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焦慮?-龍哥夜話3

如何才能不焦慮?-龍哥夜話3

這兩年,最熱的一個詞莫過於“焦慮”了。

前幾天去法國,和歐洲人民相比,更能凸顯出中國人的焦慮。吃法餐,一吃就是幾個小時,與安靜的法國人相比,我們中國人總是坐立不安、異常焦躁,我們習慣於趕快吃完,好去幹活、工作。

到底如何才能不焦慮?最近,看到阿里巴巴CEO張勇接受《中國企業家》的專訪文章,頗有感觸,可以說學到了很多東西。

如果阿里巴巴是一個人的話,最近一年應該感到焦慮,京東強勢崛起,618成了和雙11並駕齊驅的全民購物節,拼多多用消費降級抄了淘寶的後路,本來是自己囊中之物的美團投奔了騰訊,收購的餓了麼在外賣市場幹不過美團,網易嚴選的模式也在蠶食阿里巴巴的電商帝國,阿里菜鳥扶持的四通一達和順豐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烏鎮飯局上就獨獨沒有馬雲,騰訊推出智慧零售殺入了阿里的老巢……

似乎阿里應該非常焦慮才是,但是張勇卻說自己以及阿里不焦慮了。

到底是為什麼?

焦慮有什麼用呢?沒有用。你必須做好你自己。”張勇說。

看似很簡單,卻是對抗焦慮的真正秘密。是啊,焦慮是怎麼產生的?是來自於攀比,來自於比較,當你的眼裡每天盯著競爭對手,盯著行業變化時,你的心裡一定會焦慮的,因為你眼裡總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拿別人之長比拼自己之短。

但是,換一種角度呢?如果眼裡不是盯著競爭對手,而是盯著自己,強化自己強的地方,提升自己弱的地方,做好你自己,你會發現,突然不焦慮了。

我因為在京東多年,和阿里也打過很多次仗,對阿里的批評一直居多,但是從張勇的專訪中,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阿里,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做好你自己。

比如拼多多,相信不僅僅是阿里,京東等很多電商都震驚不已。大家都在消費升級,沒想到拼多多竟然用消費降級打出了這麼大的一片天!如何能不焦慮?

但是,張勇沒有所動,他說自己堅信消費升級。只不過,消費升級是有分層的,即消費分級,在每一個層級上,大家的消費不同,但是大家都有消費升級的趨勢。這話沒錯,即使是在自由市場只買便宜菜的老太太,也肯定不希望每一次都買的是爛菜,她也希望買到好一點的。

面對京東、拼多多、順豐們的競爭,張勇和阿里的武器是生態。在談到順豐和菜鳥的關係時,他說,“菜鳥有點像一個湖,或者一個海,這個裡面有不同的船,你不能拿一個湖跟一條船比。水上有大大小小的船,有落地配、有幹線、有倉儲這些。核心就是水——上善若水,船能不能跑得更快、更穩、更好,關鍵在於水。”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用《三體》的話來說,是升維。

在這個商業世界,大部分人仍然是競爭思維,你的船不是大嗎,不是強嗎,我一定要造一個比你更大、更強的船!但是,阿里和張勇的思維不同,不是去造一個更好的船,而是造一個湖,吸引更多的船進來,或許一個快遞公司幹不過順豐,但是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加起來呢?

是的,用生態思維代替競爭思維,不是一種新的維度和境界嗎?

在自媒體行業,最賺錢的是龔文祥,號稱可以一天買一套房。他的模式不是拼命寫文章,而是做社群、做生態。最近,看到龔文祥的社群運營感悟,覺得很有道理:

“連接:我們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連接,只做輕連接,不下水,不深度介入業務(騰訊的關鍵詞之一就是做連接);

賦能:給800個會員賦能即可。賦能是觸電會社群的關鍵詞,賦能給你,但具體業務不干預;

生態:觸電會已經是一個微商生態與微商全產業鏈。要保持一個動態平衡。不過度追捧某一個會員,不過度商業化,自然選擇增長。順勢而為。”

當大家聚合在一起,形成生態,就會不知不覺發生化學反應。張勇說四通一達為何看起來還是不如順豐?是因為還正在“全局優化”,即產業鏈端到端的全局優化,一旦優化完,會有化學反應發生。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就是生態化反?不得不感嘆,賈躍亭雖然倒下了,但是他提出來的生態化反卻流芳百世,真的是至理名言。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提生態,在提化學反應。

最近,阿里在投資、收購中的強勢態度也不斷被提及,當今的互聯網就是阿里系和騰訊系的大PK,而且阿里和騰訊做生態的思路完全不同。

記得原支付寶的首席交互設計師,有贊商城的創始人白鴉,提到阿里騰訊的區別時曾說:

“我一直形容馬雲是火性,火若神明,高舉高打,氣勢如虹。馬化騰是水性,低調沉潛,入木三分,小步快跑。然後他們的性格被事業放大了。”

阿里的新零售如火,整合併購風火雷動,零售商聽從號令,方能成就轉型大業;騰訊的智慧零售似水,合作水波不興,但是又萬河歸流,奔騰入海,零售商因為得到了價值而甘願皈依,不戰而屈人之兵。

阿里自己做零售,奉行的是帝國思維,和零售商的合作,希望的是通過控制、整合,成就一個新零售帝國,自己做帝國霸主;騰訊自己不做零售,奉行的是盟國思維,和零售商的合作,希望的是通過連接、賦能,將自己的能力輸出給零售商,讓雙方得益,自己做零售業的水電煤和工具箱。

在接受採訪時,張勇沒有否認阿里的投資風格,他說“如果想發生化學變化,就必須要打通血脈。”

這時候,張勇再次展示出自己強勢的一面:

“今天在收購上,我可以旗幟鮮明地說,我們會繼續收購,絕不因為別人說什麼就停止,我們很真實,怎麼想就怎麼做。我要把這個事兒做成,不打通血脈就做不成,我對這個企業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不能說因為被扣上一個帽子,大家說一說,反而把自己給搞丟了,這個不行。”

在這裡,張勇依然是做好你自己,不為外界所動。事實上,在和一些傳統零售商交流的時候,不少公司也贊同這種做法。這就像是一個硬幣,總有兩面。阿里的投資,非常強勢,要主導,可能對於那些想要自己成為獨立平臺的公司不喜歡,但是對於很多傳統零售商來說,因為對互聯網、對新零售不懂,反而渴望被阿里主導。

在談到管理的時候,張勇有一段話,我非常贊同:

“我把管理者分為manager和leader。一個manager可能就是manage business,管理業務,拿到預期結果——這就是KPI。但一個leader的使命是帶領這個團隊,不僅要拿到結果,同時還要創造未來。我們要的是leader。”

這段話特別值得職場的人,尤其是職場的年輕人玩味、體會。你去職場工作,態度是很重要的,到底是被動地做領導指派的事情,還是主動地去發現機會、創造機會,決定了你能走多遠、飛多高。

記得之前有人說過,什麼是創業?什麼是打工?並不是你一定要辭了職,自己開個公司做老闆叫做創業。如果你沒有leader的思維,你即使開了公司、做了老闆,不過也是為員工打工;反之,你即使在大公司打工,本質上也可以利用公司的資源,鍛鍊自己,用創業的心態打工,也是創業。

我去年寫過一個文章:《致在大公司工作了3年以上的人,恭喜你成為廢人!》,提到很多在大公司工作時間長了的人,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庸庸碌碌的螺絲釘。在這個文章裡,我不是在責備大公司的機制,而是指出的一個道理:實際上,主導權還是在你自己。你到底是一個螺絲釘,還是一個U盤,根本還是你的態度。當你甘願沉淪,最終就是一個螺絲釘,否則你做自己的主人,你就不是螺絲釘,而是駕馭機器的人。

歸根結底,杜絕隨波逐流的武器,還是做好你自己。

張勇在談到焦慮時,還有一段話,對我印象深刻:

“最終還是回到我們的客戶,回到消費者,能夠讓客戶滿意就好了,而不是讓別人滿意。商業的發展,某種程度上競是手段,你的目的是創造價值,讓商業進步,對用戶買單。企業活著不是為了競爭,企業活著是為了發展、為了創造。”

是的,當你眼裡盯著客戶時,天天琢磨著如何給客戶創造價值,就不會焦慮了。

最近,共享經濟一片唱衰的聲音,因為資本退潮,融資越來越難拿,這時候,牆倒眾人推,當年吹捧共享經濟的那部分人、那些媒體又加入到踩的行列。實際上,共享單車依然是剛需,街上依然有很多人在騎,共享單車也的的確確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帶來了價值。

Gartner的技術曲線,可以說總結了任何一個技術或者模式的發展規律,從被吹捧到雲端,泡沫聚集,然後破滅,低潮,迴歸理性。但是,往往是這個時候,才到了真正應用的階段。

在遵義,ofo推出了蜂巢計劃,不講細節,蜂巢計劃就是回到用戶需求的原點,琢磨共享單車還能為用戶提供什麼價值,琢磨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升用戶體驗。當你回到這個成本、效率、體驗的原點時,就不再焦慮。

那些在風停之後,依然堅守,依然在琢磨人(客戶),而不是錢(資本),而不是下一個風口的公司,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是的,焦慮是因為放不下,一定要去和人“爭”,如何才能不焦慮,就是“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焦慮是因為害怕失控,一定要去控制,如何才能不焦慮,就是“無欲則剛”。

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的《九陽真經》裡,描述了一種不焦慮的最高境界:“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風口有起有落,但是隻要你聚焦客戶價值,堅持做好自己,你就不會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