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老百姓負債70%來自房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近日在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公司共同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8年中期報告發佈會”時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平穩健康,經濟增長率實現6.7%到6.8%問題不大,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情況,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方向,政策上要有底線思維。

王一鳴:老百姓負債70%來自房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王一鳴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從目前來看,外部環境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美國。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甦態勢強勁,但是也呈現出分化的態勢。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增長強勁,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2.3%,第二季度應該會高於第一季度數據;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的表現並不好,呈現出分化的態勢。最近新興經濟體劇烈波動,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美元指數的上升造成了阿根廷、土耳其貨幣的大幅貶值,出現了經濟動盪,土耳其也在申請IMF的援助。對中國來說,受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今年下半年出口部門的增速或將有所下降。這是外部的不確定性。

從國內來看,在去槓桿的背景下,內需增速放緩成為影響經濟最重要的因素。最明顯的影響是投資增速下降。2018年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1%,較前4月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而在十年以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長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高的時候甚至達到20%以上,現在投資增速已經低於GDP增速。

在王一鳴看來,當前應該關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五個新情況。

第一,基礎設施投資下行。今年前五個月,民間投資回升帶動了大量製造業投資的回升,房地產開發投資也在高位運行,但是,基礎設施投資回落幅度很大。這與去槓桿、清理規範地方政府債務、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為有關。這也預示著在下一步政策調整上,既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繼續增長,又要避免投資過快下滑。

第二,去槓桿的非對稱性加劇民營企業融資壓力。所謂非對稱性是指去槓桿對國有部門、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民營企業的大部分融資,包括信貸,都是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或者銀行的表外和同業業務的渠道獲得的。隨著各項監管措施逐步到位,大量表外業務將回歸表內,去槓桿加快了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等的收縮,這給民營企業融資造成了很大壓力,而且市場利率也在上升,融資成本在提高。

第三,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尤其是隱性債務問題。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接近17萬億,這是法定債務,也就是明債。除了法定債務外還有隱性債務,但是隱性債務規模具體多大還沒有一個具體準確的數字。如果把隱性債務也考慮進去,地方政府未來的償債壓力會很大。同時,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現在有些地方由於償付能力不足,已經出現借新還舊,借新還息來接續債務,在融資環境收緊的背景下,這種隱性債務的壓力也在增大。

第四,房地產市場積累的矛盾增多。過去,房地產市場調控主要是從需求側發力,通過抑制購房需求調控房價,但是供給側用力不足,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現了供需背離的現象。政府通過限購、限售、限價等行政性舉措調控房地產市場造成市場的扭曲越來越嚴重,最典型的是一二手房價的倒掛。房價倒掛以後,很多原本不需要房子的人,為了追逐利益,也去申請購買房子。當前的房地產市場調控處於兩難的境地。

第五,居民部門槓桿率有所上升。有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已經達到了49%,這就說明居民部門負債率已經很高了,而居民部門負債中70%的債務來自房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房貸或者居民部門的債務對消費有擠出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