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證券巨虧背後:上市10年核心業務全線潰敗

5月單月虧損1.62億元,營業收入-6104.81萬元,這是太平洋證券最新的月度成績單。

回顧10年前,太平洋證券首份上市年報對未來的業務規劃是:將公司綜合業務推進行業前列,成為某些細分市場具有強大品牌和影響力的證券公司。可如今,該公司在經紀、自營、投行等細分市場不僅沒有形成特色競爭力,甚至可以說是全線潰敗。

太平洋證券在去年年報中表示,受市場因素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及利潤較上一年有較大幅度下降,經紀業務業績下降明顯,投資銀行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出現虧損。

單月虧損王

多項指標行業墊底

上市券商5月份月報顯示,太平洋證券5月份單月虧損1.62億元,營業收入-6104.81萬元,成為上市券商當月的“虧損王”。

該公司表示,5月份證券投資業務浮虧是由於市場整體趨弱及個別重倉股跌幅較大造成;因證券投資業務出現浮虧,衝抵了其他業務收入,導致當月營業收入為負數。

的確,券商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市場環境直接影響經營情況,太平洋證券也一樣。但不得不說明的是,該公司明顯跑輸行業平均水平。今年3月份,太平洋證券在開年連續虧損兩個月的情形下一度出現業績好轉,當月實現淨利1.15億元;然而到了4月份,該公司淨利僅有700萬元;5月份則轉為虧損1.62億元,單月虧損數額超過了去年全年淨利。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今年已經有3個月出現虧損。

從太平洋證券近幾年的月報來看,其2017年有4個月虧損,其中7月份虧損最少,為0.48億元,1月份虧損最多,為1.44億元;2016年有2個月虧損,但僅1月份單月虧損就高達5.23億元;2015年僅7月份虧損,單月虧損額1.37億元。

太平洋證券自上市以來,業績一直不溫不火,近幾年則呈現斷崖式下滑局面。

事實上,太平洋證券的業績在上市券商中一直排在尾部。

2017年,在31家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證券多項業績指標排名墊底。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該公司去年營業收入12.97億元, 行業排名倒數第一;營業收入增長率-28.11%,倒數第二;淨利潤1.55億元,倒數第二;淨利潤增長率-67.97%,倒數第一;淨資產收益率1.32%,倒數第一;淨資本收益率1.23%,倒數第一;客戶資金餘額49.96億元,倒數第二;託管證券市值923.18億元,倒數第一;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含席位租賃)2.89億元,倒數第二;營業部平均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577萬元,倒數第一;證券經紀業務收入2.9億元,倒數第二;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127萬元,倒數第一;投資銀行業務收入1.27億元,倒數第四;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3189萬元,倒數第三;債券主承銷金額31.37億元,倒數第一;債券主承銷佣金收入3179萬元,倒數第五;併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收入75萬元,倒數第一;投資諮詢業務收入15萬元,倒數第一;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1.74億元,倒數第一;融資融券融出資金餘額24.6億元,倒數第一;證券投資收入3.2億元,倒數第四;股權投資收入183萬元,倒數第二。

太平洋證券的業績已引發上交所關注。今年4月9日,上交所就其2017年年度報告發出問詢函,提出了涉及年報六大方面共11個問題。

偏居一隅

經紀業務佔比奇高

太平洋證券註冊地位於雲南昆明,主要辦公地在北京。

上市10年間,公司員工數量從432人增加到近2000人,分支機構從22家發展到107家。

不過,太平洋證券始終還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證券公司。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88家證券營業部中,雲南省內有33家,佔比高達37.5%,營業收入貢獻佔分支機構比例超過70%。

近幾年,該公司才開始在省外設置網點,但盈利能力仍然較弱。事實上,太平洋證券曾是雲南省經紀業務市場份額第一的券商,但由於受到省外券商衝擊,公司在雲南市場份額也逐年下降,雖然其經紀業務還能勉強居當地第一,但已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數據顯示,經紀業務是太平洋證券的主要收入來源。2017年,該公司經紀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06億元,佔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46.72%;2016年、2015年這一佔比分別為44.11%和54.22%。

2017年,太平洋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數第二,在全行業排名第58位,也處於靠後位置。2017年,該公司代理買賣股票、基金、債券交易總金額 19264.09億元,市場份額 0.251%,位居第69位;股票基金交易總額 6152.95億元,市場份額0.253%,位居第65位;公司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9億元,同比下降21.84%。

2017年上半年,太平洋證券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高達76.63%。相比較而言,2017年上半年行業經紀業務收入排名前三的3家券商這一佔比分別是28%、25%和39%。

由此可以看出,該公司經紀業務基本依託傳統運作方式,缺乏綜合化規劃,在行業開始轉向財富管理時,公司尚未有明顯動作。

對比業內國金證券與騰訊合作、平安證券向互聯網券商轉型等案例,這些券商借助互聯網金融模式探索業務轉型和升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然而3年多過去了,太平洋證券並沒在互聯網轉型上取得明顯成效。

多次踩雷

去年IPO顆粒無收

換個角度看投行業務,太平洋證券的投行項目質量,在業界一直飽受質疑。

2012年,太平洋證券保薦的兩隻新股——南大光電和龍泉股份,都出現業績迅速“打臉”的狀況。2016年,龍寶參茸因存在虛假陳述、隱瞞重大擔保事項、不實披露等問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保薦機構太平洋證券也被牽入其中。

2016年,太平洋證券新三板業務也頻遭山西證監局、雲南證監局、股轉系統等多方監管機構處分。原因是未及時督促掛牌公司“長榮農科”解決控股股東資金佔用問題、沒有及時發現“雲葉股份”資金佔用並予以規範、未能督導掛牌公司規範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等。

項目多次踩雷是團隊風控能力不足,還是專業能力欠缺?

2017年報顯示,太平洋證券共有250名投行人員,卻沒有完成一單IPO業務,也沒有定增業務;僅發行十幾單地方政府債,一單企業債和三單公司債等。龐大的投行業務團隊,全年IPO、定增、配股竟然顆粒無收。

“上市前幾年,投行業務出現虧損也屬正常,畢竟那會兒剛拿到業務資格,搭建團隊、培養項目都需要成本和時間。”一位太平洋證券前員工表示,十年過去了,業務團隊也大幅擴增,但該公司依舊在靠人力苦尋項目,實在讓人有些難以理解。“花這麼高的成本養這麼大的團隊,但項目卻寥寥無幾,明顯是虧本買賣。”

2007年4月份,太平洋證券獲得保薦人資格。該公司首份上市年報顯示,其2007年度投行業務營收1134.42萬元,同比增長1558.52%。其中,財務顧問收入263萬元,共4個項目;證券承銷佣金收入854.28萬元,共19個項目。

營業收入大幅增長並未給太平洋證券的利潤帶來實際貢獻。該公司年報顯示,2007年,其投行業務營業利潤虧損577.26萬元;2006年,其投行業務營業利潤虧損352.03萬元。太平洋證券投行業務虧損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0年才有所改善。

2012年7月,太平洋證券第二任總經理王超離職,董事會授聘李長偉擔任總經理。在李長偉上任的第一個年報期內,該公司投行業務利潤就同比大幅下滑63%,到2013年轉為虧損616萬元。太平洋證券解釋稱,受A股市場IPO停擺影響,雖公司大力發展債券承銷業務,但無法阻擋投行業務收入的下滑態勢。

誠然,市場環境對行業有很大影響,但企業自身戰略也很重要。上市券商中,體量和太平洋證券比較接近的國海證券,2013年投行業務營業收入卻同比增長85.87%。國海證券稱,該公司及時調整業務策略,將再融資和債券業務作為增收創利的重點,積極推動項目發行。

隨後幾年,太平洋證券的投行業務持續在盈虧線上掙扎。2015年,該公司投行業務實現利潤686.48萬元,同比2014年下降80%;

2016年,其投行業務實現利潤4300萬元;2017年,投行業務虧損733.3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17年,太平洋證券投行業務年度盈利均不足5000萬元,但業務及管理費、稅金及附加、資產減值損失等各類成本開支卻高達3.66億元。

“以前王超分管投行的時候,即便在IPO發行量很小、團隊人數不多的情況下,也能有幾單IPO。”上述接近太平洋證券的人士稱,去年發行400多隻新股,沒有一隻是太平洋證券承銷保薦的。如何根據市場變化情況,調整自身戰略,這考驗著管理層的管理能力。

從IPO審核申報企業排隊情況來看,太平洋證券的項目儲備也並不樂觀。截至6月14日,太平洋證券所承攬的12家IPO申報企業中,在排隊的只有1家,處於已預披露更新狀態。而終止審查的有3家,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的有8家。按照目前監管層受理和審核IPO的速度來看,太平洋證券投行業務想要在IPO上有重大突破,短期內很難實現。

自營虧損

引發交易所強力問詢

對券商而言,經紀業務及大投行業務更多的是體現其資本中介屬性,自營業務則是檢驗券商作為專業機構的投資能力的指標。

近年來,隨著各家券商自營規模的擴張,自營業務收入對總營業收入的貢獻程度也越來越高。2017年,上市券商自營業務收入整體超越經紀業務,成為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

中證協數據顯示,2017年證券公司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113.28億元,自營收入首次超過經紀業務。其中,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860.98億元,高於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820.92億元,佔比為27.66%。

但太平洋證券的自營業務明顯落伍,2017年,該公司自營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僅有5.86%。上市券商中,綜合2018年一季報和2017年報淨利潤數據,西南證券和太平洋證券比較接近,2017年,西南證券自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59億元,佔總營收的34.6%。

不僅自營業務收入對利潤貢獻低,其股票投資還出現了大幅虧損。年報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2017年自營投資虧損9688.76萬元,自營股票年末持倉規模僅為14.93億元。因此,該公司投資能力飽受市場質疑,交易所問詢函的11個問題中有5個是關於自營業務的。其中,對於“波動幅度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的原因”,太平洋證券的回覆是:“由於公司自營投資風格偏向於中小盤成長股,與2017年持續全年的市場主流熱點藍籌白馬股偏離較大,所以業績出現較大幅度波動。”

2015年~2017年,太平洋證券投資業務淨利分別為8.41億元、2034.26萬元、3090.51萬元,增降幅依次為同比增長106.63%、下降97.58%、上升51.92%,波動幅度較大。

一直以來,太平洋證券的自營業務都隨著市場的波動劇烈波動,並未能體現出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能力。

回看2007年,股指大幅上升,該公司自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55億元,超過經紀業務。其中,投資收益4.98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5645.46萬元,營業利潤5.02億元。

到了2008年,該公司自營業績隨著市場的變化“大變臉”,證券投資業務收入虧損7.81億元。其中,投資收益虧損3.99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虧3.8億元,營業利潤虧損7.95億元。

2009年,證券市場呈現了總體震盪上揚的格局,該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實現淨收入1.56億元。其中,投資收益虧1.81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3.38億元,實現營業利潤1.45億元。

不過,在其他業務全線潰敗的同時,太平洋證券資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2017年,在全市場通道類資管業務規模進一步萎縮的大背景下,該公司資管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75億元,同比增長19.24%;實現營業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37.79%。

一位接近太平洋證券的內部人士表示,該公司還有一個亮點是,2013年6月,成立了首家在境外設立的合資證券公司——老-中證券有限公司。

2017年,老-中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62.64億基普(摺合人民幣1268.82萬元),同比增長92.05%;淨利潤57.96億基普(摺合人民幣452.15萬元)。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