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而在湖南的中部漣源、新化卻有自己獨特的舞龍文化,不僅是現代傳統意義的舞龍活動,而是結合了武術、魔術、山歌、祈福、宗族、宗教 為一體的本土特色文化。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湖南漣源和新化,古時是蚩尤的故里,由於連年的戰爭,當地百姓崇尚武術,民風剽悍。基本是家家習武,人人學打。以梅山為主的梅山武術更是名揚四海。後來戰爭結束了,和平時代,你們依然沒有忘記習武,於是到了過年春節時期就會以村為主舞龍、賽龍,當然這過程中就少不了一道文化大餐,那就是比武。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舞龍是那時的大事,從我記事時起我扮過不同的角色不下5種,5歲時,我成了打桌拳的師傅的“道具”身輕如燕,我站在桌子的上面,下面的大師傅把桌子舉起來,或旋轉,或頂起,沒有點真功夫是不行的,當然在上面的孩子也是要大膽的,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才行。

到了7歲時,我便成了旗手,舉著那印有吳字的大旗,心中十分自豪,似乎有回到古戰場的感覺。那時每個村基本是同姓,這樣為了顯示自己族人的威風,也就很是賣力的。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到了10歲時,我便成了少兒武術表演隊的一員,我學的是長拳,記了一大堆心法口訣。動作就那麼幾個,不過表演起來很是好看,主要是我顏值高呀。我也有幸看到了一門絕技。那就是“飛耙”那是一種帶響的武器,可以拋到很高的空中去,師傅可以在下面接住高速飛來的利器,端的是嚇人。也是文比的最厲害的一種。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12歲時,我就可以去舞龍了,當然只有舞尾巴的份,但是多少是主力了,舞龍頭是一種榮譽,但也是一個責任重大的活,如果比龍失敗了,就要被對方羞辱,就是把你的龍頭搶走,讓龍倉皇而逃,那舞龍頭的人便會是最沒面子的人。所以我是沒有資格的。

我在湖南漣源、新化舞龍的童年

13歲時,我是多面手了,能打能舞,還會去給別人祈福,端個茶盤,給別人家祈福,當然也收點新年的禮物,那時是很少給錢的,都是些吃的,有年糕,有花生,有法餅、有餈粑。

後來長大了,到外求學,工作也就沒去舞龍了,不知現在的孩子還和我那時一樣有舞龍的快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