,規劃建設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生產科研教育基地,為鄭州大都市區乃至全國、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等提供支撐。

第三,加強鄭、新、汴、焦統籌協調,加快黃河生態帶建設。建議由省裡牽頭,新鄉與鄭州、焦作、開封合作制定沿黃生態發展規劃,實現與鄭州的跨河協調一體化發展,共建國家級的黃河生態帶,努力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的生態旅遊示範區。

第四,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王永蘇認為,制約新鄉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城市化水平還不高,主城區規模還不大,發展過於分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要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做大做強主城區和平原示範區上,也可以考慮給各縣在主城區周邊規劃發展飛地,制定政策吸引全市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口向主城區集聚。

第五,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總結完善推廣長垣縣經驗,學習借鑑許昌經驗,著力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培育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隊伍,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王永蘇還建議河南應借鑑京津冀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成立省級層面的高規格的鄭州大都市區領導協調機構,統籌協調鄭汴新焦許的一體化融合發展,統一制定發展規劃。

新鄉市平原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鹿建宇說,建議將平原示範區納入河南自貿試驗區拓展區,為鄭新融合發展打開對外開放的廣闊通道。希望鄭新黃河大橋早日實現對所有客車免費通行,另外新建一座連接新鄉平原示範區與鄭州鄭東新區的黃河大橋,可使平原示範區至鄭東新區車程縮減至10分鐘以內。

新鄉市政府市長王登喜說,近年來,新鄉市委、市政府圍繞推動鄭新融合發展,在基礎設施、要素配置、體制機制、項目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精心謀篇佈局。積極對接“三區一群”戰略,堅持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態修復、汙染防治五篇文章一起做,把“三帶三區兩城十鎮”作為鄭新深度融合發展的主載體,加強與鄭州的深度對接,著力解決新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鄭新融合如何“融”?聽聽專家和兩地領導怎麼說

突出交通先行。構建鐵路、高速、公路全面互通的鄭新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包括10橋20線(含7條高速、7條公路、4條鐵路、1條輕軌和1條管廊)的跨黃河通道,建設與鄭州密切相連的大都市區北部交通樞紐。

強化產業協同。一方面積極承接鄭州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綠色產業轉移,另一方面找準新鄉的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和引進,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參與大都市區的產業分工。

促進生態互補。充分發揮沿黃生態景觀、南太行等自然資源優勢,著力把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打造為集產業發展、生態觀光、文化旅遊、休閒農業於一體的經濟綜合區、休閒度假區,成為全面對接鄭州大都市區的重要平臺;加快南太行文旅康養產業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城、延津縣主題森林城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化產業,打造鄭州大都市區“後花園”。

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俊峰在論壇發言時表示,鄭新融合不存在“鄭冷新熱”,而是雙方都熱。疏解非省會城市功能,雙方的合作空間非常大。他用幾個事例向大家說明了兩地合作的積極態勢——

去年8月,鄭州與新鄉簽訂了《鄭新融合發展框架協議》,22個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額400多億元。

今年2月,鄭州市政府正式公佈《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中,提出鄭州要“北聯”跨黃河加快與新鄉等地的一體化進程。

今年5月,兩市和開封、焦作、許昌等市一道,著眼推動鄭州大都市區規劃銜接、交通一體、產業協同、創新開放、生態共建、資源共享和功能對接,共商共謀,共同研究編制《2018年鄭州大都市區行動方案》,為鄭新深度融合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

張俊峰表示,下一步鄭州將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加強雙方對接中不斷拓展和豐富交流合作的領域和內涵,不斷完善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合作水平與層次,積極推進鄭州大都市區聯動發展和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一是加強規劃對接。以《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鄭州大都市區空間發展規劃》為指導,加強兩市發展總體戰略銜接。積極推進交通、生態、先進製造業、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等專項規劃編制。聚焦聯動建設,加強鄭新融合發展規劃和產業帶空間規劃研究。瞄準關鍵重點,統籌謀劃文化地標品牌、海外城市合作、跨境金融、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

二是推動交通聯接。加強市域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交通通道建設,重點推進鄭濟高鐵黃河橋建設,結合跨黃河橋位資源,研究軌道交通6號線、7號線向北與新鄉連接的可行性,啟動鄭新高速公路建設,積極推進國道107線鄭州境東移改建和官渡黃河橋兩個項目建設,促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三是推進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實現主業突出、優勢互補、協作配套、聯動發展,依託交通廊道,進一步吸引生產要素集聚,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規劃建設鄭新戰略新興產業和創新創意產業密集帶;圍繞食品、商貿物流、生態旅遊、農業等產業,推進兩市產業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形成兩市間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鼓勵區縣合作,支持企業開展跨區域產業配套協作,支持金水、經開、獲嘉等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飛地經濟,鼓勵共建產業園區。

四是推動功能對接和資源共享。加快兩市電信、金融、旅遊等服務功能對接,逐步實現同城化。探索實行居住證互認。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功能對接,建立促進勞動力、人才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構建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區域信用聯動機制,推動社會信用體系一體化發展。推動區域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交流合作,鼓勵發展醫療聯合體和醫療中心。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鼓勵高校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支持開展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鼓勵兩市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充分發揮文化、體育等資源優勢,共同承辦國際、國內大型文體活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五是推進生態共建。積極探索推進沿黃地區綜合開發,全面啟動沿黃生態文化帶,佈局建設黃河國家公園,打造集生態涵養、文化、旅遊、灘區土地開發、水資源綜合利用於一體的複合功能帶。推動鄭州大都市區重點河流湖泊生態環境修復,強力推進以賈魯河綜合治理為帶動的鄭州都市區生態水建設,形成“水源優、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健康水生態系統。共同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和項目,構建多層次複合型生態網絡,協同推進生態屏障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

大交流必將帶動大融合,大融合必將促進大發展。機遇在手,行之貴力。張俊峰表示,“鄭州市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記使命和責任擔當,以系統的思維主動對接,在鄭新融合中一體推進各種戰略規劃和平臺,以開放的心態協同發展,破除鄭新融合中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鄭新兩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度融合。”

==相關鏈接==

鄭新融合發展大事記

2003年,新鄉在黃河北岸建設開發區的構想首次提出,開啟了鄭新融合發展步伐。

2006年5月,新鄉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橋北新區。2010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新鄉平原新區。2013年12月,更名為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2016年10月,加快鄭新融合發展寫入省十次黨代會報告。

2016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

2017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將新鄉定位為鄭州大都市區的次級中心之一,提出促進鄭新融合發展。

2017年8月,新鄉與鄭州簽訂了《鄭新融合發展框架協議》,22個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額400多億元。

2017年9月,新鄉市出臺《2017年新鄉市推進鄭新融合發展工作方案》,確立了“規劃引領、交通先行、產業協同、功能互補、節點突破、統籌推進”的發展思路,努力把新鄉建設成為鄭州大都市區次中心城市和豫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10月,新鄉市開始編制《鄭新全市域融合發展戰略規劃》,目前已經通過初審。

2018年1月,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落實中原城市群建設實施方案,繼續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鄭汴、鄭許一體化和鄭新、鄭焦深度融合,加快大都市區建設。

2018年2月,鄭州市政府正式公佈《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中,提出鄭州要“北聯”跨黃河加快與新鄉等地的一體化進程。

2018年5月,兩市和開封、焦作、許昌等市一道,著眼推動鄭州大都市區規劃銜接、交通一體、產業協同、創新開放、生態共建、資源共享和功能對接,共商共謀,共同研究編制《2018年鄭州大都市區行動方案》,為鄭新深度融合發展進行積極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